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6、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平北抗战•星星之火“后七村”根据地

2023-02-09 23:10 作者:162318-bai  | 我要投稿

前言:前两年热播的纪录片《北平以北》对你了解这段历史很有帮助,绝对可以参考。 《北平以北》全景展现了平北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程,填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平北抗战的影视空白。

影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勾勒了平北抗战的历程和全貌。一条以白乙化、吴涛、王波等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学生为线索,讲述了他们投笔从戎,奔赴抗战一线,成立八路军中唯一的知识分子团——老十团,在平北地区抗日杀敌的英雄故事。另一条以时间为线,讲述了从1938年5月到1945年8月,平北军民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抗战思想指导下,坚持“三位一体”(即坚持平西、巩固冀东、开辟平北)战略,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进行党的建设、开展武装斗争和实行统一战线等艰苦历程。影片还首次披露了从日方缴获的珍贵历史影像,揭露了日本在平北地区制造“千里无人区”“人圈”等累累罪行。

其实,“后七村”并不是一个村子的名字,它包括延庆区大庄科乡西部的沙塘沟、霹破石、里长沟、董家沟、景而沟、铁炉、慈母川等7个村子,因处于在昌平北山和延庆南山一带,故名。 如今,在沙塘沟村建立的“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里,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人称“小白龙”的白乙化和其他抗日英雄的照片在展板上陈列,与八路军曾用过的武器弹药、生活用品一道讲述着那段激昂壮烈的历史。 (下文摘自北京延庆官方发布《山沟里的县政府》) 平北处于满洲、蒙疆、华北三个伪政权结合部。刘斌堡往东属伪满,永宁往西属伪蒙,大庄科以南属伪华北,延庆有“一县三国”之称。日军占领了城市,八路军就在乡村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开辟根据地,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5月,八路军第4纵队在邓华、宋时轮的率领下,进入平北地区。主力部队挺进冀东后,宋支队留下三支队伍:34、36大队,游击大队和骑兵大队。三支队伍统一由政治部主任伍晋南指挥,在四海、汤河口、潮白河以西,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6月5日,宋支队的34大队在大队长易耀彩、政委王再兴、总支书张汉明的率领下,经过十三陵进入“后七村”,打下了大庄科日伪局子,继续东进。与此同时,4纵队民运科长刘国梁一行十多人,背着子弹、挎着枪进入大庄科东三岔村。 “快跑啊,土匪来了!土匪来了!” 东三岔村的老百姓,看到一队穿灰衣服、扛着枪的人走进村子,就大喊着四处躲藏。没等这些人靠近,村里的老百姓早跑得一干二净了,只剩下太阳底下几条街巷和临街而建的几排土坯房子。 这十来个人停住脚步,一边擦汗一边望着不见人影的村子,希望能有人再次出现。为首的人抬头望了一眼高高悬在天空的烈日,轻声说:“同志们,走了半天了,大家先休息一下,一会儿老乡回来了我们再做工作。”所有的人听了,都来到树下,盘腿坐在地上。那个当官的人也走过来,俯身坐在一块石头上,和大家小声地攀谈起来。 这些穿灰衣服的人,正是刘国梁带领的八路军战士。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在有“一县三国”之称的延庆立足,进而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平北处于伪满洲、伪蒙疆、伪华北三个伪政权结合部,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为了和敌人抢时间,尽早建立根据地,战士们一路疾驰,虽然鞋磨破了,脚掌走出了水泡钻心地疼,但是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每当休息的时候,战士就互相讲战斗经历,既丰富了战斗经验,又缓解了疲乏。今天正在讲述从平西抗日根据地出发,一路所向披靡,打得日伪军抱头鼠窜的经历,战士们脸上再次荡漾着喜悦的笑容,仿佛战斗刚刚结束似的。 忽然,路边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声音虽然细微,但警觉的战士还是听到了。所有的人停止了交谈,站起身来找声音的来源,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堆放在墙根的一堆玉米秸上。6月的中午没有一丝风,玉米秸上的叶子却在簌簌地抖动。刘国梁嗖地站起身来,轻轻拉开秸秆,一个头发上沾满玉米叶的妇女,正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望着他。 “大嫂,您出来吧,我们不是坏人,我们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刘国梁放松下来,蹲下身子,微笑着向藏在柴草里的妇女解释。 妇女一言不发,还是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大嫂,我们是来打鬼子的,给穷人做主的。”刘国梁盘腿坐在地上,挽起袖子接着说,“我们是八路军,就是过去的红军——鬼子说我们身上有红毛,青面獠牙,您看,哪有呢?” 妇女见刘国梁像庄稼人一样坐在地上,说话又那么和气,渐渐消除了恐惧心理,在战士的帮助下从柴草中钻出来。 刘国梁让大嫂坐在石头上,详细地询问村里的情况。 跑出村的百姓并没有走远,要么蹲在灌木丛中,要么躲在岩石下。他们侧耳倾听,以此来判断是回村还是躲到更远的地方。村子里静悄悄的,既没有枪声,也没有打骂声,于是又悄悄溜到村头小心地东张西望。看到战士和没有来得及跑的村民,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得热闹,便纷纷跑进村来。 “你们真是八路军?”村里一个叫傅伍一的老乡曾听说八路军是好人,现在看到背着枪的人,惊喜地问。 “没错,我们就是八路军!”刘国梁拉着傅伍一的手,笑着说。 村里来八路军的消息像长了腿似的,一会儿就传遍了全村。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对八路军的好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下至七八岁的孩子,都出来看八路军了。刘国梁和张书颜亲切地和大家招手、交谈。 夕阳落下山去了,晚霞把整个天空照得红彤彤的,夕照中的东三岔村也变得像火一样红。 夜深了,刘国梁等人住宿的屋子里,烛光还不停地闪烁着。几名党派来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正在商谈着如何建立抗日政权、如何开展抗日工作的大事。 天上的星斗一闪一闪的,一颗一颗铺展开来,与黑黢黢的远山联手,把整个东三岔村环抱于怀。草丛中的虫儿,酣畅低鸣,给漫漫长夜平添了几许生气, 翌日清晨,一轮红日从青黛色的群山中冉冉升起,炊烟袅袅的小山村瞬间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枝头的鸟儿清脆地啼啭着,清幽的树林变得热闹起来,随着几声犬吠,村里的场院里聚满了人。 男男女女,挨挨挤挤的,有的来晚了,不住地踮起脚尖隔着一个个头顶往前看。原来,刘国梁正在召开全村群众大会。他讲了国内大事,讲了共产党的主张和宗旨,最后向全村父老乡亲宣布:“今天,我们正式成立了滦昌密临时联合县政府。我们有了自己的政权,才能更好地领导大家抗日,才能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 大家听了,激动地鼓起掌来,有的人竟流出了眼泪。 会议结束了,有的人向刘国梁问这问那,有的人接过战士手里的布告,有的人学着战士的样子在大街上站岗、放哨。东三岔村,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傅德玉的心咚咚地跳着,撞击着自己的胸膛,手心里湿漉漉的满是汗水,他听着刘国梁的讲话,想到挨饿受气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不禁激动起来。傅德玉转身刚要走,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他回过头来,看到刘国梁正笑呵呵地站在自己身后。刘国梁一边擦着顺额头淌下的汗,一边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他,微笑着说:“我是中共滦昌密联合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国梁,滦昌密联合县政府成立了,你把这张布告贴出去,叫更多的人都知道。” “好——好——” 傅德玉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说话竟结巴起来。他伸出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接过布告转身回到家。傅德玉用铁锅做熟了玉米面糨糊,倒在一个白瓷碗里,拿上刷锅用的炊帚,把布告揣在怀里,向大街走去。 走到街中心,傅德玉看到南街有一处较高的房子,山墙全是用石头垒的,很显眼。刚把手伸出去又缩了回来,他自言自语道:“不行,这里住着八路军,小鬼子看见了,把房子给烧了咋办?”傅德玉又往前走了几步,在一个猪圈前停住了脚步,如果把布告贴在猪圈墙上,鬼子看见,这家该受连累了。八路军有铁一般的纪律,哪能因一张布告惹出乱子来呢? 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好地方,撒腿就往前跑。跑到村东的龙王庙前,傅德玉停下来,“哗啦,哗啦”几下就把布告贴到砖墙上了。 “联合县政府成立了!”人们奔走相告,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了。七十多岁的张大爷拄着拐杖也来了,他瞪大眼睛,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反复地看,因为不识字,咋看也是白纸画黑道道。他说:“我目不识丁,布告上的字认识我,我不认识它,谁给我念念?”人们“轰”地一声都笑了,旁边一个小伙子自告奋勇:“我念,让您这老脑筋也开通开通。”说着,他一字一句地念起来:

朱彭总副司令,下了一个命令。

成立一路精兵,军名叫做挺进。

可恨日本鬼子,对我久怀野心。

发动七七事变,四海三江并兵。

敌人铁蹄所到,杀人盈野盈城。

抢劫金钱财宝,焚毁乡村市镇。

无数姐妹同胞,老少都被奸淫。

修筑铁路马路,挖我祖宗坟陵。

贩卖白面毒品,毒杀我国人民。

强求青年壮丁,一条锁链加身。

劳役如同牛马,吸血剥皮抽筋。

破坏学校报馆,删改各科教程。

歪曲我国历史,灭我民族精神。

破坏我国独立,毁灭华夏文明。

形同毒蛇猛兽,说来发指痛心。

还有卖国汉奸,枉为炎黄子孙。

衣食住在中国,屈膝侍奉日本。

忘了自己龙脉,卖国卖祖卖宗。

满腹狼心狗肺,不义不孝不忠。

真正罪该万死,理应鸣鼓而攻。

本军出师华北,转战冀热察晋。

……

滦昌密联合县政府 县长:张书彦 小伙子念完,在场的人激动地鼓起掌来。 大家笑着,议论着,久久不愿散去,整个东三岔村像过年一样喜庆。

不久后,在这里建立了平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9月8日,伪“满洲国”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对我挺进大队进行“围剿”,我军在沙峪与敌人遭遇,打了一个大胜仗,随后跨过白河,通过敌人严防死守的平古铁路,渡过潮河,进入平谷、密云交界地区,移师冀东。 1938年12月,沙塘沟村建立了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展的起点。 1939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成立,肖克任司令员。同年夏天,挺进军第三十四大队(大队长刘开锡、政委吴迪)和一个游击队再次进入平北,但因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立足,两个月后返回平西。这两次挺进平北虽未能坚持下去,但革命火种已经播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1939年11月,为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中共黄执察区委品会和摄进军军政委品会根据上级指示,总结经验教训,联系实际,提出了“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和“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采取了以小部乓力梯次进入的战略战术,逐渐增兵,在敌人占线之间进行小规模游击活动;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丛隐蔽到公开;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巩固一步,前进一步。 1940年1月,平北工委在沙塘沟建起了百余人的游击队。当时沙塘沟共有20多户100多人,青壮男女全部投入了抗日斗争中。 敌人把沙塘沟村看成是八路军的“安营地”,日寇惊呼“延安触角伸向满洲”。1940年5月,3000多伪满部队及日军将沙塘沟三面包围。激烈的战斗从上午持续到晚上,最终八路军以少胜多,毙敌数百,跳出包围圈迅速东进,安全转移。史称“沙塘沟大捷”,白乙化“小白龙”的美称也由此在平北地区传开了。 除此之外,还有英雄县长胡瑛的故事。

胡瑛同志(后期根据口述做出的画像) 胡瑛,湖北省人,早年投身革命,曾担任红军排长、连长,后毕业于延安抗日大学。 1940年初,昌延联合县政府正式成立,他奉上级指示,到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担任昌(平)延(庆)联合县政府的第一任县长。

胡瑛到任以后,非常忙碌,宣传抗日,组建游击队、建立五个区,还发展了党员200余人。他以最快的时间,迅速组建县游击大队、自卫军民兵组织等抗日组织,有力地配合了我军主力部队开展抗日战争,消灭活动猖獗的汉奸土匪,拔除日伪据点。他们犹如一把尖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腹。 胡瑛亲自率领40多人的县游击大队,神出鬼没展开游击战,当时,在窑湾村西面和北面各三公里处均有一处敌人据点,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频繁从窑湾出发袭扰敌人,日伪不得安宁。 1940年5月,沙塘沟战斗结束后,为甩开敌人纠缠,昌延地区的主力部队八路军第10团东进开辟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平北游击大队跳过延庆川,开辟龙赤根据地。昌延县只留下10团9连继续掩护地方干部开展工作。 日伪军集中5000多兵力,从5月底开始,对昌延地区进行了3个月的大规模扫荡。昌延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到了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保存力量,9连也奉命转移,连长要率领10团9连返回团部,转移到外线作战。临行前,连长劝县长胡瑛也一同撤离,但遭到了他的拒绝。他说“我是一县之长,县长不离县,我不能走。” 几个月的时间,胡瑛带领地方干部转入山中,经常翻山越岭与敌人兜圈子,缺吃少穿,过着艰苦的日子。他得了严重胃病,仍然把仅有的一碗玉米粥留给了身边的人。 1940年8月27日傍晚,胡瑛和徐智甫以及通讯员程永忠在窑湾黄土梁的老乡王金喜家碰头研究抗日工作。第二天清晨,徐智甫和胡瑛刚躺下休息就被外面的动静惊醒,原来他们被敌人包围了。 他们马上突围,当胡瑛刚刚爬上西南坡,敌人子弹密集射来,把他的腿击中了。 日伪军大喊大叫抓活的,胡瑛抬手击毙了两名伪军,一阵乱枪射来,胡瑛倒下去,年仅29岁。徐智甫和通讯员程永忠也在突围中不幸牺牲。 藏在身上的县长印章被搜了出来,胡瑛的身份暴露,他的头颅被敌人割去示众。一天之后,王金喜和另一位村民才悄悄掩埋了那具没有首级的尸体。为了抗日事业,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同年10月,日伪军再次“扫荡”沙塘沟,将全村300多间房屋全部烧毁,村民只救下六间半房。此后尽管敌人对沙塘沟多次 “扫荡”,这块根据地却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以下片段节选自《延庆红色党史故事》) 临危受命 徐智甫和胡瑛牺牲之后,敌人以为他们取得了极大的胜利,摧毁了昌延联合县政府,为此大吹大擂,伪满洲国治安部大臣对此大为嘉赏。《盛京时报》报道:“……治安部大臣对此赫赫之战果,大为嘉赏,乃授予赏金一千元,以资鼓励云。”虽然徐智甫和胡瑛的牺牲,给昌延联合县带来很大损失,给抗日工作造成相当大的困难,但是在党领导下的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团结、坚持斗争。组织上为了恢复昌延联合县的工作,中共平北地委立即决定让史克宁代理县委书记,迅速恢复昌延工作。 史克宁是河北省涿鹿县保岱人,虽然出生地主家庭,但是在宣化师范读书的时候,看过很多社会科学的书籍,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通过读这些书,他在思想上要求进步,向往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把自己的原名“文昭”改成了“克宁”。毕业后史克宁当过两年小学教员。“七七事变”之后,在家乡组织抗日救国会,并担任总务长。1938年3月参军,5月加入了共产党。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成立之后,史克宁在12支队担任宣传队长。后来,又在萧克将军的挺进军11支队担任民运科长。徐智甫和胡瑛牺牲后,正是昌延联合县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史克宁担任昌延联合县县委书记是临危受命。 一个夏天的傍晚,史克宁带着通讯员来到小金房村。这是一个小山村,全村二十来户人家,多数人都姓司。村前、村后都是大山,遇到有敌情的时候,八路军容易隐蔽和躲藏。这里又是沙塘沟到延庆川的必由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成为南山八路军的根据地。在延庆和永宁驻扎的鬼子、伪军都知道这个小山村是八路军活动和驻扎的地方,所以时常派探子到村里探听八路军的情况。 天色已晚,再加上一路的奔波劳顿,史克宁带着通讯员住在抗战堡垒户司文兴家里。第二天上午,史克宁带着通讯员准备要走。司文兴先出门查看,保护史克宁的安全是他的头等大事儿。 村不大,转一圈也用不了多大工夫。司文兴刚转过半圈,就看见三个挑挑子做小买卖的一块进了村。一个是修面箩的箩匠,两个小炉匠。司文兴很机警,心里说:“这村归齐也就二十几户人家,一下来仨做小买卖的,最可疑的就是一下来俩小炉匠,这里面肯定有毛病。”想到此儿,司文兴溜溜达达就迎上去了。 三人一看有人来,赶紧分散开,扯着脖子吆喝起来,还真有人出门看。司文兴走到箩匠跟前:“师傅,我们家的箩坏了,一会儿您给我修修。” “好啊!” 司文兴一听,这人说话不是本地人,顺口问了一句:“您是哪儿人啊?” 再看这个箩匠,斜着眼打量了一下司文兴:“你修箩,问我哪儿人干嘛啊?” 司文兴赶紧说:“随便问问,您等会儿,我这就回家拿箩去。”说着话,司文兴转身就往家走。 回到家,司文兴把情况告诉了史克宁。史克宁立刻从炕上跳下来,边穿鞋边说:“这三个人可能是探子。” “老史,你赶紧走。” “不行,我一出村,肯定被他们盯上。老司,快把司文亮找来,咱们一块儿把这几个人收拾了!” 司文兴叫来自己兄弟司文亮,哥俩跟着史克宁就到了街上。 这会儿,三个小买卖人没一个做生意的,正在各家门口查看着脚印。史克宁躲在隐蔽之处,一看就明白这三个人就是“探子”。史克宁朝司家哥俩一使眼色,哥俩就明白了。一个绕到前面堵住去路,一个跟着史克宁。史克宁从腰里把驳壳枪抻出来,和司文亮两个人蹑足潜踪走到三个小买卖人身背后,这时候,司文兴也到了三人前头。史克宁把枪一举,顶住了其中一个人的后脑勺:“不许动。”司家哥俩一人负责一个,麻袋口朝下,把另两个人都给套上了。 “别出声,出声现在就打死你们。” 三个人吓坏了,几乎没有反抗,就被捆进司文兴家。史克宁亲自审问,果然是敌人的探子。史克宁觉得情况严重:“这三人不能留着,要免除后患。”他让司文亮赶紧找人到村外挖坑。不大一会儿,挖坑的人就回来了:“县长,坑挖好了,就在蕨菜洼。” “送他们上路!” 几个人牵了三个探子向蕨菜洼走。到了那儿,让三个探子往坑里面跳,三个探子挣扎着就是不下去。史克宁就叫通讯员:“小张,捡大石头,把他们砸死。快!”。 司文兴知道八路军缺子弹,砸死敌人是常有的事儿,可不知道为什么史克宁非要砸死探子。 “老司,他们回去一定向他们的主子报告,敌人知道了我们在哪儿,肯定来报复。到时候遭殃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乡亲们。把探子砸死了,挖个坑埋了,敌人就不知道探子去哪儿了。我们还要处理好他们的物品,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后来,敌人还真到别的村里打听过探子的下落,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下敌人有点坐不住了,下令扩大搜索范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命令下到了高庙屯。高庙屯是日伪军警三分局的驻地,三分局的伪军接到命令高兴了。这是个好机会啊,趁着搜寻的机会,可以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好好“检查检查”。他们哪儿是检查啊?那就是抢啊!你还别拦着,谁要敢阻拦,立马抓起来,说你是“通共分子”,轻则打一顿,重则直接抓走,昌延联合县政府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端掉这个“局子”。 这天晚上,住在小金房的史克宁突然找到司文兴,很严肃地说:“今天夜里我们准备端掉高庙屯的局子,你再找两个人,和我们一块儿去。” 听说要和史可宁一起打“局子”,司文兴很高兴,他不假思索说出两个人名:司文成、司文亮。史克宁听了,点头同意。 司文兴把司文成和司文亮找来,史克宁分配了任务:“你们三个人,主要是锯电话线杆割电线,电线一断,我们就进攻局子。记住,割下来的电话线要盘好,能带回来多少就带回来多少。” 入夜,史克宁带着二十多个战士出发了。星斗满天的夜空下,各种树木错杂交织,黑黢黢地与远山连为一体。司文兴哥仨各拿着锯子,走在队伍的前面,在灌木丛中窸窸窣窣地寻找电线杆。 “找到了!”前边传来司文兴激动的喊声。 “你们去端局子,我们这就把电话线割断!”司文成和司文亮听到喊声,忙跑了过来。这时,司文兴已经割断电话线,啪地一声扔在地上。司文兴爬下杆子开始盘线,司文成和司文亮锯起电话线杆。电话线盘了大大的一盘,电线杆则被抬着扔到远处的山沟里。 史克宁带着游击队员悄悄摸到局子门口,站岗的哨兵坐在地上抱着枪正在打盹,没来得及反抗就被游击队员打晕了。进了大门,史克宁说:“快,放鞭炮!” “好!”一个游击队员说完,擦燃洋火伸向鞭炮,填满火药的捻子一碰火焰便哧哧地燃烧起来,随即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就在铁桶里响起来。 “冲啊!杀啊!” 史克宁带着游击队员边开枪,边大声喊着冲锋。局子里的伪军没想到游击队会来端局子,根本没做准备。听到枪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爬起来四散奔逃。史克宁带着游击队员冲进局子,里边早已空无一人,只有横七竖八丢在地上的枪支和堆放在墙角的子弹、粮食。史克宁看着眼前的这些宝贝,乐得直搓手:“清点一下数量,能带走的都带走。” “有了枪和子弹,咱们就能好好教训小鬼子了!”一个游击队员拿起一把崭新的三八大盖,兴奋地说。 游击队员俯身收拾枪支、弹药和粮食,趁着夜色回到了小金房。整个战斗从攻进局子到撤出来,只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 在史克宁的领导下,一年之内昌延联合县的工作全面铺开,初具规模。到1941年初,不但计划开辟的五个区立住脚跟,又扩建了五个新区,各区都配置了书记、区长,建立了游击队、锄奸小分队和各种群众团体的组织,为整个平北地区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样以抗战闻名的,还有距离沙塘沟村约5公里的霹破石村。霹破石村现在还保留着昌延联合县政府的旧址。这是建立平北根据地后,成立的第一个联合县政府。数百平方米的院落中,有几间砖木搭建的平房,会议室、民政科、财粮科、财政科等一应俱全。影片中第一批农村党员秘密入党,就是财粮科取景。 影片中,这样一幕格外动人:1938年秋,八路军第四纵队进入赤城,燕北10月,晚间气温已近零度。天亮后,人们看到穿灰衣服的军队全睡在街道两旁屋檐下、墙根边。这是赤城百姓第一次见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惊诧不已,肃然起敬,受尽日伪政权兵匪欺压的平北老百姓看得明白,只有八路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八路军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放下扫帚就挑水、大爷大娘不离嘴”是百姓对战士们的印象。“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馆长胡永旺的爷爷胡殿鳌正是平北首个农村党支部秘密发展的6名党员之一。他听爷爷讲,为支持八路军打仗,妇女们躲在山坳里给八路军做军鞋军衣,没有布就拆了自家被子;打仗时,民兵抬担架,然后把伤员藏在山洞里悉心看护……平北军民,同仇敌忾,坚持抗战,为后人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光明。 1940年1月底,平北工委和游击大队派王子华、周之均到赤城县大海陀山区,侦查海陀山区敌情,了解当地情况,开展抗日救国宣传,组织发动群众,逐步建立抗日武装。海陀山海拔两千二百四十二米,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东起白河堡,西至长安岭,面积为四千九百平方公里,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日本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王子华、周之均深入到海陀山北侧的纪宁堡、白塔、野猪窝、跳石河一带,假扮成收购羊羔皮和活羊的买卖人,采取秘密的发展方式,联系侯庄赵顺,争取富农、联庄会头目李恩及闫庄子旧军人阎福田、张成祥等人成立抗日救国会,并逐步筹建了百余人的抗日救国军,开始向日伪进行斗争。先后拔除了敌石头堡子、艾河滩等据点,又在里长沟、五间房等地打了数次胜仗。随后,抗日救国军改编为6中队,队长周之均,副队长江文,指导员王子华。6中队与1中队在龙赤地区进行广泛的活动,曾攻下敌独石口、马营、后城、样田、龙门所、万全寺、三道川、老栅子、喜峰嵯等三十多个据点,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 挺进军10团做为第二梯队,于4、5月间,分两批先后以后七村为跳板,向东进到丰(宁)滦(平)密(云)地区。人称“小白龙”的白乙化率领10团在沙塘沟痛击伪满军35团,击毙伪2营营长苏庆生后进入密云,不久成立了丰(丰宁)、滦(滦平)、密(密云)抗日根据地,组织救国会、自卫军,群众对八路军有了一定的认识,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4月,苏梅接任平北工委书记,率挺进军军部警卫连进入平北,攻克了千家店、杨木栅子两据点。此时,为满足斗争需要,平北游击大队升格为游击一支队,刘开锡任支队长,钟辉琨任政委,成为开辟平北西部地区的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了包括五个区的昌延县政府。随后,向怀柔、延庆、赤城、龙关之间的广大地区发展。部队所到之处,执行稳健的政策,不急于扩兵和直接筹粮款,争取上层分子,打击死心塌地的汉奸,保护一切拥护抗日的人员。对于一般日伪组织人员,只要不妨碍抗日工作,一概不杀不抓。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工作,部队力量逐步扩大,在昌平、延庆、怀柔等地,先后建立了十几人或几十人的游击队,工作委员会派出干部深入各地广泛开展工作,基本上站住了脚跟。 6月初,平北军分区政治部成立,段苏权任主任。 7月,平北军分区司令部成立,程世才任司令员。7团两千多人作为第三梯队,于1940年3月粉碎了敌人对平西的春季“大扫荡”,分两批掩护着平北军分区及专属等领导机关,6、7月间浩浩荡荡开到平北。 同期,中共平北地委和专员公署分布成立,苏梅任代理书记,张致祥任专员。 8月,覃国翰调任平北军分区司令员,常驻南碾沟、纪宁堡、西坡、朱家沟一带。平北党政军领导人段苏权、陆平、钟辉琨、詹大南等在这里指挥了惊天动地的反侵略战争。7团挺进平北,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随后跟踪追击。由于7团所处地区没有工作基础,敌人据点林立,“扫荡”频频,战斗残酷而频繁,7团难以立足。部队活动了两个月,因减员过半,不得已于秋后返回平西整训。7团虽然没有在平北站住脚,但是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7团的活动,在北部伪满地区吸引和牵制了大量敌人,减轻了活动在南部地区的游击大队和10团的压力,为开辟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挺进平北,八路军战斗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就在哪里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斗争虽然艰苦,但八路军在政治上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统一战线,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军事上坚持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的人民战争思想;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一系列爱民政策,从而在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成功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并最终取得了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这里已成为大庄科红色旅游的必到景点。桌椅板凳、农具炊具、斑驳墙面上的红色歌谣和标语……让人们依稀可以窥见当年八路军抗日工作的繁忙。当地村民、讲解员王桂珍向游客讲述着英雄们的故事。

26、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平北抗战•星星之火“后七村”根据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