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群替明星玩命的人,得到了半个娱乐圈的支持

2021-09-22 20:43 作者:世界华人周刊  | 我要投稿


谨以此文,向那些拼过命的香港电影人致敬。


如果不是刻意去寻找,很少有人知道最近院线有部名为《龙虎武师》的纪录电影悄悄地上映,又悄悄地下档。


这部豆瓣评分8.3的纪录片,实际的排片率不足1%,票房不足100万。


这个情况像极了这部影片里介绍的大部分“龙虎武师”的命运,台上默默无闻,台下无人问津。


“龙虎武师”是香港的叫法,听着威风,其实就是内地影视界所说的“武替”,都是在影片里做替身,玩特技,跑龙套,属于苦活累活最多的一帮演员。


不过,在香港影视圈,不是拍什么功夫片的人都能称呼为“龙虎武师”,得是那种拍过玩命的场景,浑身是伤的武师才配得上这份称呼。



这部纪录片是由香港电影研究专家魏君子执导,片名则是刘德华亲笔题写。


拍摄时得到了洪金宝、徐克、成龙、曾志伟、甄子丹等诸多香港影视圈导演和演员的鼎力支持。


因为他们有的就是龙虎武师出身,有的则对合作过的龙虎武师充满尊敬和感激。



徐克说:“他们以前做的事情,往后也没有人会做得到。”


这确实是一句客观公正的评价。


技术进步的今天,影视圈却再也难回到曾经辉煌的功夫片年代。


而这个“消逝的武林”,起源却是中国的戏曲艺术。




上世纪70年代,京剧名伶于占元在香港开办了一家名为“中国戏剧学院”的武生培训班。
这个不起眼的培训班里,后来走出了扛起香港功夫电影半壁江山的“七小福”。

● “中国戏剧学院”培训班合影
他们是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和元武七人。
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等人。
除了他们七人,其实还有元庆(袁和平)和元秋。
与此同时,另一位京剧演员“粉菊花”也开设了著名的春秋戏剧学校,不仅培养武生,也培养专门的生角、旦角等。

● 62岁的粉菊花(最右)带领众徒弟参演《大闹泗州城》
大家熟悉的罗家英、陈宝珠、萧芳芳、陈好逑、林家声、凤凰女、筱菊红、杨盼盼、尊龙等都是这个培训班出来的。
而龙虎武师林正英、董玮等,都是这个培训班教出的武生。
程小东、火星等武师,则出自唐迪的东方戏剧学校。
那时的香港梨园行还未被电影击垮,需要大批戏曲演员助演。
为了混口饭吃,一些香港普通家庭就把孩子送来拜师学艺。只要签了生死约,不管死活都全凭师傅调教。

● 培训班里的孩子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这些培训班走出了无数武师和演员,但论最著名,也最有影响力,莫过于“七小福”。
因为他们的大师兄洪金宝先行一步进入电影圈,做起最早的龙虎武师。
说起来,这其中也有点“裙带关系”。师父于占元的女儿女婿都在邵氏影业拍戏,女儿于素秋是著名女演员,女婿韩英杰是香港影坛最早的武术指导。


不久,随着香港功夫电影的崛起,京剧艺术开始式微,大批观众纷纷走进电影院,香港功夫电影迎来了黄金时期。
与之相反,梨园行的培训班因为找不到出路,不得不歇业。
恰好邵氏影业的邵逸夫开始拍功夫片,急需大量会唱戏、会腾挪跳跃的武师,无处可去的梨园武生也顺势变成了片场的武替。

● 邵逸夫(中坐者)和他的邵氏影业帝国
一句话来总结这段历史,曾经的京剧名角为躲避战乱来香港,即所谓“北派南传”。老师傅靠开班谋生,教导了一批什么都不懂的半大孩子,闯进了香港电影的武侠片世界。
事实上,正是传统的京剧艺术形式丰富了未来这些龙虎武师的创意,曾经亲密无间的同门之谊使彼此肝胆相照,甚至以性命相托。
这些半大的娃娃基本功扎实,但是最大的本事就是不怕死。
七小福闯荡江湖的时候,片场根本没有什么完备的保护措施,基本就是一条钢丝一条命。
洪金宝一手带出的“洪家班”被誉为业内的“敢死队”,从洪金宝到成龙,人人都是靠着玩命的精神一点点揾食打拼。

● 洪金宝和自己的洪家班成员被称为香港龙最玩命的一群龙虎武师
洪家班所有的动作和特技都是龙虎武师里难度最大,危险最高的,堪称整个行业的“天花板”。
很多洪家班参与的功夫片、动作片,身为大哥又是武术指导的洪金宝在拍摄结束后往往不是喊CUT,而是急切喊“赶紧救人!”
在《龙虎武师》里,元武说自己在电影《省港旗兵》中有一场戏,需要从毫无防护从四五层楼高的地方背身跌落出栏杆,然后重重摔在硬邦邦的冰面。
元武没拍之前就知道这场拍完,自己凶多吉少,可他因为信任大哥洪金宝,还是照做了。
那时没有健全的商业保险制度,即便有,一般保险公司也不会给这些明知有危险还去玩命的武师上保险。
普通武师只能选择信大哥,“伤了残了,大哥养你一辈子。”
跟了哪个大哥,就等于选择了怎样的命运。


果然,等元武拍完这段,人已经摔昏过去,直接被救护车拉到医院,躺了三个月。
元武对着镜头感叹:那是用命换回来的呀。


钱嘉乐在拍摄《龙的心》时,按照当时动作设计,他是先撞破玻璃窗然后直接坠落在一楼的顶棚,等卸下一些力道后再翻滚落地。
可实拍时,由于钱嘉乐力道过猛,结果撞碎玻璃后直接越过顶棚,径直摔在地上,而此时迎面一辆车开来,幸好刹车及时,他才没被卷入车轮之下。


如此一番惊险动作,钱嘉乐居然只是擦破点皮,没有断腿也没骨折。休息几天就回来的他被洪家班戏称为“福将”。
“龙虎武师”名字里有个“武”,靠的不仅仅是搏命,自己还得有些真功夫。


一般功夫片中,武师会分为“上把”和“下把”。
简单点说,“上把”就是主角明星,是专门打别人的;“下把”则是普通武师,只负责挨打,还要配合剧情做出倒地、翻滚、吐血等动作。


这些属于传统的武术套路,是从梨园的武行传下来,俗称“套招”,至今还在戏曲舞台及影视圈沿用。
嘉禾迎来李小龙后,他将实战招数引入到了电影表演,取代了曾经的花拳绣腿。
讲究实际的他提倡拳拳到肉,观赏性更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大呼过瘾。
只是这就苦了过去只是比划几下的龙虎武师们。
《精武门》中,李小龙孤身去日本武馆踢馆。
看他拳打脚踢暴击“日本武士”,其实就是“上把”耍帅,“下把”遭殃。


在李小龙的要求下,武师们每个动作不仅要精准到位,还务必做出真实的痛苦反应。
为了求得合适的效果,“下把”的武师只能真的去承受“上把”的主角实实在在的暴击。
因此,武师被打得鼻青脸肿甚至内伤的情况比比皆是,香港功夫片也真正硬桥硬马地“硬”起来。
1973年,李小龙病逝,香港的功夫片曾陷入沉寂期。



彼时,无数电影公司都想再复制一个“李小龙”出来,结果都宣告失败。
艺名“元龙”的洪家班小伙被大导演罗维和金牌经纪人陈自强看上,改名“成龙”。
等学着李小龙模样拍几部扑街电影后,成龙在大哥洪金宝的调教下,发挥自身的喜剧天赋,由硬变软,开创了动作喜剧,以一部《醉拳》名扬天下。


真正的功夫不是只会打拳,而是会融会贯通。
如果你仔细看成龙的表演,你会发现他学的不是什么功夫大师,而是直接致敬了著名的喜剧表演大师巴斯特基顿。


巴斯特基顿是在默片时代与卓别林齐名的一位表演艺术家,动作大胆夸张,充满喜剧风格。
不过,不能因此说成龙“抄袭”,因为成龙电影里的危险系数更大,也更具创意。

● 成龙许多经典动作其实都是在模仿巴斯特基顿的影片
此后,不管是洪金宝的鬼片还是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功夫喜剧成为洪家班和成家班共同的标签。

● 80年代,成龙和自己的成家班
两家彼此既相互帮助,又暗自较劲。
对方不敢跳的地方,他们去跳;对方跳过的楼,他们选更高的地方跳。
至于什么骨折、断腿,几乎是家常便饭。
身为大哥的两位,更是身先士卒,所有危险动作基本都是亲自上阵。


洪金宝每次遇到危险动作,都自己会亲自试一遍,最常说的一句就是“你


这群替明星玩命的人,得到了半个娱乐圈的支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