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牛年说牛:你可知钱是如何从牛变成纸的?读《东言西语》

2021-02-25 18:32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说来您可能不知道,在金属货币没有诞生前,西欧那边最早代表“钱”的曾经有【牛】!

这就要从语言学中咬文嚼字了!

你看哦,在拉丁语中,钱是pecunia,而牛是pecu,显而易见,钱是牛的衍生品!

不仅如此,荷兰语中的schat 、德语中的schatz和古英语中的sceat 都是宝物、亲爱的、宝贝之类的意思,而它们的原型词在古日耳曼语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牛!

同时,当代英语中的【fee】(这估计是个令无数留学生闻风丧胆、痛不欲生的词),它的原型是古英语中的【feoh】,它也是拉丁语pecu的衍生词。

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脱胎于【牛】的词的含义里已经逐渐找不到任何牛的影子了。而今天英语中的【cattle】,其实是从古法语里“借”过来的。这个cattle在古法语中指的是“个人名下的可动产”。咱可以想想,对于欧洲那些种田的农民来说,“个人名下的可动产”肯定不是【马】,而是【牛】,于是,【cattle】就有了【牛】的新意。

然而,现代代表钱的money,却和【牛】没啥关系。money的原型词是古法语monel,追根溯源则是来自拉丁语的moneta(音大致为妹内答)。

这Moneta原和钱没任何关系,本是源于罗马女性主神Juno(朱诺,全称为Juno moneta),对应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赫拉。这个Juno moneta的形象,在古罗马人的世界所拥有的含义和咱们的财神爷很像——因为她主管财务。

“聪明又虔诚”的古罗马人就在祭祀她的神庙边修建了铸币厂。久而久之,这moneta就与铜臭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然后,就脱胎成了今天的money!

接着,金属货币又开始向纸质货币过渡,时过境迁,钱就这样慢慢地从“牛”变成了“纸”

既然提到了【牛】,顺带再聊聊我们生活中必然会聊到的【吃】——比如牛奶。

提及牛奶,不少国人对牛奶又爱又恨。爱牛奶,是因为牛奶富含营养;恨牛奶,是因为他们牛奶喝多了一些,就会腹痛难忍,臭屁连连,直至上吐下泻为止。

如果您觉得看字太累,还是听我演给您看好咯!上面有视频链接

这是因为鲜奶中含有一定量的乳糖,但有相当大比例的国人并不具备消化乳糖的能力,所以乳糖入肚后不能被消化吸收,最后只能由肠道中的细菌代劳——它们会将乳糖发酵,同时产生大量甲烷、二氧化碳、氢等气体,让人痛不欲生。

这些本不该在人体内存在的气体,必然会让人极为不舒服。这就是不少人喝了牛奶会放屁、腹泻、胀痛等的原因。

以上的各种“似乎没什么用的冷知识”,都来自于一本名为《东言西语》的书,这本书出版后,后来又有个了姊妹篇,即《中国话》(之前也写过相关的内容)。两本书都是关于追溯语言、词汇的历史。

怎么说呢,在这个略显浮躁的年代,能安安静静的看故事、小说(非网络读物)的人已经是少数,更不用说这种满满的都是“没什么用的冷知识”的书了。但我个人读的是饶有兴致。

我记得以前背单词,背的极为吃力。一来是因为笨,二来是缺少技巧。可能聪明的小伙伴早就想到,英语单词的记忆技巧就是牢记核心词+词缀。例如后缀“ism”是【主义】,后缀“tion”是【事件(名词)】,前缀“bi”往往代表【双】,前缀“tri”往往代表【叁】。

如果把这些公式吃透,再套用到单词上,其实不管是几百个单词,还是几千个单词,都能揣摩出个大致意思。当然,我个人还是坚信,单词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用的。其实单词多用,(配合一些造词技巧)自然就能潜移默化的记住了。

再举个例子,古英语中的“是”有经典的单词【aye】,而“否”有经典的单词【nay】。如果你反复读,会注意到这两个词的尾音是向上扬的。这还要追溯到大航海时代(甚至更早),水手们在外交流,希望声音大、表达意思清晰。尾音上扬且有节奏感的【音】更容易被识别——感受下aye与yes,以及nay与no吧!

同时,这个习惯被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还能在某些领域听到。类似这样,如果深挖英文单词,会找到很多有趣的历史。

对了,与之相关的,是咱中国往往把【7】称为【拐】,【0】称为【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里有副对联我一直很喜欢,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有时观察我自己,就深觉自己会很容易就少了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就是【追本溯源】——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然而,很多人就会将周遭发生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比如,《东言西语》的外封设计成老报纸的质感,除了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还有什么秘密?

当你将外封整张展开,会发现这真的就是一张“仿旧的报纸”——原来如此。如果不细心,恐怕就错过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惊喜。

这本书算是又一次提醒了我,要学会在生活中“刨根问底”,最好还能刨得稀烂,这样才能找到万事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很早就在自己的著作中(具体是什么名字我忘了),提及“第一性原理”。“本原”,我越发相信就是可以“举一反三”、“一通而百通”的东西,它似乎就是某种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了,形而下谓之【物】,形而上谓之【道】。

扯远了,还是说点接地气的话吧!

此外,触动我心底某个软处的是《东言西语》的副标题——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爱国,爱家乡,可能真的不是喊喊口号。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文化,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文化的背后,自然是文字,以及作为文字之基的语言。

每个地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了解它,也是亲近历史的另一种有趣的方式。希望有兴趣的读者也能从生活中发掘自己家乡语言的“趣”!

同时,我个人是极为钦佩作者郑子宁的学识广博(这本书总共分了5大板块,分别为普通话与拼音、方言和古汉语、语言和文化、姓名和称谓、异域和新知),每篇文章中对各个知识点信手拈来且轻松整合的自如感,让我好生羡慕。而且,据说拥有类似这样发际线的人都是深藏不露的大佬。

其实我很想把全书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的精髓罗列出来,但发现根本做不来。一来,是因为涉及的知识点实在过于密集,单以《“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看,里面就涉及了日语、上海话、“克里奥尔语”三种语言,为了搞明白内容在说什么,我可能需要简单了解日语的语法结构、上海话的发音和“克里奥尔语”背后的历史。

当然,如果读者只是把书当做读物,而非“知识素材开门器”,其实不必像我这样苛求——因为我是准备把书中的知识点整理后用在以后可能创作的素材里的。

事实上,开头的关于“钱是如何从牛变成纸的”,也只是对应篇章中的一小部分。原文中还有牵扯到古印欧语的一段内容,也很值得深挖知识点——因为这属于我的知识盲区。

最后,留个小问题吧,您可知道上面的这个字应该读啥呢?

 o(*^@^*)o!


牛年说牛:你可知钱是如何从牛变成纸的?读《东言西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