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橄榄叶桂冠的召唤: 纪念国际纵队参战85周年(1936~2021)

2021-08-20 19:14 作者:风颂云起  | 我要投稿

(本篇为本社2023届历史负责人作品)

背景

西方的抛弃,飘摇的共和

1936的西班牙,国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月的全国选举,结束了1933年以来右翼势力执政的情况。由西班牙共产党,工人党及无政府主义者组成的“人民阵线”“险胜”右翼联盟。

人民阵线立即开始了对前3年政府工作的大改革,几乎是推翻了一切再重做,释放政治犯,恢复宪法,保障一定的工农权利,给予自治权等。但最令右翼愤怒的是:

1,取缔法西斯,保皇派,教会特权

2,军队,公安机关民主化

3,撤销军官特权,并裁撤部分军官

这明显就是砸他们的饭碗!


荷西·桑胡霍,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请记住他)等军官成立西班牙军事联盟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于1933年所创立的右翼组织,长枪党。

右翼势力已经形成了统一的阵线,计划以武力推翻共和政府,施行右翼独裁统治,恢复国内秩序。同时与德,意两国的头子接触,获得支持。

他们的支持者分为三派,代表富农利益的保守军人,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右派,保皇派,教会势力和代表小农和手工业者利益的国家工团主义分子。

总而言之,右翼已经做好了内战的准备。只差开始了。

1936年,随着“天空万里无云”的无线电呼号传到各个军营中,右翼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了。共和国的旗帜纷纷在右翼控制的地区落下,国民军欢呼的声音响彻西班牙西部。

共和国陷入了困境中。

西方民主国家目睹了这一切,但他们的政府作出的决定,是“不干涉协定”,即各国不向内战双方提供任何援助。

“不干涉协定”说的挺好听,但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共和政府拥有世界第六的黄金储量,但只有全国大约20%的军队,军火是其最需要的东西。相反,国民军拥有大约80%的军队,燃油等资源才是其需要的东西。而好巧不巧,“不干涉协定”正是阻止了一切向西方购买武器的想法,但同时,英美法的大型企业仍在与国民军保持贸易,再加上德,意法西斯的军事援助,共和国被拉“偏架”了。

毕竟对于西方来说,新的法西斯西班牙可没有赤色的伊比利亚可怕,阻止布尔什维主义,才是西方的首要目标。

至于西班牙人民,第二共和国,人民阵线,对于西方来说,不值一提。他们被所谓的“民主”势力抛弃了……

由工人、左翼群众组成的民兵,开始成为共和军的一部分——毕竟,聊胜于无。

开场

国际志愿军的浪潮

“我们来自遥远的国家

都有仇恨记在心里

可是我们并没有失去故乡

我们今天的故乡是马德里

可是我们并没有失去故乡

我们今天的故乡是马德里

西班牙弟兄们坚守着街垒

全是农民和无产阶级

前进 前进 国际纵队的战士!”

——《国际纵队之歌》

1936年11月8日,清晨的马德里,弗朗哥的国民军兵临城下的消息,让整个马徳里陷入了恐慌中。担心,惧怕,对未来的恐惧充斥着市民的心。

一阵整齐的队伍出现在街头,他们装备齐整,士气高昂,步伐有力统一。

这支部队与此前市民们看到的装备乱七八糟的散乱民兵截然不同。他们开始怀疑,弗朗哥进城了。

他们看着这支陌生的部队,充满担心。

突然,熟悉的旋律开始响起……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国际歌!由汉语,法语、英语、德语,俄语等语言唱起的国际歌!市民们开始欢呼!

他们是国际纵队的第一批志愿者,共和军番号第十一旅,下辖四个营:法国比利时志愿者的“巴黎公社营”;以东欧,巴尔干地区人员与犹太人组成的“多布洛夫斯基营”;德国奥地利志愿者为主的“爱德华·安德烈营”;及意大利志愿者的“加里波第营”。

(马德里街头)


英国政论家福·皮特开林后来写到:“向国际旅(国际纵队的西方称谓)致敬的雷动般的欢呼声响彻整个水泄不通的大街,他们也用一切的语言回应着欢呼。”

马德里此时已经被三面包围,共和政府已经迁出,城内的残余共和军,基本都是些民兵赤卫队,国际纵队成为了主力,它的反坦克部队在城外阻击国民军装甲部队,它的战士,穿梭于马德里的大街小巷,高呼“NO PASARAN!(不让通过,即不让法西斯通过马德里)”。

十一旅成功了,在参战四十八小时后,损失了几近一半的志愿军后,局势慢慢好转,又称“马德里奇迹”。

有人说,如同五年后苏联红军在阅兵后直接进入莫斯科前线一样,第十一旅也是在穿过马德里大街后直接投入战斗。他们都守住了自己要守护的地方。




国际纵队的诞生,不得不说和它名字很像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内战爆发后便开始组建“国际纵队”(英语名:International brigade),是由法国共产党率先提出组建的提议。所以,纵队的主力是各国的共产党员。

“反法西斯国际纵队”,光“反法西斯”这个名字,便能召唤一大批的志愿者,共产国际在各国报名处被挤得满满当当的,甚至于说,报名处在早期,更多的时候是在说服志愿者回家。国际志愿军的浪潮,滚滚而来。

前进!国际纵队!

 间奏

国际纵队:群星闪耀

虽然自己国家的政府极力阻止其公民前往西班牙,虽然明明知道西班牙充满艰难险阻,虽然清楚自己可能会永远长眠于西班牙………但是,他们还是来到了阿尔巴塞特——国际纵队总部所在地。


因篇幅有限且人物众多,这里只介绍一下纵队中的国外名人和部分中国志愿军。

一、非中国人

白求恩,全名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6冬参加国际纵队,纵队医务人员的主要负责人,1937年12月赴华参加抗战,率领医疗队救护大量伤员。1939年因伤口感染去世。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美国作家、记者。1936年-1937年在国际纵队担任战地记者,著有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丧钟为谁而鸣》。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代表作《1984》和报道西班牙内战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英国社会主义者。1936末到西班牙参战,加入民兵组织——严格来说,他应该算作国际志愿军,而不是纵队成员。

扬托·卡内蒂(Janto Kanetti,1910年2月~2004年6月15日),中文名甘扬道,生于保加利亚卡赞勒克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国际纵队医疗队,后加入共产党,1939年赴华参加国际医疗队,帮助抗战。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智利共产党党员,1936年参加国际纵队,1937年后游走于法国与拉美,呼吁各国人民声援西班牙。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年10月22日~1954年5月25日)是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1936年志愿到西班牙,在人民阵线情报部工作。拍摄了大量著名的“瞬间”。如关于国际纵队的“战士之死”。

(战士之死)



杰克·白井(1900?~1937年7月11日),日本左翼人士,北海道的“孤儿”,纵队中唯一的日本人,属美国志愿军的“林肯兵团”,是一名深受大家喜爱的“持枪伙夫”,曾有“我有一支上好的苏联步枪,我来这儿是打法西斯,我要留在前线!谁能够在厨房里打法西斯!去他妈的厨房!”的发言,1937年7月11日在送饭途中牺牲。

约翰·康福德(John Cornford 1915年–1936年),英国青年诗人,英国共产党党员,“活跃的共产党员”,1936年参加国际纵队,同年12月二十一岁生日后在科尔多瓦战役中牺牲。

全体“西班牙医生”,他们在西班牙内战后志愿来华参加抗战,因为从西班牙来到中国,故被称为“西班牙医生”,因为篇幅,这里仅列出部分人名与国籍。

爱德华医生(Dr.Menhanlal Atal ),印度;

白乐夫医生(Dr.Rolf Becker ),德国;

严斐德医生(Dr.Fritz Jensen ),奥地利;

纪瑞德医生(Dr.Frederick Kisch ),捷克;

杨固医生(Dr.David Iancu ),罗马尼亚;

富华德医生(Dr.Walter Freudmann ),奥地利;

贝尔医生(Dr.Herbert Baer),德国;

傅拉都医生(Dr.Samuel Moses Flato),波兰;

……………

请记住他们!


(身着国际纵队军服的谢唯进-上色版)



二、中国人

谢唯进(1904~1978),名芝祥,号用常,生于重庆市璧山区广普镇,共产主义战士,国际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国大校军衔。精通六国语言,内战前是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1936年参加国际纵队,担任国际纵队炮兵纵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马德里、中线、东线大反攻及突破布诺河防线等几乎全部战役。

陈文饶(1913?~1938),广东人,高中毕业后赴美工作,1937年6月22日抵达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隶属“林肯兵团”,1938年在甘德萨战役中牺牲。

张瑞书(1893年2月21日~1968年12月31日),山东人,法国雷诺汽车工厂工人,当过兵,1925加入法国共产党,1928年加入总工会联合会。1936年参加国际纵队,分配到十四旅第十三营卫生队,后升任担架队队长,他的勇敢在纵队中出了名,与刘景田共同被《联队》杂志表扬。1939年经法国回国。

刘景田(1890年1月12日~?)山东人,与张瑞书共同参战,法国共产党党员,同样十分英勇,是联队的标兵。1939年经法国回国。

陈阿根(1913年1月11日~ ?),上海人,工人,工会组织者,1937年因组织工会被国民党追捕,意外上了前往西班牙的轮船,在一名知识渊博的“厨子”的说服下,参加国际纵队。也是唯一从中国到西班牙参战的。

李丰宁(1890年12月21日~?),天津人(存疑),1934年在里昂当电器工人,1936年11月参加国际纵队,在十三旅卫生队供职。1937年负伤,后在医院当护士,1939年回国参加抗战。

阎家治(1892年~?),自称蒙古人,参战前是一名按摩师,1936年10月27日加入国际纵队第十一旅骑兵队,是第一个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人,1937年2月二度负伤后在纵队总部医疗部门工作,内战后不知去向。

杨春荣(1892年~?),祖籍不明,参战前是法国比扬古的雷诺汽车厂工作,法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参加国际纵队,在十四旅第四营一连当步兵,1939年回国参加抗战。

张纪(1900年4月1日~?),湖南长沙人,在美华侨,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矿冶工程系,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开始转向共产主义。后为美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参加国际纵队,先后在运输队与办公室工作,在军官学校教授军事测量。1939年回国,但后文不明。

刘华封(?~?),可能是一战中来法的华工,1937年11月参加国际纵队,在医院做工。1938年纵队辙退后不知去向。

毕道文(1906年1月27日~1966?)华裔印尼籍人,印尼共产党党员,优秀的医生。1937年参加国际纵队,在复健中心当医生。1938年参加十四旅高射炮部队。1939年后前往中国参加抗战。


(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赠予国际纵队中国支队的锦旗,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高潮

“为西班牙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

———国际纵队誓词

马德里战役后,意志坚定的国际纵队成为了共和军的中流砥柱。

1937年的雅拉玛战役中,民兵转化而来的共和军不足以抵抗三倍于己方的叛军,且还是混合德意干涉军的现代化部队。国际纵队全面出动,抵挡叛军进攻。开战以后,纵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第十五旅的英国营,600人锐减到不到150人。

他们又做到了,虽然国际纵队的防线仍缓慢后退,但防线始终没有出现大的缺口,叛军不得不放弃进攻。这时,纵队的英美志愿军开始传唱一首原名《红河谷》的歌曲,后来这个版本被称为《雅拉玛》。

(国际纵队宣传海报)


同年3月,瓜达拉哈拉战役爆发,国际纵队十一,十二旅投入战斗。有趣的是,他们的对手是意大利干涉军,而十二旅是以意大利志愿军为主的。下雪使干涉军的装甲部队寸步难行,他们的飞行员也拒绝起飞。与之相反的,国际纵队坚持前进,共和军的空军勇敢地冒死出击。结果也可想而知,意大利干涉军在恶劣天气,国际纵队中同胞的喊话及残酷的战斗中士气显著下降,然后溃败。

国际纵队及共和军获得了最辉煌的一次全面胜利。

之后历经北方战役,特鲁埃尔战役,埃布罗河战役。国际纵队建立无数战功,但因人力物力等缺乏,共和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埃布罗河战役是国际纵队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



落幕

(十分有名的照片,是一名年轻的国际志愿军)



共和国遣散国际纵队

1938年,随着西班牙内战局势不断倒向国民军。同年10月,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为了让德意停止对叛军的增援,决定让国际纵队陆续撤出西班牙境内。

在鲜花与掌声中,这些英勇的反法西斯战士阔别了西班牙,这个属于全世界反法西斯者、革命者的第二故乡。

在巴塞罗那的欢送中,西班牙共产党领袖,“热情之花”,多洛雷斯·伊巴露丽向国际纵队作欢送演说时,有道:

“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当代表和平的橄榄树枝重新发出绿芽、编结成西班牙共和国胜利的桂冠时——请务必回来!”

国际纵队走了,可背信弃义的法西斯,却留在了西班牙。

随着马德里的沦陷,国民军进入革命的心脏,西班牙内战以国民军的胜利告终。


总结——国际纵队特征

国际性

这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军队了,来自五十三个国家的四万多名志愿者来到西班牙。这也同时代表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国际性。


知识分子占比高

大量的知识分子在目睹了法西斯的种种暴行,且大约预见法西斯的危害。故大批的知识分子投身于此。


广泛性

包括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商人等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士,不仅有共产党人,也会有教会人员。不同出身,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都平等地团结起来。

像是一名林肯兵团的黑人战士所说:“在这里,我第一次感觉到被当作一个真正人对待,一个不被歧视的人。”

正因如此,反法西斯阵营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击法西斯。


伤亡率高

四万多的志愿军,有五千多人阵亡,70%以上的负不同程度的伤。国际纵队自参战以后,一直在第一线作为主力参战,他们的意志,才能,纪律等打动了无数人。


国际纵队性质

国际纵队是由共产国际主导成立,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力量的·、撑起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大旗的组织。

同时,国际纵队的主要盟军是西班牙共产党的部队。


后世

1996年,国际纵队参战60周年之际,西班牙政府邀请在世的三百多名志愿军回到西班牙,并给予他们胜利的橄榄桂冠,授予他们西班牙公民证。

2015年,叙利亚民主力量中的外国志愿者,主要是共产主义人士,建立IFB 国际自由营——又称作“叙利亚国际纵队”。是为79年后国际纵队的重建。

但………如今……

2021年5月26日,国际纵队战士何塞普·爱德华多·阿尔穆德维尔·马特乌逝世。至此,这支为理想和信念而战的伟大军队的战士已经全部凋零。


(国际纵队战士何塞普·爱德华多·阿尔穆德维尔·马特乌)


请永远记住他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橄榄叶桂冠的召唤: 纪念国际纵队参战85周年(1936~202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