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原因);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奴隶制度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发展;
(3)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批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5)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特别提醒:规律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处于大转型时期。面对社会大变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上,发表不同的看法,从而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在中外思想发展史中,这一规律基本适用。
(二)概况
1、概念阐释
(1)诸子百家: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论的局面。
特别提醒:百家:是对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十家,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三)影响
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和阶层服务,各取所需,部分学说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基石。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5)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