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市井中的叹息-寻访失落的米轨铁路在蒙自城中遗落的道口
一句问候说在前面:
大家暑假好啊!=)

昨天在一个动态中有同样喜好云南米轨的朋友说道:
“看看蒙自城里的道口怎么样?”
我当然很愉快地答应了!
本来想直接发一些连贯的动态简单记录,不曾想这些散布蒙自老城的铁路道口一经探访,想要介绍它们就必然要牵扯铁路线更久远的历史,特别是对于个碧石铁路(蒙宝铁路)这样一条年纪近百的老窄轨而言。
况且一说起米轨,笔者就滔滔不绝,不过如果读者喜欢我讲的故事,那我就不胜荣幸了!不知道谁能看到最后呢?
更重要的是,此行勾起了笔者童稚时十分深刻的记忆。

这是一篇铁路废线迹探访
看不到米轨火车驰骋,但从遗迹中可依稀看到失落的米轨曾经的模样
本文并不是怀古伤今,只是重拾旧时的回忆
献给同样喜爱米轨的你们

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米轨老蒙自站大概的方位,请看下方的线路图。
个碧石铁路刚建成时,自碧色寨起,先与滇越铁路并行南下,然后向蒙自拐弯进入平坝,过多法勒后不久即到达蒙自站。之后,铁路从蒙自站一路往西北方向出城,直抵雨过铺,然后向鸡街、建水奔去。

铁路进城后,穿过第一个道口:龙井路道口


铁路在之后向右转一个大弯,就进入老蒙自火车站了。

碧色寨至蒙自的铁路为寸轨(轨距600mm),在1960年左右就停运并拆除了。但是在图中粉红房子后曾有一化肥厂,于是在个碧石铁路蒙自至碧色寨段扩建为米轨后,把蒙自站经龙井路到这里的部分也建了米轨。所以这里的火车虽已无法开往碧色寨,但经过龙井路道口的米轨还是作为专用线留下来,直到化肥厂关闭。

这里是笔者情感和记忆最深刻的一个道口,当年对铁路的兴趣也部分是在这里起源的。
高高的道口铁栏杆、响亮而令人振奋的道口铃,以及截断车流的深绿色庞然大物——东方红21型机车,此处是笔者幼时最喜爱的地方之一,而车辆行人与火车“争路”的场景如今只有梦境中才能重温。
高耸的黑白两色栏杆现今已不翼而飞,“小心火车”的牌子早已不知去处。


蒙自站不大,只有三股道,而且十分难堪地挤在狭小的蒙自老城区中,老车站的东西两侧都紧挨着车水马龙的铁路道口,已经成型的城市格局也不允许老站增设调车的牵出线。
于是,每逢米轨火车站调车,两端的道口必有一个要频繁关闭,然后墨绿色的东方红21型机车慢悠悠地拉着车皮驶出车站。因为车站两端道岔的尖轨几乎就紧贴着马路,火车必须全列驶出车站才能变道(如果进3道的话)
这种情况下,车站就必须灵活调整道口关闭时间,因为火车站两端的北大街和四川庙街道口关闭的时间稍长一些,立马就要挤满沸沸洋洋的人海和车流!
笔者上小学时,就有同学因为上学路上遇到蒙自站调车,被前后交通流围的水泄不通而迟到。虽然当时老师管得很严,听到原因后也十分会意地原谅了。

前面说过,为了连接化肥厂,在原来蒙自站往碧色寨方向寸轨线路的路基上恢复了一段铁路。后来化肥厂关停后,用作专用线的铁路就废止了,但保留了龙井路道口到蒙自站的这一段用作调车线。
调车线从蒙自站往碧色寨方向经北大街道口引出后左拐一个大弯,在约300米后终止。虽然不长,但已经足以满足窄轨蒙自站的调车需求。

如今蒙自站后面的这条调车线,曾经是一段高路基的线路,现在已经被水泥填平,开起了商店和停车场。黑白色的“鸣”字牌仍在原处,只是再也不会有火车司机看着它按下鸣笛了。
另外商店旁还有原来街边警示车辆行人小心火车的牌子,不知为何睡在这里。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个碧石铁路在碧色寨至蒙自区间的寸轨(轨距600mm)早在解放初期就拆除了,但这不意味着老车站附近没有留下任何寸轨铁路的痕迹!
蒙自城内很多道口设施就是利用当年的寸轨钢轨制作的。
与笔者的手指作比较,迷你的约10Kg/m的寸轨钢轨甚至只有一根手指高,年级却是笔者的数倍之久!

2003年云南米轨的客运时代结束后,在一段过渡时期内包括昆河铁路和蒙宝铁路在内的米轨又开行了一段时间的客、货混合列车,即在货列中混编YZM1型客车。这样的列车发车时间不固定,而且上车后要和货车一同进行调车、编组作业。
因为笔者自幼十分热爱米轨,家父也常带笔者前去体验。开行混合列车的时日如今仍记忆犹新。

当年上车后,推开25B型翻版的米轨客车低矮的窗子,看着东方红21型机车牵引我们和货列不慌不忙地开上北大街道口。尖锐响亮的道口铃中,笔者悠闲地扶着火车窗框,看着车下栏杆外数百双焦急的眼睛,熙熙攘攘的车流都巴不得直接从火车顶上翻过去!
然而有时候东方红21牵引的客车直接就停在了道口正中间等待扳道,车上乘客和车下着急的路人就这样干瞪眼,现在想起来也十分好笑呢!


我们短暂路过老蒙自站内,可以看到铁门外就是车站两端另外一个道口:四川庙街道口


道口不大,一个小小的C类道口。扳道房已经完全封死,外还保留着部分设施。
比另一边的北大街道口,这里还留着一边的道口栏杆没拆。然而铁路废止后,居民占用铁道,堆放杂物,道心种菜、饲养家禽的现象屡见不鲜,环境脏乱。于是,四川庙街之后近两百米的米轨被用板墙围挡。

现存米轨铁路左边原来还有一条线路,连接正线和车站后面的寸轨机修厂。为什么这里说道寸轨?
个碧石铁路扩轨后,蒙自设立了一个寸轨蒸汽机车的维修厂。虽然后来只剩下了个旧到鸡街一段30余公里的寸轨线路还在运行,但运用的寸轨机车会用米轨火车拉到蒙自,再用米轨火车推送进火车站旁的维修厂维修。
所以,在老一辈蒙自人描述中,虽然蒙自早早就拆了寸轨改用米轨,但是老车站附近还是能听到寸轨蒸汽机车“像女子尖叫一样”的汽笛声。


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一种奇观?
老蒙自站的地方非常狭小紧凑,道岔的设备和道口的设备同框,封闭车站的铁门甚至关不住铁路道岔伸向马路的细长尖轨!
每当火车调车时,道口员和扳道员都是“并肩战斗”

蒙自的铁路道口几乎都是手动的,这在省城昆明也许早已消失,至少很多道口都是电动的

昆河公司时期的警示语,早已斑驳

铁路出站后,接下来的景象大概和越南一些铁路沿线的街景不能说像,只能说完全一致了。
不同于其他地方笔直的准轨铁路,米轨凭借其窄小的轨距、灵活的身姿,七扭八拐地从居民区里穿过,两条钢轨像蛇一般扭曲着在拥挤的蒙自老城区里找到出城的路,之后才一马平川地直直奔向雨过铺。


铁路自居民区穿过,于是产生了大许多无人看守的小道口,“道口群”的每个道口相距不足百米。而且样式不一。






从这里穿过的米轨也是木枕和钢质轨枕混用,使用的钢轨既有国产钢轨,也有苏联等国生产的钢轨。当然,用遍“万国牌”设备的云南米轨上这不稀奇。
另外不要小看边上做成栏杆的旧钢轨,它们可大有来头!

笔者在街边偶然发现的,竟有滇越铁路滇段开工不久时出厂的法制钢轨!据推测,这根钢轨可能是最初铺设在滇越铁路上,废弃后被铁路部门废物利用做成了这段栏杆。
当然,不用过于惊讶,近百年的钢轨做电杆、栏杆、地漏在蒙自城早已见怪不怪了

往后的线路太脏乱,就绕到下一个道口了。废线6年后,铁路沿线一片荒凉,居民的一些行为更加速了铁路的消亡。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别致的小道口。
桉树长长的枝条在扳道房上方摇曳,高高的栏杆矗立在半空。
当东方红21的鸣笛远远地飘来,铁路两边高挑的道口信号机就会闪烁起红灯
只是,火车再也回不来了

因为这个道口也被围挡挡住了,于是只能翻出几年前的照片

这是蒙自唯一一个装备了道口信号机的铁路道口。
这条路被蒙自人称“老过境路”,与米轨铁路斜交。在过去,这条路是蒙自连接省城昆明和边境城市河口的主干道,也许是车流量大的原因,这个道口也装上了更多保障安全的设备。
同时,在笔者幼时,无论是坐火车经过,还是在下面看火车经过,我都会特别留意这个可爱的小道口;同时,也对蒙自城里唯一的这两座道口信号机也保持着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道口。



可惜,她同老米轨一同没落了。

下一个道口,是蒙自城里最后一个道口。

封闭的道口房,失踪的道口栏杆,破败不堪的路面

也许是创文的关系,铁路上原本可以淹没一辆轿车的草木已经完全除干净,漂亮地露出了完整的米轨铁路。
在往后近1公里后,米轨铁路与18年前后新建的北京路平交。北京路是双向6车道的宽敞道路,按照昆明铁路局的要求,公路修筑时与铁路平交的路段建成了铁路道口的样子。如果这个“道口”真正开通,就会变成昆明的麻园道口那样的大道口!
但是这个平交处是蒙宝线废线后才新建的,固不在笔者探访之列

这个道口同样令笔者记忆深刻。
上六年级那年,准轨的玉蒙铁路即将开通,但蒙自的米轨铁路也还在苟延残喘。
一个中午放学后,家父用电动车载着背上大书包的笔者经人民中路回家。
突然,传来一声极其响亮的鸣笛声!
笔者为之一振,家父也加大电门向铁路奔去。
内燃机的轰鸣越来越近,我们最终在火车之前赶到了这个道口。
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笔者看着两台重连运行的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深绿色的机车,后面一台完全漆成了墨绿色,牵引着长长的货列,铿锵地从道口上驶过。
东方红21远远拉了一声悲伤的长鸣笛,似乎是与这座城市告别
自那以后,笔者就再未在蒙自城内见过米轨火车了
但是这两抹深浅不一的绿,我始终不会忘记

完
笔者能力有限,有些地方难免出现谬误,全当抛砖引玉。
十分期待读者能指出错误或补充说明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