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2023-06-24 01:06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上章回顾

如何理解道德经里面一直在讲的大小之辨

呢,这个不是很容易理解。理解了大小之辨,

也就基本理解了道德经思想的一个核心要点。

常道,无名,无欲,无为,不言,不争,

不害,婴儿,无极,朴,这些,都是看上去

小,因为不器,所以能生养、承载、虚荣无穷

多的事物,故能大到无穷。也可以长久到无

穷。不易之大。

可道,有名,有欲,有为,有信,相争,

相胜,壮大,衰老,终。这些,都是看上去很

大,却小到只有自己那么大。一器之物,再大

也是小。再强,也只是一个春秋,一个循环。

变易之小。

这就是道德经里面的大小之辨。如果执用

一个大到无穷之物,就如同拿着一个没有边际

的容器去装东西一样,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装

进来,因为它空虚,所以无所不容。这就是本

章要讲的内容,兴王道,天皆下归附,又需要

注意什么呢?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执,说文注,捕罪人也。古体的执为執,

从丮从幸。幸同辠,辠,本意指罪人。这里执

的意思,就是牢牢抓住,像抓犯人那样生怕挣

脱跑掉了那样。通俗的讲,大概就是人们常说

的牢牢把握的意思。

象,易后而有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大象,不易之象。这里指的是天地之常然,效

法天地之常然,也就是王道之治。

谨遵天地常然,执用王道,天下百姓都会

前来归附。既见天下百姓前来归附,切不可离

弃大道,以人为的法度,来残其生害其性。这

样的话,百姓就可以做到安平泰。

安,静也。指百姓能够获得安宁的社会秩

序,归复于天地之常。

平,复归于常,故能不再有偏私之心,也

能绝弃各种淫僻之见。

泰,通也。安定,太平,于是就可以政治

亨通,社会欣欣向荣。

乐与饵,过客止。

不仅要做到不害。也不应该往相反的方面

做,那就是刻意的对他们好,恩宠有加。更不

能以好处来利诱他们前来归附。这样做,都是

不道的。

如果以好处和利益来引诱百姓前来归附的

话,不管用什么利益来引诱他们,他们就都只

是为了那些利益而来,并止步在利益那里,并

不会真正的归附于道。

乐,好听的东西。饵,好吃的东西。说些

好听的话,蛊惑人心,或者用现实的利益让他

们趋往,这样做,本来正在前往归附于大道的

百姓,都会止步不前,沉溺与那些蛊惑人心的

话里面,和那些现实的利诱里面。

这两句说明,如果想让别人归附自己,首

先盘剥他肯定是不行的,他会跑掉。其次,很

多人觉得如果盘剥不行,那就相反的来,用蛊

惑人心的蓝图,梦想,画大饼给他们洗脑,或

者用物质激励他们让他们好有动力。道德经认

为,这都不是好的统治和领导,再好听的话,

只会让他们止留在美梦里,别人醒了也会走,

再诱人的物质激励,也只能让他们止留在物质

里,等激励停了,人也会走开。这些都是不可

持续和长久的一时之举,都是不可取的。

真正让人能长久的依附自己的,那就是

安,给人提供一个安身定居立命之所。平,不

要有偏私,让他们自己成长和奋发,因为是

他们自己在为自己生活,什么样的结果,他们

都会坦然接受。泰,不要设定天花板和各种限

制,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才能长长久久的,使人们依附自己。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道之出口,指前面的执大象一句中的大

象。不易之易,为出口。这里指的是,效法天

地之常的王道之象。

淡然其无味,有物,而后才会有味可言。

道不器不物,所以是没有味道的。

视之不足见,易,在天成像,在地成形。

不易之易,则无具像无体形,故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没有事物的运动和相互作

用,就不会产生声音。道之出口,不易之易,

非变易之易,并没有事物的交并与运动,故没

有声音可以听到到。

用之不可既。既,说文注,小食也。会意

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

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

吃罢,吃过。这里指的是,可以执用而穷尽。

道非器物,故不可能像器物那样,可以穷尽

它。

以王道治天下,并非是靠人为的治理出来

的,也不是靠蛊惑人心和物质利诱过来的,而

是,遵循天道之常,那么天下人都会前来归

附,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天下。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