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答案】2021年江苏B卷
01.
给定资料1-4中,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表现在诸多方面,请对此加以归纳概括。(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准确全面,条理清楚,篇幅不超过200字。
【指点】小帽子概括要扣准执法规范化。下笔前用“十字一词”法预先思考好各点可容纳的关键词数量上限。
【中指答案】
1、执法记录全程化:执法全过程使用记录仪,约束执法者言行,保护各方权益。2、执法系统智能化:开发智能化系统,分析研判各类问题,同步生成电子文书,提高执法效能。3、执法用语人性化:善于使用生活化语言表达,有礼有节执法。4、执法形象规范化:出台执法着装、携装规定,广泛培训、严格落实,确保着装得体又便于工作。5、执法能力专业化:学习钻研业务法律规定,随身携待执法手册,做到谨慎严肃执法。
02.
假如你是“给定资料5”中王庄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将对辖区内违建户进行一次“以案释法”宣讲,请拟写一份宣讲提纲。(2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内容完整,条理清楚,篇幅350字左右。
【指点】难点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理解“以案释法”宣讲这一陌生概念。通过案件来普法,要有具体完整的事件过程,要有对这一事件的剖析。剖析无外乎在答题四要素中产生,为了起到普法作用,要谈危害、谈违法,更要告诉大家如何守法。
【中指答案】
拆除违法建筑 共享美好家园
为了改善恢复小区生活环境,街道将依法拆除违建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宣传动员违建拆除工作。现以拆除王大爷家违建鸽棚为例,以案释法,让大家更准确透彻了解此项工作,
案例情况:户主王大爷在楼顶私搭违建养鸽子,居委会多次沟通其拒不拆除。执法队多次上门说法讲理,王大爷担心拆除屋顶会导致漏水。随后街道制定拆除+维修方案打消其顾虑。鸽棚顺利拆除后,对楼顶进行了防水保温和安全加固处理,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消杀,让王大爷和周围居民都满意。
问题分析:这类行为挤占公共空间,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根据《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此类违法建筑,必须予以拆除。
解决方式:街道正开展一户一策拆迁措施,可根据自家情况到执法队进行沟通咨询,定能协商出满意的拆迁方案。
目前街道仍有违建鸽棚20多处、房上房10多处、盆景阳光房等30多处。为了共享美好家园,希望大家尽快配合拆除。
03.
“给定资料6”中S市对行人道路交通违法的执法方式,经历了“累进式执法”到“现场直接处罚”的变化,请对这一变化进行评析。(20分)
要求:观点正确,层次清晰,分析透彻,篇幅300字左右。
【指点】难点在于,一方面要对材料信息的选取、整合、重塑,形成自己的话语逻辑。另一方面材料中的信息观点是不足的,如何深挖一下、自主思考一下,写出一些观点更加鲜明的内容。
【中指答案】
从累进式执法到现场直接处罚的变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市民安全的积极变化,是从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市民守法理念,向立竿见影规范行为的执法思路的转变,值得肯定。
累进式执法是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温和执法方式,虽然一定程度提升了市民守法自觉性,但由于市民个体素质的差异,遵守交规的程度差别较大,与树立法律威严还有很大差距。从2019年行人违法致死率来看,这种执法力度还不够。
现场直接处罚看似不近人情,但能极大震慑行人违法行为,最大限度确保行人安全,提升城市交通安全环境。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在短时间内极大改善了行人违法行为。为了让现场直接处罚更加科学、服众,还要接受群众反馈与监督,根据车流人流、道路状况等,及时调整信号灯。
从累进式执法到现场直接处罚的变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市民安全的积极变化,是从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市民守法理念,向立竿见影规范行为的执法思路的转变,值得肯定。
04.
请在深刻领会“给定资料8”中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你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认识,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参考给定资料,不拘于给定资料;
(3)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篇幅1000字左右。
【指点】
材料1:执法手段
材料2-4:执法素质、执法能力
材料5:案例,作用不大。执法为民
材料6:执法方式、手段
材料7:执法体制改革。这个材料要注意了,客观题没用到,大作文必用!也决定了这篇作文的一个最佳分论点要写制度建设,或执法队伍建设。
材料8(核心材料、大脑材料):执法队伍建设,执法者素质的重要性。
【中指作文】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两千多年前的先贤朴实直接的观点揭示了执法队伍建设对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因为执法者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底线与基石,更是因为执法者所代表的法治精神,直接影响着、引导着普通民众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方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执法者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牵动着公共社会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
从意外走红网络的林警官春风化雨的现场执法,到玉兰小区隔执法队的陈队长苦口婆心的隔门劝导,我们看到了执法者的信念与坚守。从网络热议的城管与小贩互相下跪,到走马灯式的交叉执法,我们也看到了执法者的无奈与困扰。执法队伍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法治环境的营造还需要更精准地发力。坚定信念、建强队伍、提升素质,时代对“奉法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坚定信念。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追求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只有当法治代表人民的意志、为人民所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时,法治环境才能真正形成。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从严执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带动广大群众信法守法。同时,在制定、落实法律法规时,时刻考虑人民利益,用更多的人性服务和价值引导,让广大群众爱法护法。
以制度为支撑,建立坚强队伍。不管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方的多头执法问题,还是有责无权、权责不清的职能下放问题,亦或是标准不一、规定冲突的制度规范问题,都反映出基层执法队伍制度建设的滞后,这不仅造成执法资源的浪费和执法效率的低下,更割裂着管理者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必须改革管理体制,下放执法权限,加快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建强筑牢执法一线堡垒,让基层执法者成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以能力为基础,磨砺过硬素质。执法人员的言行是人民群众最真切感受政府公信、法治公平的渠道。他们的暖心一语可能会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温暖,他们的斩钉截铁可能会让群众感受到法律威严,他们的模棱两可、答非所问也有可能让群众心存晓幸、抗法犯法。执法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法治环境的建设,因此必须提升职业素质,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法治需要。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执法手段,深入群众了解大众心理和需求,坚持学习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服务能力、专业能力。
法治是治国重器,执法队伍是治国之根基。全方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让广大群众更多感受到法治的春风化雨,让破坏规则者更多感受到法治的利剑高悬,定能让公平正义照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