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3.12.28 资本主义国家的币制改革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8、资本主义国家的币制改革[i]
币制改革是国家政权在货币流通领域中所实行的改革,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巩固的币制,稳定通货。
币制改革的内容和方法是由国家的阶级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币制改革都是在通货膨胀、经济生活混乱的逼迫下,为了更有效地满足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欲望和掠夺劳动人民而进行的。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宣布旧币无效,不给持有者以任何赔偿,以另外发行的新币代替贬值纸币的流通。如法国在1797年的币制改革就是如此。(2)恢复纸币兑现,回笼流通中过多的纸币,使币值恢复到通货膨胀以前的水平。这是在纸币贬值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实行的办法。英国在1815年英、法战争结束后的币制改革就属于这一种。(3)纸币贬值 即降低纸币和金币比价的办法,用新币兑回旧币。这是最流行的方法。这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降低纸币和金币的比价,如旧币购买力已下跌十倍,国家就规定十个旧币兑换一个新币,并收回旧币。另一种是隐蔽的贬値,表面上规定一个旧币仍然兑换一个新币,但新币的含金量却比过去大为降低。
资本主义国家的币制改革是通过牺牲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实现的。在废弃旧币的情况下,劳动者手中原有的货币便化为乌有。在旧币按一定比例兑换新币的情况下,劳动者也要遭受很大损失。而且伴随着币制改革而来的,常常是各种捐税的增加、文教保健事业等费用的削减、工资的下降,以及其他不利于劳动人民的措施的实行,资产阶级需要用这些办法来消灭预算赤字和阻止通货的过量发行。
在资本主义进入总危机时期以后,币制改革能够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稳定币制的作用已不再存在了。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是如此。英国在1931年取消了金本位,并停止了残存的银行券兑现的办法。1933年美元贬值的结果,使美元的含金量降低了4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消除因战争所引起的通货膨胀,都先后实行了币制改革。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恢复金本位和银行券的兑现制度。这种改革的作用仅限于以强制的手段回笼了一部分纸币,并没有使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摆脱通货膨胀。而这种情况正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的一种很明显的反映。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