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没懂?让我举个例子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虚构一个例子,跟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行。
如果你没法就这个主旨举任何例子或作任何说明,你可能要怀疑自己其实并不懂这个句子在说些什么。
举例子是把抽象的理解变成具象的事例,相当于一次在头脑中的虚拟实践,是某种程度的学以致用。
在举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解代入例子的情境中,可以检验理解。
比如,学完惯性之后,可以尝试举出日常生活中关于惯性的例子。举出的例子越多,说明对惯性的理解越清晰。同时,找例子的过程,也是在用惯性去验证这些例子,是一种应用。
记得高中讲电机的时候,老师问为什么电刷不通电之后,线圈还能转?我脱口而出是惯性。老师看其他同学没反应,故意问:是惯性吗?再想一下。
其他同学更疑惑了,只有我坚持是惯性,毕竟线圈断电了就没有电磁力了,保持运动状态的只能是惯性。最后,老师说就是惯性。
从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对惯性的理解比其他同学要深一点点。
古人说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某种程度上也指举例子的能力吧。不过,举例子的能力是受限于经历和思考的。
比如,要举惯性的例子,因为大人经历的事情更多,举出的例子也能比儿童更多。
比如,飞行的子弹和火箭弹,哪个是因为惯性而前进?这就需要稍微思考一下,才不会举错例子。
另外,作者的这段话里不是只说了举例子,还有打比方:虚构一个例子,跟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行。
例子是真实存在的,要有代表性,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比方是虚构的,要抓住事物的核心,用简单的比方说明复杂的问题。
例如改革开放的时候,陈云说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六个字,很好地传达了大胆试验、稳步前进、在实践中摸索的思想。这个简单的比方,让文盲老奶奶也能懂是什么意思。
上面这句话是一个例子,例子的内容是关于比方。
日常说话的时候,举例子和打比方往往是混着用的,没有明显的界限。毕竟目的都是为了让事物具体化、简单化,更加容易理解。
除了虚实的区别之外,打比方是越简单越好,举例子则是能举出越复杂的例子,说明理解越深。
大概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