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村战斗(一)
白塔战斗(一) 博野县的白塔村,在今天只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冀中农村。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却是敌我双方多次交战的一个地方。作为老根据地,白塔村附近是我多支主力部队的驻扎地,同时也是日伪军历次扫荡的重点地区。
其中仅在1940年的4月份和9月份,我冀中军区的主力团就曾经在这里,和敌人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战斗。
其中在9月份的那一次,我军参战的是23团和30团。而4月25日的这一次,则是以九分区33团和津南自卫军为主力打的。
一、冀中军区第三十三团
所谓的冀中军区九分区三十三团,前身是来自于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第八路军,当时又称为“小八路”。在1938年5月,该部奉命由新安镇开往河间,其一团、四团、独立团、特务营的一部分,和河北游击军的独立二团、独立十二团合并,改编为第四军分区第三十大队,大队长是刘亦珂。到了1940年3月,三十大队又变更番号为第33团。团长为万振西,政治委员钟洲。
刚刚成立时的三十三团,那可谓是兵强马壮,兵员都是优中选优,武器装备也非常精良,而且组织架构完整。全团共有1600多人,团机关有参谋处、政治处、供给处、卫生处。团以下则是三三制编制,团下辖三个营,营下辖三个连,另有团直属的特务连、机炮连,侦察连和通讯连,全团共13个连。
其下属的三个营主要干部分别是: 一营营长田园。副营长李景富,教导员崔克己。 二营营长孙铁民。副营长王朝兴,教导员陈其峰。 三营营长李世隆,教导员张根廷,副教导员李幻明。
在武器装备方面,全团拥有迫击炮两门,每营拥有一挺重机枪,每连拥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在弹药方面,平均每挺轻机枪有50多发子弹,这在当年的冀中军区,可是妥妥的“富户”了。
不过在其他武器方面,三十三团由于是民众武装出身,其装备的各式步枪五花八门,主要有水连珠、汉阳造、老套筒等旧武器,其中好多都是用了几十年、膛线都磨秃了的旧武器。不过这步枪虽旧,平均每人仍然能有大约30多发子弹,4个手榴弹。在武器配备上,是妥妥的冀中头等主力团了。 该团从成立以来,那可是屡立战功,先后在三台战斗、蠡县战斗、温仁伏击战、黑马张庄战斗、莲子口战斗、温仁战斗、大百尺战斗、旧城战斗、李广村伏击战、砖路和大兴庄战斗、王力战斗中,多次重创过敌人,是日伪军的眼中疔肉中刺!
二、120师津南自卫军
而津南自卫军的历史则更早,其前身是张仲瀚领导的博野民军,后来在1939年7月30日,该部在河北省行唐地区与八路军120师719团合编。自此之后,津南抗日自卫军转为120师359旅建制序列、番号为八路军120师359旅津南抗日自卫军。
而在加入120师建制以后,120师津南自卫军(719团)参与了多次战斗。在1938年9月底的陈庄战斗中,津南自卫军部署在慈峪以北地区,负责在白头山阵地正面抗击吸引敌人。经敌我双方反复冲杀,终将日军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的水原部队合围。
激战到13时以后之时,由灵寿出援之敌500余人与守慈峪之敌会合,两敌共1000余人合力沿磁河疾进,企图解救被围之敌,但是遭津南自卫军顽强阻击,血战后将其击退。 当时敌我双方战斗激烈,甚至多次进行了白刃战!据时任358旅旅长张宗逊回忆:“2团、独立1支队以及津南自卫队各部集结于北谭至岔头一线两侧的山岭上,布成一个口袋形阵势。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下午4点,先后向敌人进行了4次冲击、3次肉搏。敌人被压在河沟里,成群地挤在一起,火力威力发挥不了,又无处藏身。而我军部队越战越勇,以猛烈的火力射击。敌人一批接着一批倒在淤泥里。”
由于津南自卫军顽强战斗,阻住了敌人援兵,从而保障了师主力歼灭被围之敌。战至9月29日夜,经过6天5夜激战之后,终将被围之敌全部消灭!
此战歼灭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代号“春兵团”的水原部队,重伤敌指挥官水原义重少将,击毙日军31大队长田中省三郎大佐以下1280人,俘虏日军16人,缴获山炮3门、轻重机枪23挺、步枪500余支。
到了1940年2月初,津南自卫军又开赴冀南,参加了讨伐石友三战役。津南自卫军经8天行军,进至威县东南馆陶以北枣园、姚楼、马二寨、破相等地,对石友三部的暂八师、暂一一八师发起了进攻。经过5次激烈战斗,该部配合兄弟部队歼敌5000余人,残敌东越卫河逃窜。津南自卫军在此次战役中,俘虏石部500余人,缴获长短枪180余支。
正当冀中军区各部追击石友三部之际,南宫、馆陶、冀县等地的日伪军纷纷出动,袭击八路军侧背。津南自卫军奉命在冀南军区统一指挥下,立刻转向对日、伪军作战。敌我双方在大名以北、广平东北西张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次战斗津南自卫军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负责防守敌人主攻的正面,战斗从8时持续到12时,津南自卫军与正面千余敌人反复冲杀,主阵地上第三连打得英勇顽强,最后全连都壮烈牺牲在了阵地上!此战之中,津南自卫军毙伤敌400余人。
三、白塔村我军兵力介绍
而在战斗开始之前,小编之所以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我军的两支主要参战部队的情况,就是让大家了解到,我军这次参战的两支部队,都是当时冀中的主力部队。其中的三十三团,更是装备较好的主力团之一,是敢打硬仗的部队。
这时候的三十三团一营,原营长田园同志已经在1938年底的攻打蠡县战斗中牺牲,营长由石金彪同志接任,营教导员姓陈(具体名字已经记不住了),副营长是杨万卿。此时一营的重机枪由一挺增加到了两挺,机枪排长是张殿卿。另外营里有一个便衣队(手枪队),队长是赵保生。而在作战部队方面,一营已经由三个连扩编为了四个连,每连仍然只有一挺轻机枪。目前考证出的四个连的连级干部,仅有三连指导员高法田和四连长赵大雅留下了姓名,其余英烈的姓名无考。
而在津南自卫军这边,参战的只是一个新兵连,整体实力较弱,全连大约有100人左右,武器装备也很差,大多数都是老旧步枪,全连也仅有一挺轻机枪。
在1940年4月底的时候,我九分区三十三团团部驻扎在博野县的宋村一带,正在训练津南自卫军和游击总队的新兵。到了24号晚上的时候,团部接到敌人将向潴龙河东岸扫荡的敌情通报。于是在当天晚上,团部就带领直属部队和第一营以及新兵们,从宋村迂回到潴龙河西岸的白塔村驻扎。 当时白塔村我军的主要兵力,就是33团一营的400多人,和津南自卫军的100左右新兵而已。
四、敌人的参战兵力
而我们不知道的是,狡猾的敌人这次是重兵合围,他们调集了驻扎在安国、博野、蠡县、保定、定县的日军110师团主力部队,一共有2000多人的兵力。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从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偷偷地摸了过来。
而这个所谓的日军第110师团,那可是一支来头不小的部队,在1938年6月16日,110师团在日本姬路,由第10师团的留守人员组建而成,当时该部是两旅团四个步兵联队的“四单位师团”,属于最早成立的那批“百字头”师团之一。
该师团于1938年7月在塘沽登陆,直辖于华北方面军,主要驻防在石家庄、保定地区。后来在1942年5月,又从第110师团抽出步兵第140联队,与珲春驻屯队合编为第71师团 。这之后的第110师团改为三联队制,下辖步兵第139、110、163联队及野炮兵第110联队等,从此变成“三联队师团”。而这其中的163联队,更是在中国血债累累。那著名的1942年“五、二七北疃惨案”,就是在联队长上坂胜的带领下制造的。
而据日军163联队史记载,此战日军163联队出动了第三大队,并从第五中队、第七中队抽调出了兵力,由指挥官金田率领,统一编成了“金田队”配合作战。而日军的一个整编制大队就有1100人,每个中队有181人,一个第三大队再加上两个中队主力组成的“金田队”,这次战斗仅纯种的日军主力,就投入了大约1500人!
而按照日军的惯例,还至少有几百伪军配合。除此之外,在大部队的前方,还有汉奸组成的便衣队侦察。所以这参战的日伪军,总兵力至少在2000人以上,仅从人数来说就是我军的四倍!
而我军的经验不足,这次夜间转移仅仅渡过了潴龙河,走了大概8里地就宿营了。我们如此多的人员,又只走了这么短的距离,行踪很快就被汉奸的便衣队所掌握。
于是这2000多敌人就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将我军包围在了白塔村! 这白塔村战斗从一开局,我军就处在了极度不利的态势! 参考资料: 《冀中军区第九分区三十三团史料》 《冀中军区九分区大事记》 《步兵第百六十三联队》 《华北治安战》 《冀中抗日名将孟庆山》 《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 《无衔将军张仲瀚》 《关于民军的一些历史情况》肖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