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瑞幸大败局后,三季度巨亏49亿的星巴克,能熬过“中年危机”吗?

2020-08-02 13:20 作者:侃见财经  | 我要投稿

资本催生出来的企业,总是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7月30日,瑞幸咖啡境内运营主体及相关责任人、协助造假及帮助虚假宣传的多家第三方公司、两家新三板关联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三部门行政处罚。

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健康市场生态,是官方的一贯态度。所以,此次瑞幸造假事件一定会被当成一个“标杆”,接下来瑞幸咖啡以及相关责任人还要面对刑事追责、民事赔偿及诚信惩戒等一系列处罚。

回顾瑞幸的发展,它既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神话,也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笑话。

“神话”的地方在于他用速度几乎把星巴克逼到了墙角,且上市后资本市场给予了百亿美元市值的肯定。“笑话”的地方在于,一场财务造假便把资本打翻在地,让资本明白有钱也不总是万能的。

2018年12月,瑞幸在上海开了它的第2000家门店。

用一年的时间走完星巴克十几年的路,瑞幸的进度条震惊了资本市场,也吓坏了星巴克。

2020年1月31日,浑水在其Twitter上发布了一份长达89页的瑞幸咖啡研究报告,称其“在2019年第三季度和2019年第四季度,每店每日商品数量分别夸大了至少69%和88%,有11260小时的门店流量视频支持”。

神奇的是,这份报告并非出自于浑水之手,而是一封匿名邮件。

谁有能力组织92名全职、1418名兼职调查员,录11260小时的视频,并收集25843张小票?

市场将猜测的目光盯向了瑞幸咖啡的竞争对手星巴克。

后来《财约你》采访了浑水创始人,他回应称:“我不觉得这是星巴克所为,因为星巴克根本不在乎瑞幸咖啡”。

目前,谁投了这份匿名报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目的已经达到了。瑞幸造假不值得同情,而它也将为造假行为付出代价。

这个代价可能是全面被收购,也可能面临巨额赔偿最终破产。

但不管结局如何,竞争对手星巴克终于能松一口气。那么,如果瑞幸倒下,星巴克的日子会好过一点吗?

答案是,不会。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星巴克就一直在关闭门店(主要是北美以及欧洲区域)。

按照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当时的说法,星巴克的关店计划还将继续。

市场对星巴克关店的看法是,星巴克关的门店大多位于繁华地段,这些店面的租金相对较高,如果关闭这些门店,那么至少有利于其进一步控制成本、缩减支出,进而让财报变得漂亮一些。

于此同时,凯文·约翰逊还宣布裁员计划,以及对公司架构进行调整。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业务刚有一点起色的星巴克遭遇了今年的疫情。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美国,今年是一个重灾区。

7月28日,星巴克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星巴克第三财季营收42.2亿美,财季净亏损7.04亿美元(约合49亿人民币);其中第三季度美国市场营收为28.1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40%,较上季度下滑35.1%;而中国市场营收则同比下降19%,好于美国市场。

颓势仍在蔓延,美国市场就是星巴克最大的考验。

星巴克表示,未来18个月星巴克会永久关闭400间美国及加拿大的分店,并会将本年度计划的开店数目减半,即由600间减至300间。

据悉,目前,星巴克在全球共有32100家门店,美国和中国的门店占公司总数的61%,分别为15243家和4447家。中国的咖啡市场仍是一片蓝海,而欧美成熟市场每年的增幅只有2%至3%。有消息称,未来中国将会成为星巴克扩展市场的主阵地。

事实上,从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的开了第一家门店,20年间拓展到4447家门店,星巴克的速度并不算快,如今在瑞幸的刺激下,星巴克才稍微加快了步伐。未来星巴克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尚不得而知。但能不能摆脱“中年危机”,中国市场一定是星巴克的不二选择。


瑞幸大败局后,三季度巨亏49亿的星巴克,能熬过“中年危机”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