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类具有进行某种行为的强烈欲望并付诸实施的精神障碍。由于发作过程有突发型,类似癫痫,故它又叫癫痫型人格。这种人往往在童年时就有所表现,往往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造成破坏和伤害他人。
冲动型人格障碍表现主要为:
(1)行为的目的在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在于其他;
(2)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3)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4)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5)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
(6)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
(7)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8)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9)患者能够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难以自控,往往多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10)冲动行为本身往往是损人又不利己的;
(11)有些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
攻击性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攻击型人格呈现较为持久的攻击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对他人攻击冲动。反社会型人格主要表现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抗言行,具有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简言之,攻击型人格的行为以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而反社会型人格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特征。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生理上,可能是因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为难以感受到愉快和安全,所以可能产生攻击行为获得快感。
心理上,一方面是角色认同——青春期男性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常在同龄人特别是异性在场时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另一方面是自卑与补偿,自卑的补偿如果是以冲动、好斗的方式来表现,则有较强的攻击性;再者,是自尊心受挫,根据挫折攻击理论,经受挫折后个体的攻击性会明显提升。
家庭上,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
社会上,媒体上的某些情节桥段让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模仿。
诊断要点:
①有肯定的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
②行为暴发不能控制;
③不能控制或不适当的发怒,易与他人发生争吵或冲突,特别是行为受阻或受批评时;
④情绪变化反复无常,不可预测,尤其易暴发愤怒和暴力行为;
⑤生活无目的,尤其不能事先计划或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或做事缺乏坚持性;
⑥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⑦有自伤行为。
来源:《心理诊断学》(张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