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玄奘之路:法师的智慧

2022-11-01 21:43 作者:躺平的大秋鹤  | 我要投稿


《西游记》唐僧的原型是玄奘,从唐朝的历史人物到明朝的小说,唐僧与真实的原型人物已经相差很远了。


唐僧的父亲是新科状元,外公是当朝丞相,父亲被害,成了遗腹子,从小由金山寺长老抚养长大。


玄奘的父亲曾任知县,后辞官归隐,外公是洛阳长史。幼时得到父母的疼爱,后因父母双亡,10岁时哥哥送到洛阳净土寺出家,因其对佛法超凡的领悟力,13岁被隋朝政府破格剃度。


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离开西安时太宗为他送行。

玄奘陈表奏请西行求法,未获准后偷渡出国,所幸路上得到信奉佛教的官员的保护,未被缉拿。西行路上玄奘与高昌国(今天的吐鲁番市)国王麹文泰结拜为兄弟,并得到其赠与的钱、粮食、马匹和护卫队,麹文泰还给西突厥可汗写信,请他保护玄奘。


唐僧有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沙悟静一路保护。


玄奘从武威(唐朝称凉州,当时的边境)一直到高昌几乎是千里孤旅。他在西行路上收的第一个弟子,因为担心玄奘非法越境被政府追拿后牵连到自己,出发没多久就企图杀死玄奘。


玄奘穿沙漠几乎渴死,爬雪山几乎冻死,路遇强盗匪徒,途中有要杀了他祭祀的,有要留下他辅佐朝政的,遭遇的困难凶险和《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西行路上的凶险来自于恶劣的外部环境、盗匪猖獗的旅途,那么启程东归则考验更多,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下争取光大佛法才是最大的挑战。玄奘最大的觉悟、最高的智慧也在东归后。


今天当我们回看这段历史时,深深为法师的智慧折服。


不恋浮名,不忘初心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回答了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玄奘在印度游历期间,奉导师戒贤法师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声誉日隆。鸠摩罗国国王与戒日王为争夺玄奘不惜发生战争。


在曲女城三千人的辩论会上,玄奘宣讲大乘教义,从国王到各种宗教、宗派人群,无不为玄奘深厚的学识、典雅的气质、庄严的相貌倾倒。戒日王从此皈依佛教。佛教在印度空前兴盛。


当戒日王以国师之位挽留玄奘时,玄奘道出了他的初心: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光大佛法,让一切众生都超出轮回。


他告别戒日王,携带657部佛教经典东归大唐。


此时,自他公元628年离开西安已经过去了19年。当初他离开大唐西行,是因为佛经译著不善,义理不清,有的甚至自相矛盾。为廓清迷雾,弘扬佛法,玄奘不畏艰险,艰苦跋涉到达印度。现在学业有成,真经取到了,玄奘要回大唐。“大乘天”、“解脱天”的美誉没有改变他的初心。


功归领导,光大事业


玄奘没有贸然进入大唐。当行至于阗国时,他给太宗写了一封信,检讨自己17年前抗命出国的错误,将取经的功劳悉归功于太宗。然后滞留于阗半年,等待太宗的回信。


西行路上玄奘经历了110个国家,阅遍人情,不乏向他问道求法的国王。他洞明世事,没有大唐,西行不可能成功;没有国君的支持,在大唐弘扬佛法不可能实现。


此时,西域、西突厥还有大片土地要征服。唐太宗要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比肩汉武帝的功业,不仅没有追究他偷越出境的罪责,还在西安组织了欢迎仪式,要求玄奘撰写西域见闻录。


一年后,玄奘交出12卷本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130多个国家的地理、政治与风土人情。


大唐认李聃为始祖,佛教排在道教、儒教之后,太宗对佛教并不感兴趣。


玄奘没有放弃,当他将翻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奉上,再一次请求太宗为其译书作序时,终于得到了应允,这便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在序言中高度评价玄奘西行壮举,肯定他的佛经翻译事业,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


在帝国皇帝的支持下,大唐一时增加了18500多名僧人。太宗亲自率领太子和皇室家族恭送玄奘。公元648年,在慈恩寺玄奘第一次担任一座寺院的住持,佛经翻译成了一项国家工程。


审时度势,委曲求全


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玄奘在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立碑雕刻太宗皇帝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高宗皇帝的《述三藏圣教序记》,当朝宰相褚遂良题写碑文。


朝中开始议论,高宗皇帝对佛教太过尊崇,玄奘在民间威望过高,将影响帝国的发展。


为了取得皇室信任,玄奘来往于寺院和宫廷,随时准备为皇家提供宗教祝福。皇后武则天怀孕的时候,在皇子降生的一个月里,玄奘4次进入皇宫,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祈福。玄奘希望利用自己与皇室的关系,为佛教徒争取空间。


因为顾忌玄奘的影响力,也因为帝国正在经历敏感的权利转移,玄奘几乎被幽禁在洛阳,译经工作进度严重受阻。生命无多,玄奘请求到铜川的玉华寺翻译佛经。在最后的时光,玄奘在这里完成了《大般若经》的翻译。


使命在肩,心无旁骛


刚回到大唐时,太宗希望玄奘还俗入朝为官,但玄奘只想着将佛教教义正本清源,不肯出来。高宗为打击关陇集团,把当时担任慈恩寺住持的玄奘弄到西明寺当一名普通僧人,让其受尽白眼和欺凌。


因钦慕玄奘深厚的佛学学养,各地的佛门弟子争相前来投靠,想听他讲解佛法,向他学习佛学经典,但玄奘为了降低存在感,很少公开讲学,于是弟子们认为玄奘徒有虚名。当玄奘来往于宫廷和寺院时,弟子们又担心玄奘被皇权左右,或被富贵所迷惑,对玄奘产生质疑。


玄奘清楚自己的使命,他不因冷遇或质疑改变自己。他制定了佛经翻译计划,白天没有完成,就熬夜翻译古籍,只希望自己在佛教方面的见解影响更多人,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化更多的人,用佛法去度更多的人。


有人戏称,玄奘是史上最牛留学生,智商情商双高还懂政治。但其实他最鲜明的特点是: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为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以及普度众生的情怀。这也是玄奘与唐僧共有的。


纪录片《玄奘之路》以《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蓝本,展现玄奘自27岁西出西安到最后圆寂铜川玉华寺的一段历史,屡上历史类纪录片排行榜。


玄奘之路:法师的智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