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汉尼拔之间的对决——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一):奥斯特拉赫战役

大致情况

这场战斗发生在1799年的圣周期间,战役打响的当天,战场上一片雨雾弥漫。在战役打响的最初,法军还尚且可以控制奥斯特拉赫和附近的霍斯基尔希村,以及奥斯特拉赫临近沼泽畔的几个战略要地。
可是在交战开始的时候,卡尔大公指挥的哈布斯堡军直接就凭借着自身人数优势压垮了法军的防御战线。到了晚上的时候,法军左翼和儒尔当指挥的主力部队被迫从奥斯特拉赫一路撤退到了普富伦多夫高地。
等到第二天早上,儒尔当将军开始考虑反击时,但是等到天气开始变晴使得他得以在俯视间清楚的看到奥地利军的阵线的时候,对方庞大的兵力优势让他确信,发起任何反击都是徒劳的,要是拖延的时间太长的话,他的部队或许连普富伦多夫这里的阵地都保不住了,他立刻就指挥着部队撤退了,可是在他准备率领部队撤退时,他的右翼的部分部队却是被切断了同主力之间的联系。
尽管双方在战役中的伤亡都差不多,但是奥地利人的出动的部队以及战斗力都要比法军强得多,主力部队全都派送上了奥斯特拉赫的战场,而且后续的部队随时都可以沿着康斯坦茨湖和乌尔姆之间的路径赶上来。在这次战役中,法军的伤亡人数占到了部队的8%,而奥军的伤亡人数约占4%,法军部队陆陆续续的撤退到了恩根和施托卡赫一线,几天后双方在那里再一次的打响了会战。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799年3月20日至21日
爆发地点:德国 巴登-符腾堡 奥斯特拉赫
战役结局:奥军胜利
交战双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奥地利哈布斯堡
双方指挥:卡尔大公/儒尔当将军
双方兵力:52000人/28000人
双方损失:2113人/2257人

战役背景


卡尔大公是在1月底的时候接手了军队的指挥权的,尽管他对他的大哥,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弗兰茨二世提出的对法战略部署感到略微的不满,但他还是选择默许了弗兰茨皇帝和盟友之间规划的那个不怎么雄心勃勃的计划:
他所指挥的部队只需要打一场防御战即可,保持住从多瑙河一直延伸到意大利北部的漫长防线。卡尔大公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选择了在奥格斯堡东南偏东八公里开外的弗里德堡驻扎过冬。军队已经驻扎在奥格斯堡周围的营地,沿着莱西河向南延伸。
1799年3月1日,在冬天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让·巴蒂斯特·儒尔当将军和他的麾下约25,000人的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多瑙河军团,在Kehl附近渡过了莱茵河。他这一支部队得到的战略命令就是阻止奥地利军队进入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从表面上来看的话,多瑙河军团所进行的部署可以成功的切断反法联军位于意大利北部以及德意志地区的两支部队的联系,同时还可以阻止他们相互照应;除此之外,如果法国军队能够坚守住瑞士国境之内的那些关口的话,那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那些优势在两个战场之间随意调动自己的部队。
多瑙河军团在沿路上基本上都没有遭遇到敌军的抵抗,在此之后,部队又分成了三支纵队队开始穿越黑森林,经由Höllental (Hölle valley),经由奥伯基希和弗罗伊登施塔特,除此之外,还有一只第四纵队是沿着莱茵河北岸前进。
尽管对于儒尔当将军来,在阿尔卑斯山的东面建立起防御阵地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相反的,他选择穿越了多瑙河平原,说最好是在山的东坡建立一个阵地,但他没有这样做。相反,他穿过多瑙河平原,在罗特韦尔和图特林根之间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新的战线,并且最终,他选择了开始向着上士瓦本地区的帝国城市普富伦多夫推进。
在1799年3月的时候,结束了过冬的法军部队直接就穿越了莱茵河,开始向着奥斯特拉赫进发,与此同时,结束过冬的奥地利军队也从巴伐利亚出发,在度过了莱西河后,从东面接近奥斯特拉赫。法军部队横渡了莱茵河的消息花了三天时间才传到奥格斯堡的查尔斯那里。在这个时候,奥军先锋部队,大概17000人左右的部队已经在元帅弗雷德里希·约瑟夫,诺恩多夫伯爵的指挥下,分成三个纵队后,开始度过莱西河,第一纵队在巴本豪森,向里斯河畔比伯拉赫方向行进,第二纵队的实力是最强的,在梅明根渡河后开始向Waldsee方向行进,第三纵队则是在阿尔高地区洛伊特基希,向拉芬斯堡方向前进。

而卡尔大公所指挥的5.3万人的主力部队则是在经过了奥格斯堡,莱希河畔兰茨贝格和雄高开始度过莱西河,另外还有6个营大约6600人的部队在乌尔姆附近渡过多瑙河。

而Anton Sztáray将军指挥的另外一支13000人的部队经由诺伊马克特向雷德尼茨河挺进。除了上述部队之外,还有一只1万余人的部队在从瑞士的费尔德基希唱法后,在Friedrich Freiherr von Hotze将军的指挥下向北行进,但是由于距离过于遥远,所以说他们就没有赶上我们在本文中述说的这场战斗。

战役打响

战场周边地势
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拥有着区区300多人口的小村庄,可是这里却是康斯坦茨湖湖畔上一处十分具有影响力和富有的教会领地,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皇家邮政大路连接着这个村庄和普富伦多夫。整体上是一片宽阔平坦的平原,位于普富伦多夫高地的低处和村庄之间,还分布着些许的沼泽地;低洼的山丘环绕着山谷,山谷中有一条小溪蜿蜒而出,村庄由此得名。小镇位于这片平原的北端,位于多瑙河的南面。双方部队就是在这个小山谷里面展开了对峙,在战役打响的这个季节里面,这个山谷里面十分的潮湿。

双方部署
等到3月7号的时候,第一批奥地利军队率先抵达了奥斯特拉赫,法军的先遣部队稍微晚了一些,在9号的时候抵达了该地,他们的指挥官是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将军,在前线,将军布置了第25战列步兵半旅和一些轻步兵,位于奥斯特拉赫和霍斯基尔希之间,除此之外,勒费弗尔还留下了第53战列步兵半旅和第67 轻步兵半旅各三个营,骑兵部队则包括了二十个骠骑兵、猎骑兵和龙骑兵中队,以及数目未知的野战炮兵部队。

到3 月12日,村庄和周围的农场已经挤满了奥军的乌兰枪骑兵和骠骑兵部队,而等到17号的时候,奥军的先锋部队又在巴特布豪、阿尔茨豪森和Waldsee建立起了一大票的前哨。 卡尔大公的部队其余人马,将近十一万人,这个时候也在沿着从乌尔姆到康斯坦茨湖这附近的道路赶来。
3月18日,儒尔当将军于奥斯特拉赫附近的普富伦多夫高地建立起了他的指挥部。 他现在麾下拥有着他大半数的骑兵和一半的步兵,组织起中央阵线的包括第4 骠骑兵团、第1猎骑兵团,以及第17龙骑兵团的两个中队,部队部署在了奥斯特拉赫镇的后方,由多米尼克-路易-安托万.克莱因将军指挥,儒尔当将军又将其布置成了三条阵线,最强的布置在了弗里德贝格附近的大道,第二线位于阿尔茨豪森方向的道路路畔,而最后一条位于弗里德贝格小村庄附近。

勒费弗尔师的侧翼还有7000人,由洛朗·古维翁·圣西尔将军指挥,他的防线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在双方展开了小规模战斗的时候,在斯图加特附近,还有旺达姆将军指挥的3000人,他徒劳地寻找可能驻扎在那里的奥地利军队,所以就没有参与战斗。

在皮埃尔-马里-巴托洛梅·费里诺将军的指挥下,法军的右翼部队从极右翼势力从普富伦多夫向南一直延伸到了康斯坦茨湖。让-约瑟夫-安热·多特普尔将军指挥的3000骑兵预备队,包括第53半旅的一个营,在普富伦多夫附近待命。

战斗打响
儒尔当将军认为自己的阵地的位置优于奥地利人,因为他的阵地和奥军的阵线之间的分布的那些沼泽地可以为自己的部队提供掩护,同时则是可以阻碍奥军部队的前进,他认为他还有三天的时间来巩固自己的阵地。 他的军队占领了霍斯基尔希以及他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其他几个地点:包括绍尔高(今天的巴特绍尔高)的堤道(邮路)、向东11公里的阿尔茨豪森村和奥斯特拉赫的东北偏北5公里处的弗里德贝格小村庄。
这些阵地在奥斯特拉赫的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边界。 但儒尔当不知道的是,卡尔大公率领着他的主力部队已经从奥格斯堡强行军赶到了到奥斯特拉赫附近。 儒尔当还认为卡尔大公的部队赶到这里至少还有三天的行军路程。等到1799 年圣周中间的日子的时候,卡尔大公麾下三分之一以上的部队,也就是接近四万八千人的队伍已经被布置成了48,000 名混合部队,被布置成了同儒尔当将军率领的法军部队之间几乎平行的阵线,而他剩余的 72,000 名士兵则以左翼伸展到肯普滕,以梅明根为中央,右翼延伸至了乌尔姆的阵线排开。
小规模战斗
在双方军队集结到位之前,其实在各自都侧翼和前哨就已经爆发了好几次小规模的冲突中相遇。 等到3月19日,当时,双方部队的前哨几乎已经重叠在一块了。
在右翼,费里诺将军的手下部队遭遇到了一支奥军步兵纵队和一些来自边境骠骑兵团的轻骑兵,法军直接向他们发起了进攻,遭到突然袭击的奥军部队在仓皇撤退中分别被对方俘虏了 70人和80人,其中还包括几名军官。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奥地利人不知道法奥双方已经正式宣战的情况下。 一直到3月20日的时候,一名法国方面的特使抵达施瓦岑贝格亲王的营地,以后的反法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这时候才不过是一名指挥一个旅的前卫部队的少将。

使者询问他是否有收到来自维也纳的宣战书,在得知施瓦岑贝格没有收到这样的宣战书后,使者立刻就告诉了他,《坎波福米奥和约》相关的停战协定已经结束,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已经重新进入了战争状态。 按照记述下来的资料,当特使离开奥军营地的时候,儒尔当将军就立即开始了全面进攻,但是参加了进攻的法军部队到底有多少人,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
在战役打响的时候,法军的前卫部队就凭借着自身的兵力优势,就直接把奥军的右翼打退到了奥斯特拉赫以东6.2公里处的绍尔高和Ratzenreute一带,然后和对方沿着舒森河展开了对阵。
让-维克托·塔罗将军指挥的步兵、轻步兵和骑兵混合旅于巴伦多夫遭遇奥地利人,法军利用一开始的突袭,成功的把奥地利人赶出了阵地,但是卡尔大公听闻消息之后,立刻就派出了增援部队,后撤的奥军部队在得到增援之后,立刻就发起了反攻,成功收复了他们失去的阵地。
在法军的战线的中央,在奥斯特拉赫东南偏东 3 公里处的霍斯基尔希,勒费弗尔将军的纵队也向着奥地利人发动了袭击,战斗持续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奥军部队中包括几个经验丰富的边境轻步兵团、威切伊骠骑兵团,还有一些枪骑兵; 尽管勒费弗尔将军指挥法军发起的突然袭击在奥地利的部队中引起了混乱,但是经验丰富的枪骑兵立即就发起了猛烈的反击,在击退敌人之后,他们和其他的友军部队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沿着奥斯特拉赫河谷追击法国人,而且还切断了第8猎骑兵团的四个中队的后路。
勒费弗尔将军指挥的纵队被拥有四个步兵营、1200人的骑兵部队和六门大炮的奥地利人逼出小村庄。 不过在调集来了额外的增援部队——几支轻炮部队、猎骑兵、骠骑兵和第17龙骑兵团之后,勒费弗尔再次占领了村庄。 不过到了21号凌晨五点钟的时候,他还是向自己的上峰,也就是儒尔当将军发去了紧急的信函,在他的信件里面,勒费弗尔报告说,他在所有自己所负责的阵地上和奥地利人都发起了进攻,照此情况来看,他们很快就会迎来一场全面的战役。
全面爆发
卡尔大公将他的部队分出了多路人数都接近1000人的纵队,然后接着就向着法军的多个阵地发起了进攻。 诺恩多夫伯爵的先锋部队则更是向着法军圣西尔将军所固守的阵地上派出了11个步兵营和20个骑兵中队。
弗斯滕贝格负责指挥的是右路的主力部队,他指挥部队发起的进攻毫不费力地就将法军赶出Davidsweiler,然后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向西北 5 公里处的Ruppersweiler an Einhard推进。 凭借着绝对的人数优势,他成功地逼迫着法军剩下将军率领的队伍缓缓的后撤。 而马克西米利安,默维尔特伯爵的部队则是趁机在这个时候开始向圣西尔将军的左翼开始发起进攻,不断的给法军的战线施加着压力,法军阵线最终宣告崩溃。
再往南,瓦利斯伯爵奥利维尔率领这18个步兵营和42个骑兵中队开始向里德豪森的弗朗索瓦-泽维尔·奥克塔维·方丹将军指挥的法军防线发起了进攻,这里位于奥斯特拉赫和和塞勒姆的费里诺将军之间。
在奥军展开的机动中,他们的交叉火力成功困住了法军; 没法得到友军掩护的里德豪森的法军部队在奥军的左右包抄下,很快就溃退了下去。
卡尔大公本人则是直接指挥着麾下的主力部队沿着一条经过绍尔高的堤道向霍尔德基希和奥斯特拉赫之间的勒费弗尔将军发起了进攻。在进攻打响之前,卡尔大公是这样部署他的部队的,卡尔大公试图向法军防线的中心,也就是奥斯特拉赫发起猛攻,在切断了两翼和中央之间的联系之后,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
奥军两路纵队的不断向奥斯特拉赫上的逼近正在从侧面显示着奥地利人在人数上的优势,从各个角度上来看的话,奥军都已经对法军形成了绝对性优势,儒尔当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和他的部队感觉已经快要被奥军所淹没了。

一个又一个营的奥地利军向着法军的防御攻势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快要到中午的时候,卡尔大公率领的部队已经成功的把法军赶出了赶出霍尔德基希,然后他们又趁势一路打进了奥斯特拉赫,法军差一点就失去了这个重要阵地,幸好儒尔当将军及时的向这里派出了增援部队,这一天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下午四点多钟,在奥军骑兵的威胁之下,法军部队最终选择主动撤退到了普富伦多夫。
在离开奥斯特拉赫之后,法军就在普富伦多夫及其周围的道路上建立了新的防御阵地,然后还得到了来自于塞勒姆的后备军的增援,并且还拥有着高地的优势,法军在那里可以向敌人倾泻猛烈的火烈,尽管法军的枪炮威力很大,但是卡尔大公的策略还是奏效了,从那里向进攻的奥地利人开火。 尽管火枪的火力很大,查尔斯的策略还是奏效了。 尚未受到攻击的最右翼的法军,也就是费里诺将军指挥的部队退回到了塞勒姆修道院,他们和法军的中央阵线之间仍然可以保持联系。
在普富伦多夫高地附近,双方重新打响了战斗,卡尔大公首先派出了两路强而有力,每一路都拥有着8个步兵营的纵队,开始强渡奥斯特拉赫河。法军不停地向正在渡河的奥地利人倾泻着火力,对方损失惨重,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进攻。
在当晚的时候,弗斯滕贝格指挥着部队成功突破了法军防线抵达Ruppersweiler an Einhard附近,切断了圣西尔将军和儒尔当将军的主力之间的联系。 再往南,瓦利斯伯爵麾下的部队也正在照葫芦画瓢的向方丹和费里诺两部法军展开进攻,但是随着夜幕降临,第1天的战斗就这么草草的结束了。

战役结束

法军主动撤退
在经过了一天的战斗之后,就在儒尔当决定要不要尝试发起反攻的时候,雾气渐渐的散去了 ,奥军的阵线也随即清楚的展现在了他的面前,儒尔当在后来的回忆录里面是这样写的:
我们发现了敌军的大量的骑兵和步兵部队。在这里我可以很有底气的说,和我们率先打响战斗的敌人,少说也有25,000人左右。 意识到不可能战胜这样一只拥有着绝对优势的敌军的我决定立刻下令撤退,因此,我命令苏尔特将军率领着他的部队一起撤退到普富伦多夫。
但是将军对于奥军的人数的估计还是错了,奥军投入战斗的人数接近五万左右,而且还是卡尔大公所亲自率领的主力,而不是所谓的先锋部队。到了晚上时分,卡尔大锅还调来了额外的增员部队,以便在黎明时分向普富伦多夫高地发起更有把握的进攻。
3月21日晚上八点多钟的时候,将军正式下令开始撤退,他首先下达了把伤员经由施托卡赫运送到瑞士的沙福豪森。 法军的主力部队则是到了次日凌晨的时候才开始撤退,多特普尔将军指挥的后备军率先出发,在通过通过施托卡赫后,抵达埃明根-利普廷根。 按照儒尔当将军的说法,整个撤退进行的井然有序,特别是有一个工兵连战斗的特别的应用,他们首先是在敌人猛烈的火力之下炸毁了桥梁,然后又像掷弹兵一样展开了英勇的战斗,一直到主力部队差不多撤完之后,他们才撤退。
奥军在右翼包抄了圣西尔的部队,而最南端的费里诺将军已经撤退到塞勒姆。 当法军的部队已经撤退到了康斯坦茨湖的北端的博德曼-路德維希港时,一小部分处于队伍伤后位置的部队被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指挥的前锋旅的第2枪骑兵团包围和切断了联系,大概有500多人成为了奥军的俘虏。
其他方面对于儒尔当将军所组织的撤退行动的评估就这不是这么的乐观了。 儒尔当的部队,尤其是他的左翼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士兵们向后撤退的时候,法军阵线的两翼自行的崩溃了,按照在《泰晤士报》上所报道的一封发往巴黎的信件声称,法军的撤退意图是被一名逃兵出卖给了奥地利人,但有一些证据表明,这是儒尔当为了迷惑奥地利人所做出的虚假尝试。
一份英国人的报告宣称,法军的指挥官先后失去了两匹战马,但是按照儒尔当本人的回忆,他只损失一匹战马,然后就被摔倒在了地上。

勒费弗尔将军的手腕上中了一枪,然后不得不被抬离战场; 他的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法军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让-德迪乌·苏尔特。 此外,法军右翼,也就是费里诺的部队的相当大一部分在在撤退的过程中,由于掉队而被奥军所俘虏。 最后,Friedrich Freiherr von Hotze 将军带着10000人的部队已经挺进到了霍尔德基希,并且开始准备向北进发,向儒尔当部发起进攻。
战役后续影响
最终,儒尔当将军率领部队首先撤退到了梅斯基希,当他意识到这座城市不具有防御能力时,他又撤退到了施托卡赫,紧接着又撤退到了恩根,但是他在这个时候却在回忆录里面写的,军队已经恢复了大半的元气,手下的官兵们已经随时准备好战斗了。
他的部下俘虏了许多奥地利人,同时自己也知道奥地利人的损失并不比自己少,儒尔当将军承认自己的部队在战斗中死伤的很多,但是在奥地利人凶猛的进攻之下,法军的死伤人数并没有出乎自己的意料,他认为自己并非是战败之后才选择了撤退,而是在意识到危险之后而选择的战略性撤退。
但是儒尔当可能并不知道的是,卡尔大公奉命需要和南面也就是瑞士战区的友军保持连续有序的防线,这或许才应该是奥军并没有选择开始追击法军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场战役,法国位于巴黎的军事部却有着另外的看法,在战役中,法军部队遭受了12%的损失,而对手的损失不到4%,所以这并不代表等同于平局。 此外,试图切断奥地利人进入莱茵河上游地区和康斯坦茨湖地带的通道的战略也没有成功。
不过对于法军之所以战败的原因,历史学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儒尔当将军的人手根本就不够于同奥军展开对抗,这种原因在随后的战斗中也可以得到体现。
就卡尔大公自己而言,他并没有指挥自己的部队继续去追击敌人,甚至没有尝试着骚扰敌人的撤退。进行这种缓慢追击可能是由于他自己对维也纳的总体防御战略的不满以及战斗本身最后并不令人满意的结局,他带领着部队在经历了48公里的强行军之后已经疲惫不堪,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还需要在雨雾中进行作战,不仅仅如此,的沼泽地形因为春雨和雪融化而变得更加的泥泞不堪。 但无论如何,他在一周内还是重新的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儒尔当在离开奥斯特拉赫和普富伦多夫地区五天后,法奥双方在施托卡赫再一次的爆发战役,这一次的结果无法辩驳,奥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而法军的多瑙河军团则是因为无法守住阵地,而选择撤退到了黑森林地区。
正如儒尔当在回忆录中所指出的,他在奥斯特拉赫所指挥的战斗进行得十分的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浓雾和恶劣的天气妨碍了他观察敌人的动向,但是让人有些疑惑的是,让儒尔当将军看不到奥地利军动向的雾气似乎并没有妨碍 到卡尔大公。
然而,这种雨雾潮湿的天气对于法军来说的确是起到了作用,当地时间20号,也就是濯足节的时候,狂风暴雨导致了多瑙河泛滥增长,洪水直接淹到了奥斯特拉赫地区,甚至是直接冲垮了堤岸。
暴涨的洪水把当地这300多平民困在了两军之间,在战斗打响的时候,这些平民就躲在他们房子的地窖里面,让人震惊的是没有一个人死在战火中,而且他们在复活节也就是战斗结束之后就立刻跑出来开始了自愿救助伤员,并且并且开始帮助埋葬在战斗中阵亡的 4,000 名左右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