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

2021-11-22 07:3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9年07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6年12月12~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郭杜镇抢救性发掘了

一座隋代纪年墓,编号为2006CHRM38(以下简称M38)。该墓北距隋大兴城遗址约7公里,位于隋大兴城的西南郊(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单室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坐北朝南。开口于第②层下,开口距地表0.82米。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组成,水平总长18米,墓室底部距地表5.66米,方向180°(图二、三)。

墓道平面略呈南北向的长方形,长7.28米,上口南端宽1.1、北端宽0.92米,开口距地表0.82米。斜坡底,坡度19°。填土为五花土,未经夯打。

过洞2个。皆为斜坡底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每个过洞的前后两端均有收分,各收3.5厘米。自南向北第1过洞长1.56、宽1.02、高1.5米,第2过洞长1.74、宽1.04、高1.5米。

天井2个。皆为竖穴斜坡底土圹结构,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东、西两壁基本垂直,南、北两壁向下有收分。自南向北第1天井长2.24、宽0.8、深3.06~3.5米,第2天井长2.2、宽0.8、深4.06~4.32米。天井的填土均为五花土,未经夯打。

甬道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为拱顶土洞结构,长1.48、宽0.98、残高1.3米。甬道南端入口的门棱上绘有宽4厘米的红色条带。甬道内原本可能安装有木门,发现的封门槽位于两壁龛之间,平面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长1、宽0.3、深0.05米。封门槽内残留少量黄沙和残陶泡钉帽。

壁龛2个。对称开凿于甬道北口两壁,皆为拱顶土洞结构,平面呈马蹄形。东壁龛面阔0.44、进深0.28、高0.45米,西壁龛面阔0.5、进深0.28、高0.46米。两壁龛内分别放置1件镇墓武士俑,相向而立,木门安装完成后,这一对镇墓武士俑就被完全封闭在木门两侧。

墓室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长2.7、宽2.44、高5.66米。四壁从1.2米高处起券,四壁平整,白灰墙皮上绘有壁画,惜已脱落。

二 葬具与葬式

在墓室西部放置一具木棺,已腐朽,仅余棺痕。棺痕的平面呈梯形,南北长1.85、北端宽0.68、南端宽0.73米。从遗迹看,棺下先铺垫一层草木灰,再铺垫一层厚2厘米的白石灰,起防潮的作用。

木棺内殓一人,仰身直肢,头向南。骨架已朽,仅余头骨和部分长骨。头骨附近放置1件白瓷辟雍砚和1件铜镜,右股骨处的1枚铜钱可能原握于右手中。

三 随葬器物

(一)陶俑

1.镇墓俑

武士俑2件。分别放置在甬道封门槽两端的壁龛中,面向外作守门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标本M38∶3,出于东壁龛。头戴兜鍪,顿项下垂至肩,顿项外又各加一个凸出的椭圆形耳护。粗眉环眼,宽鼻阔口。上身着窄袖衣,外罩明光铠,前胸、后背各有两个椭圆形圆护,肩披护膊,裙甲下垂至膝。腰间束带。下身穿白色大口裤,脚穿圆头鞋。右手握拳置胯部,拳中有贯通的孔;左手伸展按一盾。盾呈蕉叶形,中间纵向起脊,盾面正中浮雕圆形兽面图案。通体涂白彩,局部有红色彩绘,已脱落。高33.6厘米(图四、三三∶1)。标本M38∶9,出于西壁龛。高33.8厘米。

镇墓兽2件。蹲踞姿态。标本M38∶1,人面兽身。出于甬道封门槽中。面部敷粉红色彩,无胡须。头顶有独角,耳根部向外凸出。扁平条状长尾贴身上翘,尖端残。高22.6厘米(图五、三三∶2)。标本M38∶6,兽面。出于墓室南壁下甬道口西侧。额顶有双角,一对小尖耳上竖于角两侧。项上鬣毛呈盘状竖起。蹙眉耷眼,阔鼻短吻,咧嘴龇牙。身体与前者相同。高20.4厘米(图六、三三∶3)。

2.骑马俑

甲骑具装俑6件。标本M38∶84,骑俑头戴兜鍪,顿项垂至肩,颌下有护颈。面部清秀,表情平和,唇上以墨线绘“八”字须。上身着窄袖衣,外罩铠甲,肩加护膊,腰间束带。下身穿裤,脚穿靴。双臂微屈肘,手握拳置胸腹上,左手有孔。马于长方形踏板上颔首站立。马头有面帘,马身上胸甲、身甲、搭后齐备,鸡颈与当胸连为一体。马头顶有两个纵向凹槽,马尾缚扎。通体施白彩,马面帘绘有虎皮状纹饰,当胸绘鱼鳞甲。通高27、马长20.8厘米(图七、三四∶1)。

骑马鼓吹俑10件。

笼冠骑马俑4件。标本M38∶88,骑俑头戴黑色笼冠,身穿白色交领广袖长袍,双手合拱于胸前,脚穿黑靴,腰系博带。马于长方形踏板上颔首站立,披鬃,备鞍鞯,络头带俱全。通高26.2、马长20厘米(图八、三四∶2)。

风帽骑马值6件。标本M38∶68.骑俑头戴风帽.头微偏。上身穿白色交领右衽窄袖袍。右手握拳高举;左手置腰间握拳平伸,手中执物,仅余铁芯。左股有一孔。马通体施红彩,于长方形踏板上额首站立,披鬃,备鞍靴,络头、鞘带俱全。通高25、马长 20.8厘米(图九、三四∶3)。

3.立俑

笼冠俑 12件。标本 M38∶51.头戴黑色长方形笼冠,冠下可见黑色平巾帧颜题。上身着白色窄袖内衣.外罩红色对襟广袖袍,领口敞开,袍长及膝。袖口轩敞下重。下摆饰白色流苏状装饰 袍下露出窄长条状蔽膝 腰间束白色宽腰带。下着白色曳地裳,裳脚下撇,委积于地。双手合拱于胸前,拳心向上,手中有一不贯穿的圆孔.原执物已佚 脚穿黑色国头革鞋,高19.8厘米(图一O、三五∶1)。

小冠俑18件。分3型。

Ⅰ型4件。标本M38∶44.头戴黑色平巾帧,上身着团领窄袖衣,外罩白色交领广袖袍,袍长不及膝。腰间束博带。下穿白色大口裤.脚穿黑色圆头鞋。双手合拱于胸前,手中有贯通的圆孔。高21厘米(图一一、三五∶2)。

Ⅱ型2件。标本M38∶78,头戴黑色平巾帧,脸形较长。上身着团领窄袖衣,外罩白色交领广糖袍,袍长不及膝 腰间来博带。下穿白色大口裤,脚穿黑色圆头鞋。双手合拱于胸前,手中有贯通的圆孔。高 18.6厘米(图一二、三五∶4)。

Ⅲ型12件。标本M38∶91.头戴黑色平巾帧,钩鼻厚唇。上身着白色交领广袖及膝袍,腰间束带.背后可见铊尾由腰间左侧向上别入。下穿白色大口裤,脚穿黑色圆头鞋 双手隐于袖中合拱于胸前,手心部位有一圆孔。高19.9厘米(图一三、三五∶3)。

风帽俑 11件 标本 M38∶65.头戴白色风帽。上身着白色团领长袍,外披白色团领直襟长袍,襟口敞开,领口较厚重,袍长皆过膝。内袍腰间系带。下穿白色大口裤,脚蹬黑鞋 右手握拳自外袍内伸出置胸前,手中有孔;左手隐于袖中,外袍的两袖皆自然下垂。高18.3厘米(图一四、三六∶1)。

军卒俑 2件。标本 M38∶35.头戴白色风帽.将顿项掀起,两角系结于头顶。上身着白色团领直襟半袖袍,露出白色内衣窄袖,领口较厚重并向外翻起.腰间系带。下穿白色大口裤,脚蹬黑鞋 右手握拳置于腹部,手中有孔;左手隐于袖中下垂。高16.6厘米(图一五、三六∶2)。

另有1件陶立俑残损过甚,无法复原,形制不明。

4.劳作俑

持箕女俑 2 件。标本M38∶41.蹲坐姿态,双手持箕头梳平壁,上身着白色窄袖衫,下身穿长裙,束腰上提至胸部 高9.5厘米(图一六)。

(二)陶模型明器

骆驼1件(M38∶45)。残损较严重。昂首站立,背无驼峰,负囊。残高15.4厘米(图三七∶1)。

马4件 标本M38∶86.额首站立,无踏板,未戴任何马具 眼睛凸出,无耳.耳根处有一对圆孔 无弱,长尾呈扁条状自然下垂,尾梢渐尖。高13.6、长13.8厘米(图一七、三七∶2)。

猪 1件(M38∶56)。卧姿。长吻.鼻尖上翘.啊嘴露出獠牙 头顶至脊背的长鬃竖起 高5.2、长 10.9厘米(图一八、三七∶3)。

羊 2 件。标本 M38∶32.四蹄盘卧于地,盘角,小尖耳,无尾。高7.3、长10.5厘米(图一九、三七∶4)。

狗2件 标本M38∶50.蹲坐姿 长尖吻,小立耳。前腿直立,后腿弯屈,蹲坐于地。尾贴脊背上翘,尾尖残。高11厘米(图二一、三七∶5)。

鸡1件(M38∶94)。残。高冠,尖喙,大圆眼,眼下垂冉。尾羽丰满,高高翘起。模印出翅膀和羽毛。残高7厘米(图二○)。

仓2件。标本M38∶53,悬山顶,屋顶正脊两端上翘,坡面有8道瓦垄,两垂脊较粗。瓦垄间模印出瓦棱。山墙不到顶。屋顶为模制,与屋身粘接。长10.6、宽7.1、高9.1厘米(图二二、三八∶1)。

井1件(M38∶42)。平面呈正方形,井栏为“井”字形,井身为方筒形,无底。器表通体施白彩。高6.9、井身边长7厘米(图二三、三八∶2)。

磨1件(M38∶34)。平面呈圆形,由上、下两扇磨盘组成。上扇磨盘较小,顶面中央有隔,将顶面一分为二,每一半有一圆孔。无底,中空。器表通体施白彩。高3.9、顶径7.6、底径10厘米(图二四、三八∶3)。

碓1件(M38∶38)。由底座和杵两部分组成。底座呈牛舌形,中部安装一对碓架,一端有一臼窝,另一端有马蹄形踏板槽。杵身呈“十”字形,可在碓架上自如活动。通体施白彩。长20.8、宽7.1、通高6.5厘米(图二五、三八∶4)。

灶1件(M38∶20)。残损较甚。由灶身和火墙组成。灶身平面呈方形,顶面正中粘接一陶盆,盆已佚。火墙大部分已残,一侧模印出锯齿纹,与灶身中部对应处开一拱形火门,不通透。通体施白彩,火墙两侧施红彩。残高7.5厘米(图二六、三八∶5)。

(三)陶器

双耳罐1件(M38∶21)。侈口,平沿,束颈,溜肩,斜直腹,平底。肩上有一对桥形耳。高25.6、口径15.6、底径8.7厘米(图三九∶1)。

(四)瓷器

均为白瓷器。除四系鸡首壶和辟雍砚外,其余均放在一件圆形漆盘内。

四系鸡首壶1件(M38∶7)。盘口稍向前倾斜,细颈,圆肩,斜直腹,平底。肩部饰一周凸弦纹,粘贴双泥条四系,有缄口鸡头流和双泥条螭首柄。外表施釉不及底。残高23.4、口径5.9、腹径11.4、底径6.3厘米(图二七、三九∶3)。

碗3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38∶15,敞口,斜直腹较深,假圈足。内壁满釉,外表施釉不及足,釉面有细小的开片。高9.3、口径11.8、足径5.1厘米(图二八、三九∶2)。

杯4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38∶11,敞口,斜直腹较深,假圈足。内壁满釉,外表施釉不及足,釉面有细小的开片,近足处有积釉。高7.2、口径8.1、足径3.4厘米(图二九、三九∶5)。

碟 1件(M38∶9)。敞口,浅弧腹,圜底渐平。内外满釉,底无釉,釉面有开片。高2.4、口径15.3厘米(图三○、三九∶7)。

盘1件(M38∶8)。侈口,弧腹,平底,圈足。内底中部贴塑一朵覆莲。内外满釉,足不施釉,釉面有细小的开片。高4.3、口径11.8、足径4.6厘米(图三一、三九∶4)。

辟雍砚1件(M38∶17)。出于棺内墓主人头骨西侧。平面呈圆形,有11个足。高2.6、面径5.1、底径5.8厘米(封面;图三九∶6)。

(五)漆器

盘 1件。出于墓室南部靠近甬道处。胎已腐朽,仅余内底漆皮。平面呈圆形,敞口,浅弧腹。内底髹黑色底漆,用朱漆绘装饰图案。直径37.5厘米(图三二)。

(六)铜器与铜钱

铜镜1件(M38∶18)。出于棺内墓主人头骨西侧。外缘呈八连弧状。镜背素缘,缘内侧为单线连弧纹,球形纽,镜背中间为一周凸弦纹,其外为一周连珠纹,内侧为斜弧线栉齿纹。直径 4.2厘米。

铜钱 1枚(M38∶19)。出于棺内墓主人右股骨处。五铢钱。面、背皆有轮,背穿有廓,面穿无廓。"五"字交笔较直,左侧有一竖画。直径2.2厘米,重2克。(七)墓志

墓志 1盒。置于墓室南部,甬道口处。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皆上首朝北。青石质,正方形,边长 40.5厘米。志盖厚8厘米,顶面正中画方格,阳刻篆书"大业猗氏公李君墓志",共3行,每行3字,四刹为素面(图四O)。志石厚10厘米,画细线方格,阴刻楷书 26行,满行26字,共计653字,四侧面为素面(图四一)。墓志录文如下∶

大业猗氏公李君之墓志

公讳裕字石生陇西狄道人也若夫宣尼应运柱史启将圣之原光/武握符司马佐兴王之业元礼经纶雅俗室号龙门宣伯孝友淳深/车凭黑轼自斯已降风献继踵祖柱四太像水武公透過群之将师/世天之跟权终同尘功将生天父醒使持节导大你开将仪同三司大督延州谐军事延州火德嗣家声影特王成放以逸同/那顾拟台仪近方打是任居逢公幼标今向见你饥得今君之/子还特透出之言王公之孙无仍伯喈之替和以思识街能风神颗/脱净为德本将尖世资以同建地元年起家为演城郡中顿溪城防/生阳光之风唯须毛舟杜月之于方为守军民长说纸古来佛公173藏患非施市弦称哀器屈归坏退近胥悦皇苹远深思治本以三情百发之冠京兆到你所略开至无年诏轻君为京北严公乃是/绝齐礼刑清俗雷改网行产名出逃张尚祖以公名臣之曾治有影/迷负降生特M建苏社开互三年时件民好公甘汉思乐经设做/土守晋宠道明时隆班快佛今望古绝后光你而性复文洒流歌会一从史职心质约乃谢满告归追但里浪重的容之败记口津波之得尘业相堂罗客若失春满些晚木胜韭鸟开前被/鸿归海字奖不命驾同非招贤开作忠轻郓冤心水泉而阅水不/追高赤遣落春收六十三仁命四年六月十七日落予维州长安县/之务仁里要以大业元年岁次乙且正入壬展翔十一日玉卜非/于维州长安好布政乡高阳之原惧段轻还改松须俏亡式悠去石/承福进芳网火谴原汉飞华族得相想理公促必复乃祖乃父台司岳牧勤迈阿衡动春得陆惟公剐头声劳能起越德标诗渊得/岳路艺术必谱政

不惊乱绳斯里结盐薄顺谢游

用居/数发非发能纪翠书谓仁者都天近凭虚德音就在神邀焉如通迤/荒原参差陇树挽断松风歌凄薤露马鬣一封鱼灯永暮

四 结 语

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的墓主人是隋京兆尹、猗氏县公李裕(542~604年),葬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李裕的祖父李弼系北周八柱国之一,先后追随尔朱天光、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屡立战功。从宇文泰,成为其肱股。北周朝官至太傅、柱国大将军、赵武公】。李裕的父亲李曜,《周书》卷一五记名作"耀",《北史》卷六O记名作"曜",据墓志当以《北史》为是。曜系弼长子,在北周官至漂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然而由于弟晖尚宇文泰女义安公主,不得嗣其父爵位。《北史》曰∶"曜既不得嗣,朝廷以弼功重,封曜邢国公,位开府。"但墓志并未记载曜的封爵。

李裕,史无传。《北史》卷六○记李曜有"子宽,干略过人,自周及隋,数经将领,位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而并无李裕之名,则可能裕系曜之次子。李裕出身世家,北周建德元年(572年)以父祖荫"起家为灌城郡守"。北周制,郡守五命(户不满一千以下者)至七命(户万五千以上者),也是相当高的职位。潇城郡,一般写作"傥城郡",不见于《魏书·地理志》,《隋书》卷二九《地理志》汉川郡条记曰∶"兴势,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傥城郡可能系西魏所置,北周沿用,地望当在今陕西省洋县北,即“傥骆道”之南口。开皇元年(581年)擢为京兆尹。京兆尹,正三品阶,是京兆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书》卷四○《虞庆则传》载:“开皇元年,进位大将军,迁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营新都总监。”[3]李裕即使如志文所说曾为京兆尹,恐怕时间不会很长,亦不会掌权。政治上无太大的作为,所以他“志轻轩冕,心狎林泉”,很快就隐退了。开皇三年(583年)晋爵猗氏县公,正二品阶。

墓主人李裕系勋臣之后,以祖荫入仕,虽官至高位,但政治经历简单,亦无作为,其墓葬形制和规模无特别之处。随葬的瓷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李裕的身份看,这些瓷器可能是定烧的。瓷器的底足稍内凹,足棱切削一周,胎质细腻,白釉纯净、透明,积釉处呈水绿色,它们是隋代邢窑的产品。该墓出土的白瓷器为研究隋代制瓷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隋代制瓷手工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掘:刘呆运 李明  许小平

绘图:翟建峰 卫超

摄影:张明惠 李明

执笔:李 明  刘呆运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