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清理两座小型北周墓
西安南郊清理两座小型北周墓
《文博》 2011年0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西安航天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位于长安区韦曲东原上的航天基地产业园内,南邻航天中路,北邻飞天路,东距高望村约1华里,西邻开泰动漫。2010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该项目征地范围内探出的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汉至明清时期的古墓34座,其中M5、MI1为两座小型北周墓,现将这两座墓葬简报如下(图一)。
一、墓葬形制
M5在北,MI1在M南偏东约4米处,两墓南北相距14米。两座墓均为长斜坡墓道方形土洞式墓,平面呈甲字型,墓室在北,墓道在墓室南面偏东处。
M5∶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方向180°。菜道;开口于扰土层下,距现地表约0.60米。上口呈南宽北窄的梯形,长6.6,宽0.9~1.2米,坡长7.8,宽1.28,北端距开口深3.4,距现地表深4米。甬道∶位于墓道北端,为拱洞形,宽与墓道底同,深0.40、高1.20米。慕室∶略呈长方形,南北长28、东西宽3.08米,四壁保留较好,高1.2米。顶部下塌,原应为穹隆顶。墓室西部有长与西壁齐平,宽1.24、高0.05米的生土棺床。葬式葬具∶未见棺木痕迹,骨架在菜室西北角高距棺床面约0.5米处发现头骨一个,墓室内填有淤土,五花土及生土块。在淤士中发现有散乱的骨节。因此葬式葬具不清。出土器物共8件,铜钱,铁镜置于棺床上,陶俑位于墓室口偏东处。
M1∶由墓道、甬道、封门、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三)。方向178°,墓道开口于扰土层下,距现地表约0.60米。平面长方形,南宽北窄。长7,南宽1.24,北宽0.88米。坡长80,宽1.24,北端距开口43,距现地表4.9米。甬道为拱洞形,宽与墓道底同,长0.6,高1.40米。封门位于甬道南端,为长0.32,宽0.16,厚0.08米的长方形青砖两排横向并列错缝平砌,因盗扰破坏,现仅存4层。墓室呈方形,南北2.0,东西214,壁高16米。顶
部下塌,从迹象看,原应为穹隆顶。该菜早年已被盗扰,而道顶部有直径约0.76米的盗洞,向下直接进入墓室。蔡室内未发现棺木痕迹,墓室北边偏西处有头骨及散乱的骨节,因此葬式葬具不清。出土器物仅3件。铜钱,铁镜位于墓室西北部,石墓志一合位于墓室口。
二、出土器物
两墓共出土器物11件,有陶俑、铁镜、铜钱、石墓志。
陶俑 6件,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质疏松,均出于M,分站立俑、骑马俑、陶马。
站立俑∶2件。前后合模制,内空,标本M5∶7,为笼冠文吏俑,头戴黑色笼冠,面留有胡须,身着红色博袖至地长袍,下露红色足头,腰束革带,革带用白彩绘出。双手拱于胸。做正面站立状。手部,面部施白彩。色彩多已脱落。高13.8厘米(图四,2;图六,2)。标本师∶8,残,可复原,头戴黑色笼冠,面目清秀,施白彩,身着红色右枉交领宽袖长袍,袍长至膝下,白彩画出宽束带,束带高至胸,前面白彩带下垂于腹下。下着至地红彩下裳,下露红色足头。右手曲干胸。左手下垂,做站立状。高22.6厘米(图四,1;图六,1)。
骑马俑∶2件。残,可复原,马身及人腿为左右合模一次制成。人俑上半身及马腿分体模制,然后粘结于一起。人俑上半身为前后合模制。马身内空,下无腹壁,马腿模制时夹有铁芯∶原为站立状,现马腿均残碎,不可0修复。标本婚∶3,为骑甲马俑,头戴盔帽,盔帽下有护屏,面目清秀,施白彩,身着白色虎皮纹甲衣,腰束革带,足蹬白鞋。双臂曲于腹前做执红状。马勾首弓颈,身及头均披白色虎皮纹甲,皮甲为黑彩绘出。长23,残高20厘米(图四,3;封二,1)。标本M∶4,为骑鞍马俑,俑头戴白色笼冠,内穿白色窄袖紧身衣,外着红色右衽交领博袖长袍,白彩绘出宽束带,宽带高束至胸,下穿白色裤,裤下露足。左手握拳曲举于颌下,右手握拳曲于胸做执纸状。马勾首弓颈,站立状。马头及背模制有鞍垫,笼头,攀绎。马身施红彩,面部两侧及项背施白彩,黑色绘出鬃毛。该俑色彩多有脱落。长225,高21.8厘米(图四,4;封二,2)。
陶马∶2件。形状大小相同,原应为站立状。左右合模制,内空,无腹壁,腿部制作时内夹有铁芯,腿均残缺,不可复原。标本M∶6,头颈前伸,短尾下垂,下端尖状,马身施红彩,彩多脱落。长18,残高&.5厘米。
铁镜∶2件。M、Ml1各出一件,均为圆形。半球形钮,锈蚀严重。标本M∶2,直径9.5、钮径25、钮高约1厘米(图五,2)。标本Ml∶3,直径6、钮径2、钮高约0.5厘米。
铜钱∶2枚。标本M5;1,为"五行大布"钱,正背两面内外均有廓,正面篆书"五行大布"四字,字文上下左右读。直径2.8、穿径0.8、内外廓各宽0.1、厚0.2厘米(图五,2)。标本M11∶1,残为三块,为"永安五铢"钱,正面"永安五铢"四字为上下左右读,其"永安"两字为篆书。正面只有外廓,无内廓,背面内外均有廓,直径24、穿径0.8、外廓宽0.2、内廓宽0.15、厚0.15厘米(图五,1)。
石墓志∶一合。标本M1l;3,正方形,边长44厘米。志盖为蓝顶形,侧边厚5.5,通厚9,顶面边长36厘米。盖顶面浅减地刻篆书 "大周雍州骆谷镇将故张君志"12 字。志石厚9厘米。字文为阴刻楷书,竖行共21行,满行21字(图七)。
结语
MI1出有墓志一合,据墓志可知,墓主姓张,讳猥,字奴猥,南阳白水人,后移居长安。菜志记其为战国时韩国昭候、宣惠王、襄哀王、王、悼惠王五君的国相张开地、张平及汉代张良的后裔。幕志未记其生卒年月,只记死时年高九十一岁。由其长子景遵,仲子景保,季子景兴等以北周武帝字文邕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十月十七日迁葬万年县胄贵里。原葬何处,未有记述。张狠一生笃信佛教,好讲佛经,晚年及假京兆郡守,却寿终正寝。迁葬时因前面三子分别任郡公曹、都督、更部上士故,则瘫州骆谷镇将。
M出有"五行大布"铜钱一枚,因此该慕不会早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晚不过北周静帝大宝元年(公元581年)。出土陶俑与咸阳国际机场发掘的北周拓拔虎,叱罗协,独孤藏,主德衡,若干云菜中出十陶俑相比较,其造型风格及着装与该墓所出有明显差别。咸阳机场出土的北周陶俑均为单模制,平背,实心。站立陶俑着装多为坦胸,造型上上宽下窄。该菜陶俑背部均为立体造型。站立陶俑着装为交领,造型方面上下基本-致。成阳机场北周菜据菜志所知,其年代最早的为周武帝字文径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最晚的为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因此M的时代应晚于北周宣政元年。M5陶俑以头戴笼冠为主。着装与造型风格多接近于隋代俑,其年代应在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至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北周灭亡这三年之中,晚于Ml1约十三、四年。标本 M5∶8,4为戴笼冠的站立俑和骑鞍马俑,均眉目清秀,着装与男装同。《邺中记》载∶"石虎置女侍中,皆貂蝉(笼巾)直侍皇",说明南北朝有女侍中之设置,该两件俑与《中国古代服饰史》所载北朝女俑服饰相同,故应为女俑。这一时期陶俑服饰及制作手法、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我们研究北周陶俑艺术及服饰向酯代变化过渡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附墓志录文∶
君讳,猥字奴根,南阳白水人。命氏之来,备于篆素。其先五世相韩,七叶侍汉,岂惟声驰大国,名逸三王。九世祖擅,河南尹。五世祖将,使持节征西大将军班州剂史扶风侯。祖英,充州调琴穆治,有归玉之音,父朗,魏郡接刀制锦,致还金之颂。君藉庆资生,鹰和挺质,孝友自然,温恭得性,少持节操,徘徊以乐仁。长事风流,从容而好善。性爱道场,恒开讲席,口论五门,耳沧十地。于是宿德名僧罔不钦燕。若乃金鸦落树,玉兔团霄,命有谈天,传觞望古,昂藏群辈,萧散池台,如水上之莲,似云间之鹄。假京兆郡守,方游世道,天不铺仁,年九十一葵于舍。君灵府温闰,志居市明,行义终身,为仁毕世。长子郡功费景通,伸子都督景保,李子更部上士景兴等。以天和二年十月十七日迁菲万年宵贵里,赠雍州骆谷镇将。树碑墓院,勒志泉庭,底扬盛德,礼播体声,其词日∶百代领袖,千裁衣冠,一王封赵,五相匡韩,时称竹箭,世号松兰,本枝白水,移杆长安,宗系英芬,以及夫君,圆行方步,落智藏仁,逍遥四谛,涉德三坟,信同皎日,明等开云,百年修瞬,一朝名灭,似夏垂霜,如春落雪,邓林芳撑,荆山玉折,灵帐徒随陈,牲牢虚设,永辞车马,长归狐鬼,寂寂九原,萧萧幽基,痛结亲朋,哀深知故,己泣山门,方酸行路。
大周天和二年岁次丁亥十月戊展朔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