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2023-06-24 01:05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上章回顾

天下不可取,若要得天下,只有行王道,

执大象,无形虚空,则天下人都会前来归附。

天下人既来归附,不要以有名之制来统治他

们,这样会残生害性。淡然无味,视之不可

见,则能为小而成大。听之不可闻,则百姓不

会因为一些蛊惑人心的言论而驻留在不道之

处。用之不可既,道不像吃的食物那样,让人

驻留在现实的器用之上。

所以圣人欲兴王道,执大象让天下人归

附,切不可,以器用而执之。而是应该,笃守

其无形之小,虚空之大,做到淡然无味。道之

出口,不是用其形,用其器,用其强,而是用

其小,用其虚,用其阴,用其柔,用其弱。柔

弱之用,具体又该怎么用呢,这正是本章要讲

的内容。下面进入本章正文部分。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歙(xī),说文注,缩鼻也。本义是指用

鼻子吸气的意思。这里是和张相对,指收缩。

必,分极也,从无极中变易出物象之极,事物

开始有了属性。固,四塞也,事物获得了自己

的属性之后,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的扩张这

种属性,不会再变化成其他的事物,直到它消

亡。

扩张就会变得强大,强大就会变得兴盛,

兴盛过后就面临着事物完成不会再进一步演

化。事物往有极的一方面运动和演化的规律,

这是积其极。而另一方面,事物收缩了就会变

得弱小,弱小了就会变得调废,调废之后就会

彻底的消亡,事物向无极的一方的运行和演

化,这是消其极。

将欲使事物收缩,必固使它扩张;将欲使

事物衰弱,必固使它强大;将欲使事物调废,

必固使它兴盛;将欲使事物消亡,必固使它演

化到无法在演化,自然的就会灭亡。

这一句,是历来为广大儒生所诟病的一

句,认为道德经宣扬的是一种类似孙子兵法里

面的那种谋诈之术,不是仁道。包括朱熹和苏

轼很多儒生都持这种观点。这是一种误解,虽

然儒家推崇中庸,不追求无极,但是把这句解

读成是要故意把别人彰显出来才好收拾他的谋

诈之术,就有点过度歪曲了,他们是没读懂道

德经。

是谓微明。

微,隐形也。这里指大象之无形,无极之

象。

有极之物,都不会长久,越积极,越接近

灭亡。只有无极,才可以持久永恒的不易而

易。所以以王道治天下,不可以执有极,而应

该执道之无极。

能体无极之道,用无极之用,就能明白王

道之无极之理。

柔弱胜刚强。

这句,也一直被人误解。很多人刻意的理

解为,柔弱的事物,可以战胜刚强的事物。如

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狮子早就该被羊吃光了,

猫也早被老鼠吃光了。这是一种对于柔弱胜

刚强最普遍的误解和误读。这种误读,造成的

恶劣影响也很大,导致很多人过度的宣扬一种

不健康的病态的软弱,鼓吹和美化病弱者的光

辉形象,进而形成一种病态的世界观和病态人

格。

柔弱胜刚强,讲的不是这种类似于羊能吃

狼般的浅薄和荒谬的道理。而是讲,无极胜有

极。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无极之道,在于不易之易,不变之常,无

形之象。以王道治理天下者,如果出离大道,

那么就会很失去无穷之根本,长久之源头。退

变成器物,名制,割天道裂生性,只会强盛一

时,完了,也再不可复,更不能长久。

这里的鱼,喻指的是后面的国之利器,国

之利器,就是指王道。鱼不可以脱于渊,就如

同鱼不可以脱离渊那样,王道亦不可以脱离

道,王道脱离道,则不复成其王。

天下神器,有道之人执而用之,则为国之

利器,执国之利器,则不可以取有极而为之。

不可以示人,有极者,则可见可听可用,此谓

示之以人。无极者,不可见,不可听,不可用,

故曰不可示人。

鱼脱于渊,则不能活,国之利器如同鱼跃

出渊一般脱于无极,则不能久。王道,脱离天

地之常然,则不复成其王。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