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

2021-11-22 07:3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9年2月14~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光伏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在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征地范围内发掘了隋大业四年(609年)苏统师墓,编号为2009HDM37(图一)GPS测值为N34°09′36″,E108°59′05″,A513米。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坐北朝南。开口于扰土层下,开口距地表深约0.8米。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水平总长度12.5米,墓室底距地表深5.76米,方向170°(图二,图版一)。

墓道 平面略呈南北向梯形,口小底大。长上口南端宽1.10、北端宽0.7、开口距地表深0.8米。斜坡底,坡度26°,坡长10.7米。填土为五花土,未经夯打。

甬道 位于墓室与墓道之间,平面呈南北向梯形,土洞拱顶,顶部长0.4米,底部进深0.6、宽1.1、高1.4米,甬道北端有一道两层侧砖错向斜卧成“人”字形的封门。封门高0.3、宽1.1米。条砖长0.34、宽0.13、厚0.06米。

墓室 平面略呈方形,土洞拱顶,四壁修造平整,东壁长2.5、西壁长2.4米,墓室宽2.6、高1.5米。底距地表高度5.76米。

二、葬具葬式

砖棺床位于墓室西部,长2.4、宽1.05、高0∙06米。条砖横向平铺,共三排,每排竖向17块砖,砖尺寸同封门砖。上有木棺一具,南北放置,已朽烂成灰,从痕迹上看,棺长2.1、北端宽0.8、南端宽0.7、厚0.03米。

棺内人骨架一付,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为男性,年龄不详,上身两侧有白灰堆各一,残高0.05米,白灰上可见朽布痕迹,可能是固定死者身体而用。其头部位置有陶罐1、陶瓶2,瓷杯、瓷四系罐、小瓷盂、瓷辟雍砚、瓷长颈瓶、铜勺各1件,铜镜1面,铜钱14枚,其腿部位置有陶罐2件,瓷辟雍砚1件,身下出土泥钱数枚,保存较好的2枚(图版二)。

三、随葬器物

该墓墓室已塌陷,墓室顶部有早期盗扰的痕迹,共清理出随葬器物15件(组),包括有瓷器、陶器、铜钱、铜镜、泥钱、墓志等,除墓志以外,其他器物均放置于棺内。

(一)瓷器

白瓷器5件。分别为5种器形,内、外底未见支烧痕迹,匣钵装烧而成。

杯1件。标本M37∶11,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敞口,斜直腹,假圈足,口沿处有一小缺口,下有一段裂纹。内外均为满釉,釉面细腻且有光泽。高6.9、口径8.3、壁厚0.1、口沿最薄处仅为0.08,足径3厘米(图三,2;图版一,1)。

四系罐1件。标本M37∶2,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西北侧。直口,短颈,圆肩,肩部等距离粘贴有4个双泥条制成的系,其中一个已残,罐腹部上下各有一圈凸弦纹,假圈足。外表施釉不及底,釉色微泛绿。通高9.2、口径4.1、腹径8∙6、底径4.3厘米(图三,3;图版二,3)。

盂1件。标本M37∶3,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东北侧。敛口,弧腹,平底,内外满釉,釉面有开片。腹部有3处贴塑脱落后的痕迹,高3.2、口径2.55厘米(图三,4;图版一,3)。

辟雍砚1件。标本M37∶12,出于棺内墓主人脚下东南侧。平面呈圆形,16足带托。通高5.8、面径7.6、底径13.6厘米(图三,1;图版一,2)。

长颈瓶1件。标本M37∶4,出土于棺床上。平口方唇,细长颈,弧腹,最宽处偏上部,假圈足,外表施釉不及底,部分出现釉面脱落。高14.3、口径5.2、腹径8.4、足径4.4厘米(图三,5;图版二,4)。

(二)陶器

5件。有罐、瓶两种器形,均为灰陶。

罐3件。形制基本类似,大小稍有区别。标本M37∶1,圆唇,束颈,溜肩,斜直腹,平底。高16∙6、口径6.2、底径6.5厘米(图三,8;图版二,6)。

瓶2件。标本M37∶5,平口,方唇,束颈,溜

肩,斜直腹,平底。高21、口径7.3、底径6.3厘米(图三,9;图版二,5)。

(三)铜器1.铜币

五铢14枚。标本M37∶7,出土于棺内。面背皆有轮,背穿有廓,面穿有廓。直径2.2、孔径0.8厘米。

2.铜镜

神兽镜1面。标本M37∶6,出于棺内墓主人头骨东北侧。圆形,圆钮,圆钮座,素窄平缘,缘边斜杀。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兽首及神兽各四;外区饰联曲纹及三角形锯齿纹带。直径14.9、边轮宽0.6、厚0.4厘米,重316.9克(图四;图版二,1)。

3.铜勺

铜勺1件。标本M37∶8(图三,6;图版二,出土于棺内墓主人头部;素面,细长柄,柄首截面呈圆形,柄尾截面呈长方形;匙头微弧;通长23厘米,匙头长6.35厘米,宽3.3厘米。

(四)泥钱

泥钱2枚。标本M37∶15 1,出土于棺内墓主人胸部;不规则圆形,中间厚,四周薄,正中戳一圆孔。钱径约3.4、孔径0.5厘米,厚0.2~0.6厘米(图三,7)。

(五)墓志

墓志1合。标本M37∶14,置于墓室南部、甬道口处,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志石为青石质,上首朝北,正方形,边长27厘米。志盖为陶制,厚4.5厘米,顶面及四杀均为素面。志石厚8厘米,四侧素面,阴刻楷书5行,满行5字,共计19字,内容为“大业四年闰/三月廿八/日京兆郡武/功县苏统师/权瘗于此”(图五)。

四、结 语

苏统师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为长安地区隋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墓主苏统师,史传无载,墓志仅提供其为"京兆郡武功县"人;这与史籍所记武功为苏氏郡望相合。有学者曾结合中原地区隋墓形制、规模、内部设施及随葬品等对隋代墓葬等级进行过初步研究,苏统师墓应属于第二等级的中型墓;惟随葬品数量偏少。研究者认为这一等级的墓主多属于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吏。

苏统师墓出土墓志中明确标示出的墓主为"权瘗";对全面解读该墓葬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权瘗就是暂且埋葬;这应与中古时期流行卒后归葬祖茔的传统相关。既然为暂且的埋葬∶反映在随葬品的种类、质地及数量上就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该墓中随葬品较少且未见陶俑、墓志文内容简约以及志盖为陶制这些现象或与此因素有一定关系。有关"权瘗"墓葬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墓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苏统师墓放置干棺内保存完整的 5件白瓷器;是本次发掘的一项重要收获。这些白瓷器做工精细,胎质细腻;釉色纯净透明.类似器型在已发掘的隋墓中曾有出土。结合其多具有底足稍内凹.足棱切削一周及积釉处呈水绿色的特点,,对比长安地区隋墓;如隋大业元年(605年)李裕墓、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瓷器的形制及特点,初步确定是属于隋代邢窑的产品。这其中的白瓷杯最值得重视,器壁最薄处仅厚 1 毫米左右∶几乎达到了脱胎的状态;其釉色均匀,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 80年代末;这类瓷器的残片标本曾在河北内邱一带被发现,但完整器物极为稀少,有研究者认为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隋代邢窑透影白瓷;由于其胎料及釉料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钾成份,不仅细腻洁白∶而且具有玲珑剔透的特点;属于邢窑白瓷中的珍稀产品。

领队∶李 岗

发掘∶袁 明 李举纲 靳拉田

绘图∶胡春勃 韩民兴 宋建华

拓印∶李宏涛

摄影∶张明惠 袁 明

保护修复∶宋俊荣

执笔,李举纲 袁 明

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