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远”、“来远”舰篇(上)——历史简介

大纲
前言——马尾惨败
购舰方案——钟爱“济远”的李鸿章
购舰方案——质疑“济远”的曾纪泽
购舰方案——装甲巡洋舰的选择
“经远”级设计——舰体布局
“经远”级设计——装甲
“经远”级设计——武备
英德穹甲装甲之争
归国与作训
黄海海战——“经远”战沉
威海卫战役——“来远”战沉
前言——马尾惨败

1884年农历甲申,8月23日下午,福州城郊外的马江江面上炮声隆隆、烟雾冲天——法国舰队正向驻守马尾的福建船政水师肆意攻击。毫无准备的附件水师上一片混乱,升火、砍断锚链、调转船头、填装炮弹、打开炮门……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随着时间推移、一艘艘中国军舰起火、爆炸、沉没,带着满腔悲愤和遗憾与江畔的罗星塔诀别。在法舰看来,今天似乎和平日的打靶操演没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屠杀,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第一次大海葬。

法旗舰“窝尔达”,在轻蔑地看着大火中挣扎的中国旗舰——二等巡洋舰“扬武”,向其进行最后攻击。随着炮声响起,化作一片火海的“扬武”在法国舰队的欢呼声中缓缓下沉。就在“杨武”舰沉没的最后时间里,一位不知名的中国水兵爬上桅顶,高扬起一面崭新的龙旗,“舰虽亡,旗仍在!” 这面烈火中飘舞的战旗体现的正是中国海军永不屈服的铮锋铁骨,这是一支永远无法被小视的海军。

购舰方案——钟爱“济远”的李鸿章
甲申中法战事硝烟散去,1885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称“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上年法人寻衅,叠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下定决心“当此事定之时,自以大治水师为主!”要求各相关的枢臣及地方督抚围绕如何建设、巩固海防,提出切实意见,大有痛定思痛、发愤振作的意思,史称“第二次海防大筹议”第一次海防筹以,又称“海防与塞防之争”。1871年,阿古柏的浩罕汗国入侵新疆,而俄国则借机侵占伊犁。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借“八瑶湾事件”侵吞作为中国藩属国的琉球之主权,又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生番无主之理由对台湾用兵,引起中国之警觉。中国是否应当在日本进犯台湾之时对新疆发起昂贵的远征成为了重要的议题。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一派力主加强海防,以应对未来的日本入侵;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加强边境防御,以应对俄国入侵。最终,清政府在东南沿海,设立福建台湾省巩固领土并发展海军;在西北内地,清政府收复新疆,驱除阿古柏势力,与沙俄斡旋解决伊犁危机,并建立甘肃新疆省加强管制。由这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购买新式军舰的风潮很快被再度推向高处。
中法战争中,担负闽浙、台澎一带海防职守的福建船政水师损失最重,马江一战几近全军覆没。随着海防议的兴起,战时曾被法国势力染指,战后又因船政水师元气大伤而防御薄弱的台湾、澎湖的海防事务成了关注的焦点。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短时间内中国财政无力负担再增购大型铁甲舰,提出了再订购6艘“济远”式巡洋舰部署于闽台的设想尽管名义上是说为加强台澎海防而购头,但总不免让人想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兴起后,李鸿章鼓动沿海各省大批购买蚊子船,最后又将各省购买的新锐一并划入北洋名下的往事。
8月4日清政府电告李鸿章“著照‘济远’式快船定购4艘,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订购“超勇”级军舰后不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因与李鸿章关系恶化,而受到排斥,绝缘于中国的海防事务。阿姆斯特朗公司为使自己的生意不受影响,则绕过赫德,直接派出推销员到中国承揽业务。英国驻华公使也通过在中国高层官场中的关系,重新恢复中国人对英国军舰的信心,以及恢复英国对于中国海防建设的影响。 可能正是因为此,虽然痛快地答应出钱购舰,但李鸿章向德国订购4 艘“济远”式军舰的方案,被清廷更改为“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朝廷中那些与英国人交往密切的大臣显然起了作用。
又,电报末尾竟出人意料地捎带一句“船价户部有的款可拨”——意思是这4 艘新式巡洋舰将全由中央财政买单。在晚清政治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在危机没真正发生前,众人大都熟视无睹,高唱盛世凯歌,而危机发生过后则总会做一段比较高效的补救工作,但却无法持久,随着危机带来的阵痛逐渐散去,又会渐渐睡着,归于沉寂。此时正值中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刺激尚未过去,因而清政府在购买新式军舰上能做出如此果断干脆的决策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可谓不见黄泉不落泪的行政风格,以及政策始终无法持久贯彻到底的弊端,在此后很快便又体现出来,直至最终上演了威海丧师的悲剧。
“济远”级巡洋舰是李鸿章为充实创建中的铁甲舰队,而于“定远”级铁甲舰开工后不久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军舰,属于早期穹甲巡洋舰之一,也是德国设计建造穹甲巡洋舰的肇始。在当时,这艘尚未回国的新锐军舰是李鸿章掌心里的宝贝,曾在很多场合炫耀例如福建船政上奏请造钢甲军舰“龙威”时,李鸿章就曾援引“济远”之例进行对比,将福建船政设计的钢甲舰批评得体无完肤。根据最初的设想,北洋原准备购买4艘“济远”级军舰,但受困于经费短绌,只订造了首舰“济远”1艘。
接到电谕的当天下午,李鸿章即分别转电中国驻德、英公使:给驻德公使许景澄的电报中,李鸿章要求新军舰完全沿用“济远”的设计,尽速订造两艘,必须保证航速达到16节:给驻英公使曾纪泽的电报里,虽然指今在英国船厂订造两艘军舰,但必须也完全使用德国的设计,并特别强调,大小火炮、鱼雷等兵器,乃至铁甲都将在德国订购和验收,“以归一律”。实际表明不想使用和吸取任何英国的新舰型、新设计,只不过是将两艘“济远”式舰体的建造分包给英厂,以应付朝廷中那些受英国人影响的枢臣。第二天上午,以前日电报未说明白为由,驻英大臣曾纪泽又接到一封来自天津直隶总督衙门的电报,简明的电文再度强调要在英国造的是两艘“济远”式军舰。
购舰方案——质疑“济远”的曾纪泽
曾纪泽,字刚直,曾国薄的长子,自幼即在父亲弓导下接触洋务知识,因承袭一等侯爵位,又被称为“曾袭侯”。1878年开始曾纪泽长期担任出使欧洲的职务,在中俄边界问题谈判中,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利益,一时名满天下。接到李鸿章明确的要求订购“济远”的命令后,曾纪泽并未立刻遵照行动,而是慎重地咨询技术专家,调查确认“济远”的设计是否先进,增购“济远”式军舰的计划是否科学。
1885年8月15 日,曾纪泽避开直隶总督李鸿章直接电告总理衙门,称据当事人海军军官刘步蟾意见认为之前订购的“济远”舰上重下轻,存在设计问题,申请延缓订购“济远”式巡洋舰的计划,等正在大海上航行的“济远”号军舰回国后,“察其利弊”,再做决策。
得到消息后的李鸿章十分不快,但是对恩师的爱子又不得不留几分情面,强压怒火,第二天一早即致电驻英、德公使内容大意是让将“济远”图式交英海部员及有名大厂,详细考订,是否上重下轻并武断地痛斥“刘步蟾语不可靠”,要求“速商订购造”;又称“济远” 回国路程还有两月之久,“不必待”。将曾纪泽的质疑一点不剩地予以否决,坚持原议。孰料,再出李鸿章意外,曾纪泽竟然真的就去找“英海部员及有名大厂,详细考订”了,随即据英国设计师怀特建议,认为“济远”名快船而不快,有铁甲而不能受子,话虽直率,但确实也道中了“济远”舰存在的一些弊病。
无可奈何,李鸿章遂电商受命在德国订购军舰的驻德公使许景澄,要求针对“济远”存在的问题,让伏尔铿造船厂修改完善。同时仍然坚持最初的想法,排斥英国设计,提出等德国的完善方案提出后,在英国照式造两艘。由于此次是获取了难能可贵的国家购舰经费,担心拖延日久,经费会被他处挤占挪用,李鸿章一直希望从速签订造舰合同,以免别生枝节,因而在购买4艘新舰的过程中显得风风火火,决策过于草率、匆忙。受曾纪泽认真的办事风格影响,中国购买新式巡洋舰的计划开始了有益的修正。
根据许景澄的要求,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很快提出了两种补充方案:
一种是在“济远”级原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将穹甲甲板的安装位置升高5英寸,以使穹甲中央隆起的部位高出水线,另外针对载煤不足的缺陷,将煤舱加大;军舰也相应加增大长8英尺、加宽1英尺,吃水加深6英寸,而维持原航速不变,造价为300万马克,仍属于穹甲巡洋舰范畴。
而另外一种方案在当时则相当之前卫——让这种军舰拥有如同“定远”级铁甲舰一般的铁甲堡,水线带装甲厚度上部为8英寸,下部6英寸,煤仓容量300吨,造价为295万马克,属于当时各国海军中罕见的新式军舰,铁甲快船——装甲巡洋舰引人注意的是,此前德国并没有任何设计、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抛出这个方案,明显又想用中国的钱来做试验。
购舰方案——装甲巡洋舰的选择
装甲巡洋舰诞生于19世纪中期。蒸汽战舰时代开始初期,只要装有水线带装甲的军舰一般都被统称为铁甲舰,只是根据吨位大小不等,而区分成一等、二等铁甲舰因而日本早期的“比睿”、“金刚”、“扶桑”等军舰虽然吨位较小,仍因拥有水线带装甲而被归入铁甲舰一类。自装甲巡洋舰诞生始,与其设计原理相近的二等铁甲舰的分类逐渐不再被使用,两种舰型归于一流。同时期的巡洋舰起初并没有装甲,后随着设计的不断演变,逐渐开始增加防护——用装甲甲板提高巡洋舰生存力。
英国海军率先提出在巡洋舰上使用水线带装甲的设想。但这种设计被认为对于当时只用于侦察、巡逻等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过于奢侈,全无必要,而且还会加大军舰的重量,影响航速,因此遭到英国海军部否定对干拥有大量—等铁甲舰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说,增加一种带有水线装甲防护的巡洋舰确实没有过多吸引力。然而对海军实力单薄的国家而言,则意味着可行让造价较低的装甲巡洋舰来充当铁甲舰的角色,以较低的成本扩充海军实力。
对海洋充满野心,但苦于国力不充,无法大量建造铁甲舰的俄国人最早领会到这一点。1870年,俄国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General Admiral。这级军舰和早期的巡海快船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沿水线带装备了铁甲。在用以摸索技术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问世后不久,俄国人在后续的军舰上引入了铁甲堡设计。对比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虽然成本较高、航速不快,但是却有强大的生存力,可以胜任海战主力舰的角色,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一时间,世界舰船设计领域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原本巡洋舰只是辅助舰种,现在居然装上了类似铁甲舰的装甲。
可能因为对这类刚问世的舰种不了解,或者是为了急于定议,李鸿章并没有过多留意这种装甲巡洋舰,而是选择了方案一——“济远”改进型立刻指示驻德公使许景澄与伏尔铿船厂签订订造两艘巡洋舰的合同,并与福建船政函商,由船政派匠首陈和庆,以及艺徒裘国安、曾宗瀛前往德国,分别担任即将建造的新式巡洋舰的验料和监工。同时,将选定的方案告知曾纪泽,要求在英国照式建造两艘。
1885年9月18日,经过谈判,许景澄与伏尔铿船厂草签了两艘"济远"改进型军舰的订造合同第一艘造价300万马克,约定1887年1月20日前完工,第二艘经过讨价还价,降低了6万马克,约定在1887年4月20日前完工。两舰所有价款分3次支付,首批于9月26日通过汇丰银行汇至德国。另外连同在英国的两艘巡洋舰所需的火炮也一并在德国订购,价格4万4千英镑。不久在英国的两艘巡洋舰的合同也签订。
然而就在4艘"济远"改进型巡洋舰即将开工之时,10月15日,主持海防建设的醇亲王奕譞致函军机处,通报“济远"”号设计问题过多,要求4艘新式巡洋舰绝不能仿照其建造当时奕譞收到两封来自海外的书信,内容均是批评“济远” 号巡洋舰的设计,认为该型军舰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当时国内对经手订造“济远”号巡洋舰的原驻德公使李凤苞的批评之声也逐日高涨。此时奕譞刚刚主持海防工作不到3 天,对于这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一时手足无措,索性小心为上,报军机处。
当时一直较为关注新式海军建设的慈禧太后很快也得到了消息,认为对拿不准的技术争论,应谨慎从事——毕竟这4艘军舰是由中央出资建造。10月16日,慈禧太后下懿旨:“闻‘济远’快船不甚合式,应暂缓照式建造。著曾纪泽、许景澄于著名各大厂详加考察,何式最善,电奏候旨遵行。”随后光绪皇帝又颁布谕旨进行补充,严令曾、许二人,“必须亲历大厂,详加考察,仿照西国通行有效船式建造”,“将来造成后,如不得用,惟该大臣等是问”。至此,争议颇多的"济远"式没人再敢提及了。
与李鸿章不同,许景澄字竹筠,浙江嘉兴人,虽然是科举出身的传统文人,但是思想却较开通,出使德国期间,参与了大量与舰船、军火订购相关的工作,以对工作极为负责的态度,通过自学,掌握了大量西方近代海军、造船知识,事后其在柏林使馆自编自印的《外国师船图表》,资料翔实、议论精辟,是近代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世界性的海军年鉴,在中国兵书发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自始即对德国伏尔铿船厂提出的第二种方案大感兴趣。清廷的严令,恰好让许景澄得到了独立按自己想法选订新军舰的机会,很快一种新式巡洋舰的方案便被提交了出来,这便是后来著名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也是德国装甲巡洋舰的开山之祖。
“经远”级设计——舰体布局
德国伏尔铿船厂提交的装甲巡洋舰方案,仍然是由该厂的总设计师鲁道·哈格操刀此公之前已经连续为中国设计了“定远”、“济远”两级军舰。新设计的装甲巡洋舰大于“济远”级穹甲巡洋舰标准排水量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但吃水相近最大吃水5.11 米。动力系统采用的是两座先进的卧式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套使用4座分别安装在2个锅炉舱内的燃煤锅炉,锅炉单个重38吨,底座长约18英尺,宽约11英尺6英寸,蒸汽机汽缸直径分别为33.5英寸、45.5英寸、66.5英寸,活塞行程29.5英寸,两座蒸汽机通过主轴各驱动一个直径4米的铜制螺旋桨,功率4400匹马力航速16节(一说航速15节功率5000匹马力)。装甲巡洋舰的煤仓容量显然是记取了“济远”的前车之鉴增加至320-350吨,大大高于"济远"舰230吨的煤仓容量因而这型军舰设计时只设置了一根桅杆,完全没有考虑使用风帆索具。

作为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其舰体构造上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可以认为是综合了德国“萨克森”、“胡蜂”(wespe)以及中国“济远”级等军舰设计元素的产物。 “经远”级军舰只设计有首楼,位置在舰首至主炮台的前沿之间,首楼和首楼顶部甲板的主要用途是起锚作业,装有锚绞盘、吊锚杆等设施。至前主炮台后,首楼顶部甲板两侧各有梯子连接到主甲板。但由于“经远”级军舰主甲板两侧装有与首楼甲板齐平的舷墙,从侧面照片看起来很像是连为一体的,以至一直一来被误认为主甲板上有大片甲板室、实际只要把握好首楼侧面有舷窗这一特点,就很容易区别出首楼和舷墙各自的范围。
舰首露炮台之后,有一座很大的平台横跨在两侧的舷墙之上。平台前左右三面设有胸墙,以保护在平台上活动的人员。平台上,前部是"经远"级军舰的装甲司今塔,司令塔内底部与下方的露炮台相通,这是战时的指挥所,内部装有带水压助力的八柄舵轮。在司令塔后面不远,是一座木质构建的小屋,内部设有信号旗柜,是"经远"级军舰的信号旗室。司今塔与信号旗室顶部又有一层露天平台,装备罗经、车钟等操舰设备,称为露天舰桥或罗经舰桥,是平时的操舰指挥场所。
主甲板是水兵活动的主区域,各类设施相对简洁,其中最大的建筑物是高耸的单桅、双烟囱——这也是该级军舰重要的外部特征。这种从1868年起就在德国军舰上经常出现的布局模式。主要弊病是,前方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会导致后部桅杆桅盘里的工作环境变得恶劣。
为保护在主甲板上活动的水兵,舰体中部的主甲板两舷,设置了高过人头的舷墙提供遮护。舷墙内部为中空结构,水兵都会把折叠好的吊床放到里面存放,这些吊床既可以作为救生用具,又能起到定的防弹作用。横跨眩墙之上,前后分别有3组门式搁艇架,存放“经远”级军舰所需的各类小胞。与之配套,桅杆底部前后则分别配有一根体积很大的吊杆,用以吊放上面的籼板小艇。在桅杆部位,“经远”级军舰舷墙外侧左右各装饰有铜制的舰名牌。军舰中部高高的舷墙延伸至舰尾附近后陡然降低,在高舷墙的末端搁置了一座平台,上面装备有一座标准罗经,这是军舰的尾部指挥台。相应的在桅杆后部还有一座备用的双联人力舵轮,这套系统主要作为备用的指挥所使用。
“经远”级设计——装甲
装甲防护是“经远”级成为装甲巡洋舰的标志,军舰中部仿照了“定远”级军舰,用“竖甲”四面围成一个防御坚固的空间,称为铁甲堡炮台的旋转机构、弹药舱、锅炉、蒸汽机等要害部位都被设计在这个区域内。铁甲堡的厚度十分惊人,最厚的部分竟达到9.5英寸,但是这全由上中下三段装甲拼成的防护(最上方的一圈厚度为9.5英寸,其下两圈分别为5.2英寸)。但因为2900吨的小型军舰无法负担过重的铁甲,实际防护面积十分有限整个装甲高度只有区区5英尺11英寸。只得尽量压缩铁甲堡的高度,将细长的装甲敷设在军舰最要害的部位,以减轻装甲重量。

但是,实际上“经远”级军舰的铁甲堡设计的位置过低,正常排水量时,铁甲堡的上部也只不过和水线略平甚至偏低,很难保护水线以上的舰体此外由三段装甲拼接而成的铁甲堡,并没有像以后的战舰装甲列板那样采用互相噬合的制造工艺,一旦接缝处中弹,很可能会造成装甲带破裂进水的可怕后果。“经远”级的铁甲堡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第一次尝试设计装甲巡洋舰的德国技术不成熟的表现。
在中央铁甲堡的前后,军舰首尾还各安装有一段穹甲甲板管甲中央降起的部位厚度为1.5英寸,两侧斜入水线下的斜面部分厚度为3英寸。但同样因为考虑到控制全舰重量等问题,穹甲的厚度显得过于单薄,不由得让人对其防护能力表示怀疑。
此外,主炮露炮塔胸墙使用了8英寸的装甲。并采用了厚度1.5英寸的后部敞开式炮罩(或称护盾)没有再沿用"定远"和"济远"级那种闷罐一样的穹盖式炮罩。这一处重要的改进,也是英国发明的后部敞开式炮罩第一次被德国模仿。“经远"”级军舰的装甲司令塔护甲厚度虽然达到6英寸,但"经远"级司令塔的顶盖和塔壁通过几根安装在司令塔内侧的柱子相连接,顶盖和塔壁之间留出一定高度的空隙,这条隙缝便成了整通式的观察窗,除了几根直径不大的柱子外.,横向再无其他阻隔。尽管视野相对开阔得多,但这也意味着弹片甚至小口径炮弹很有可能就会顺利地飞入司令塔内部。
“经远”级设计——武备
“经远”级军舰的武备是典型的船头对敌思想的产物19世纪中期,受意奥利萨海战影响,横队阵形大行其道。这种作战模式的基础规范是“船头对敌”,即排成横阵的各舰必须保持将舰首指向敌方,有利于减少己方的被弹面积和中弹概率,也利于发扬冲角战术。这种战术对军舰前部炮火提出了特别要求,加强军舰舰首方向火力。因此当时的英国的“英弗莱息白”、德国的还是“萨克森”,都没有大口径尾炮的设计——“定远”反而是个特例,但同样"定远"也采用了将主炮分列军舰两侧的斜连炮台布置法、以使船头对敌作战时能同时得到4门305毫米巨炮的火力。采用了两门1880式210毫米35 倍口径克虏伯钢套箍炮,双联安装于舰首的露炮台内。副炮为两门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与“定远”、“济远”等舰装备的同口径火炮相同,采用是耳台布置法即将火炮分装在军舰舷侧的耳台内。耳台,现代称舷台,指的是军舰舰体上凸出舷外的火炮安装平台,安装在其上的火炮可以获得较大的射界。这种设计由法国最先发明和投入使用,经远"级军舰是德国军舰上使用耳台设计的开端。这4门大炮可以通过电发装置实现齐射。除了两门210毫米前主炮和两门150毫米副炮外,“经远”级在尾部没有安装大口径的尾炮安装在耳台内的两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各自拥有135度的开阔射界,除可转向军舰前部发射外,对军舰的侧后方向也能提供一定火力支援。但部署了大量小口径火炮——其中包括两门7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触板炮、两门47毫米口径的重型哈乞开司速射炮、两门37毫米口径的哈乞开司五管连珠炮。这6门火炮虽然火炮口径不大,攻敌不足,依据那个时代海战的特点,用于自御还是绰有余裕的。
有关“经远”尾炮的讨论中,常有“既然能在舰尾布置大量小炮,为何不能改为布置1门大口径尾炮”的质疑。这一点需要从“经远”级军舰的舰尾结构进行剖析。“经远”级军舰舰尾主甲板之下是军官们聚会、用餐的会议室,小炮因为结构简单,可以直接架设在船边或者舷墙下,对甲板之下的军官会议室没太多影响。倘若要在这个部位安装大口径火炮,复杂的旋转、扬弹机构势必会压缩军官会议室空间,而且会议室天花板的强度是否能够支撑大型火炮和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还是个未知数。从当时的军舰设计惯例来看,如果真的必须要为"经远"级军舰布置大口径后主炮,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在军舰后部主甲板上增加一层尾楼,将后主炮安装在尾楼之上。即类似“定远”级军舰增加了尾楼的设计,再在尾楼之上安装了150毫米口径的尾炮。但是如果"经远"真如此添加尾炮,造价势必上涨,军舰的吃水必然超过中方的要求,最初的舰体设计能否承受如此大的额外负载,也是很大的问题。
除了集中安装在舰尾的一批小口径火炮外,“经远”级军舰桅杆的桅盘里还安装有1门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用以居高临下俯击敌方军舰舱面上的目标,以及抵御高速逼近的鱼雷。此外,"经远"级舰首仍装有那个日时代军舰特有的武器——撞角,军舰上还配备有李鸿章青睐的鱼雷兵器,4具鱼雷发射管分别被布置的首尾和两舷。军舰首部的鱼雷发射管位于撞角之下,属于水下发射管。

“经远”级全舰的照明完全实现了电气化总共安装有250盏左右的电灯,以及两具照度为40000支烛光的探照灯,所有电气系统的供电,由舰内的两台发电机提供另外在损管设备上,“经远”除了配备有离心式主水泵外,还配备了一台每小时最大抽水量120吨的唧筒式辅助水泵。
综合来看,“经远”级较之最初的"济远"级军舰已是大有进步,尤其是在德国舰船发展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英德穹甲装甲之争
根据伏尔铿厂的报价,每艘装甲巡洋舰比最初议定的“济远”改进型贵47万马克。李鸿章对许景澄满怀信心提出了装甲巡洋舰方案也非常满意,甚至后来曾要求曾纪泽给"致远"级军舰也加装水线带装甲。但英国海军一向不太看好装甲巡洋舰,认为巡洋舰的重要价值在于高航速,而装甲巡洋舰航速不如传统的穹甲巡洋舰,而防护能力又比不上真正的铁甲舰,非驴非马。受此影响,驻英公使曾纪泽对装甲巡洋舰也不看好、反复与许景澄争论,称“断不能制一船兼擅铁甲。快船之胜”,而许景澄则始终坚守水线带装甲优于穹甲,装甲巡洋舰生存力更高的观点,双方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大辩论,几近相持不下。最后经李鸿章统筹考虑,“海军甫设,不妨并存其式,他日驶行日久,利病自见,再专择其一推广仿造”,决定折中——在英、德分别购买穹甲和装甲巡洋舰,草草平息了这次英德巡洋舰之争斗。
根据李鸿章指示,许景澄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修订了原合同,改为建造两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即“经远”、“来远”军舰英文译名King Yuen、Lai Yuen。而曾纪泽则在英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即“靖远”、“致远”舰。从中国提出订购新巡洋舰开始,德国人就深切体会到英国人在背后较劲比赛,两国间这次造舰竞赛会对各自国家将来的军舰出口带来重大影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亲自过问了两艘“经远”级军舰的建造,指出“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的订货具有重大意义”,要求以德国海军部参与监工。在德国政府的集中关注下,两艘“经远”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过程一切顺利,分别于1887年1月3日与 3 月25日竣工并通过测试,均比合同约定的完工日期提前。

1887年1月15日,首舰“经远” 通过航试后不久,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从北京给身在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寄去一纸书信。信中主要是转达了俾斯麦的一个建议——新军舰造成后德国可以派出人员帮助驾驶送华,即使是由中国海军自行驾驶,也应该在舰上留用若干德国的技术专家,以防止航行过程中因为对军舰不熟悉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机械故障,不给英国人捕风捉影的机会。“……俾斯麦侯爵对此(指装甲巡洋舰回国一事)特别感到兴趣,他极端重视将送往中国的事由一队德国的官兵来执行,其组成有关能力方面由德国海军部监督,假使中国政府希望由中国船员在厂中办理交接,那么至少在德国船只上使用的军官和工程师是德国人,并且熟悉在德国海军中所使用的船只和机器。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对干德国船只做到公平合理的评价。我将对于阁下深为感谢,倘阁下愿意在这方面使用您的影响,我敢向阁下保证,在俾斯麦侯爵对于这个问题和对于德国工业产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异常感到兴趣情形下,在柏林将对干阁下和中国的盛情以完全特别满意来接受。”
归国与作训
1887年初,李鸿章派出大规模接舰团前往欧洲接收新式军舰,由海军顾问英国人琅威理领队,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等率官兵400余人随行,其中林永升与邱宝仁后来分别被任命为“经远”与“来远”舰的管带,在这两艘德国造装甲巡洋舰上还特别留用了几名德籍洋员。
林永升,字钟卿,福建福州人,船政学堂科班出身,曾作为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英国深造,留学期间得到的评语是“勤敏颖悟,历练甚精”,“堪任管驾官之任”。邱宝仁,福建福州人,与林水升同为船政学堂一一期学生。
9月12日,“经远”、“致远”级这4舰起航回国。当时“来远”舰舰尾后还用钢索拖曳着在英国订购的“左一”号鱼雷艇鱼雷艇自身载煤量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远涉重洋了。
印证了很多人事前的猜测,这4艘的新舰尚在飘扬过海回国途中时,主持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譞便已透露出要将其配属给北洋的意图。在闽台局势渐渐趋向缓和,加强台海防务的紧迫性已显得不再是过分突出的背景下,清政府随后明谕宣布,在欧洲购买的“经远”、“致远”级等新式军舰,划归控扼守护京畿门户的北洋海防使用,以加快北洋海军的建军步伐。
醇亲王奕譞,光绪皇帝的生父,中法战争后,原本对近代海军并无了解的他受命担任海军衙门大臣。1885年巡阅北洋水师的经历使得醇亲王对西式海军产生了印象极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而通过与李鸿章的当面接触,也在这两位权倾一时的实力派人物间产生了某种默契。从那以后,醇亲王便成了近代海军在清政府中央的有力靠山,他主政海军衙门的期间(1885—1891年),也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成效较著的年代。
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前夕,醇亲王曾起草过一篇奏折,提议将南洋、广东,乃至船政舰队中较为现代化的军舰,一并归入北洋海军编制。但这项提议显然会触及到太多方面的利益,因而最终并未真正答写上奏。清末北洋海军虽冠以地域色彩浓郁的“北洋”二字,但实际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支国家海军,而其他各支舰队都只是由地方财政建设、维持的地方武装力量而已。因而,醇亲王此种做法,从某种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抑制地方,强化中央力量。
原本为加强台澎海防事务而订购的“经远”等新式军舰,于是被拨归北洋舰队,成为继“超勇”、“济远”级之后的新一代一线主力巡洋舰。“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回国后的编队使用方法较为特殊——两舰与在“致远”级穹甲巡洋舰混合编队,共同使用的。“经远”级军舰的装甲、“致远”级军舰航速相配合,确实相当实用,因而最终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经远”ד致远”、“来远”ד靖远”的独特组合,这种组合一再地在此后的历史中闪现,但编队规则非常明确“来远”从未单独与“致远”编队,而“经远”也没有出现过与“靖远"搭配的情况。


《天朝铁甲战姬·北洋崛起》
黄海海战——“经远”战沉
1894年,农历甲午,中日两国间因朝鲜问题而燃起战火。9月16日,包括两艘“经远”级军舰在内的北洋海军主力,护送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一带登陆。17 日中午,在大东沟口外警戒的北洋舰队主力与突然出现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遭遇,爆发了黄海大战,中国的“经远”、“来远”号巡洋舰,作为参战的新式装甲巡洋舰,为海战带来几分技术大检验的色彩,备受各国海军界关注。
这场著名的“雁行”对“长蛇”之战接战伊始,“来远”与一直以来的编队姊妹“靖远”被配置在北洋舰队横阵的右翼,“经远”则和“致远”位于左翼,各自编为小队,互相应援。除两艘“定远”级铁甲舰外,这4艘新式巡洋舰成为了北洋舰队战时队形的骨干力量。
12时50分,随着旗舰“定远”主炮鸣响,黄海大战正式开始。成纵队而来的日本舰队,为了攻击中国右翼的两艘“超勇”级军舰,整个舰队开始航过北洋海军阵前,舷侧大面积暴露在中国舰队舰首方向的猛烈炮火下。
下午1时10分以后不久,受北洋舰队横阵的冲击,以及己队航速快慢不一的影响,日本舰队阵形出现混乱,本队“松岛”等新型军舰为躲避“定远”级铁甲舰的猛烈炮火,而高速航向北洋海军阵形右侧,但是本队队末的 “扶桑”等4艘老式军舰航速较慢,被从大队分割出来,遭到“定远”、“镇远”以及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等的集中打击。
日本本队后序的“比睿”号二等铁甲舰由于航速缓慢,眼看中国军舰即将逼近自己的舷侧,为躲避撞角攻击,竞然掉转航向,迎着北洋舰队的方向直冲“定远”与“经远”之间的“巷道”而来。面对这艘晕头转向的日本军舰,“经远”舰在炮火攻击的同时舰上大批水兵和海军击战队手持毛瑟枪和佩刀在甲板集结,准备接舷俘虏业已被重创的“比睿”舰。但“比睿”舰上的小机关炮疯狂开火压制“经远”舰舱面——5分钟内3门机关炮竞发射炮弹约1500发,致使“经远”最终未能靠近,“比睿”侥幸逃脱了险境。在追击过程中,“经远”曾用尾部和中部鱼雷管向“比睿”发射了2枚14英寸鱼雷这是中国海军史上第一次将鱼雷应用于实战的战例。但因为两处鱼雷发射管射角有限,鱼雷在距离“比睿”舰尾约7米外的地方抱憾错过。
此后“来远”舰向日本掉队的舰“赤城”号发起攻击。“定远”、“经远”、“致远”等相邻的北洋军舰也纷纷赶来,准备配合俘虏“赤城”。“赤域”舰弹药库爆炸,蒸汽管路遭到破坏,前炮台弹药供应断绝舰长坂垣八郎太也当场毙命,后又接连被“来远”打断主桅打伤替补舰长。然而“赤城”舰表现得异常顽强。
下午2时20分,“赤城”舰尾120毫米火炮击中“来远”后甲板,殉爆堆积的小口径火炮炮弹,引发大火。而此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新锐巡洋舰赶来支援,“来远”被迫停止了追击。
在第一阶段北洋海军的主动出击后,由于受到日本舰队腹背夹击,加之在火炮数量和射速方面存在劣势,开战初期即失去统一指挥的北洋舰队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下午3时10分,旗舰“定远”舰首中弹燃起大火,浓烟遮蔽了整个军舰前部,致使前向火炮都无法瞄准射击。左翼的“致远”舰毅然冲出阵列,用没有装甲防护的舰体为旗舰抵挡炮火。最后“定远”转危为安,重伤的“致远”则在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发起冲撞的过程中不幸沉没。
随着“致远”沉没,“济远”“广甲”二舰先后逃离战场,北洋海军左翼彻底崩溃。原先与“致远”组队作战的“经远”,在“致远”沉没后不久,也一度向“吉野”发起冲击,但在一游的炮火中遭到重创,孤军奋战的“经远”被迫向浅水区撤退自救。尾随而来的日本第一游击队4艘装备大量速射炮的新式巡洋舰,随即对“经远”展开围攻在装甲司令塔内指挥作战的管带林永升不幸“突中敌弹,脑裂死亡” ,暴露了“经远”级军舰装甲司今塔观察窗上存在的弊端。接替指挥的大副陈策与二副陈京莹也先后阵亡,高级军官的纷纷阵亡,使得“经远”舰上失去了统一指挥。日本第一游击队的攻击越发猛烈“炮弹全部命中,电光四迸,火焰冲天”。舷侧装甲防护面积极有限的“经远”承受着当时世界最新式的4艘穹甲巡洋舰的集中打击,最终因中弹过多,左舷的水线带装甲都被打裂脱落,舰体进水不止,下午5时29分翻沉全舰200多名官兵大都没有生还。“经远”舰在开战之前,由管带林永升下令撤除舢板及连接上下舱的木梯,以示背水一战、视死如归。对于勇战沉没的"经远",日本海军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来远”舰舰尾燃起大火后,火势一直蔓延到了锅炉舱附近。在驾驶二副谢保璋等率领下全舰奋力救火谢葆璋即谢婉莹(冰心)之父,甲午战后出任烟台海军学堂监督。为防止上甲板的火灾引向底舱,“来远”舰上通风管的上部风斗全部被紧急拆除,以至锅炉舱被大火包围而不能通风,温度上升至华氏200度(摄氏90度左右)。此后“来远”与“靖远”结队驶至浅水区自救,后又返回战场,并一直战斗到了海战最后结束。
9月18日清晨,北洋舰队返回旅顺,当遍体鳞伤的“来远”入港时,围观的人群都在惊叹——这艘装甲巡洋舰的上层甲板及军官舱木制部分全部烧光,钢铁变形,整艘军舰只剩下骨架,而居然还能航行返回。这一奇迹无异是对装甲巡洋舰强大生存力的最好说明。由于旅顺船坞的工人、技术人员大都逃散,幸存的北洋军舰维修工作相当艰巨,迫于时局,重伤的“来远”只是草草修补后就又再度投入了作战行动。
威海卫战役——“来远”战沉
甲午战争后期,北洋海军退守刘公岛。1895年1月30日,日本陆军第11旅团向摩天岭炮台发起攻击,计划先攻占摩天岭炮台摩天岭为威海南帮诸炮台制高点,清军在摩天岭紧急修筑了简易工事,并配属数门小口径行营炮,进而控制整个南帮炮台群。守卫炮台的陆军淮系巩军新右营数百名官兵与日军激战,日军3次攻上炮台,但都被打退,海湾里的“来远”舰也与“定远”等一起向陆军提供火力支援。最后终因众寡悬殊,守台的500余名中国陆军官兵几乎阵亡,阵地失守。
攻占摩天岭后,日本第11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登上炮台观察威海卫军港时,被“来远”舰210mm主炮的一发炮弹命中摩天岭炮台,大寺安纯当场被飞散的弹片击毙,是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阵亡军衔最高的军官。
2月6日凌晨,停泊在刘公岛铁码头东南方海面上的“来远”舰,被日本鱼雷艇“小鹰”号发射的鱼雷命中机舱,一直没能真正修复的“来远”舰无法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倾覆在威海湾里。
1895年2月17日下午4时,潇潇冷雨中,“康济”舰载着幸存的北洋海军官兵暗然离开刘公岛,北洋海军覆灭。作为战胜者的日本联合舰队各舰则鸣响汽笛,降下军旗,向这些真正的敌手表示敬意,同时也对已经殉国的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将领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