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硕考研知识点 |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二、利率市场化的原则
(一)货币市场利率优先
因为放松利率管制后,央行仍然必须保持对利率的控制力,而货币市场是央行调控金融机构头寸、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主要场所。
(二)贷款利率应先于存款利率
这样会加大存款机构利差,促使其改善其经营情况。如果存款先放开,会减少利差,导致其经营恶化;如果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上升除了会增加经营成本,还会加速贷款利率上升,引起金融体系动荡。
(三)大额存款利率要先于小额存款利率
小额存款进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银行存款市场的过度竞争是许多国家长期的措施。
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央行始终要对利率和汇率信号保持足够的调控能力,并将资本账户放开的时间表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错开,是极其重要的。
三、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重要进程
1.1996年6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2.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贴现利率生成机制,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3.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
底。
4.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开始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工作全面启动。
5.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10月25日发布贷款基础利率(LPR),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跨出了重要一步。
6.2015年10月24日,我国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长达20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告一段落。
五、利率市场化的评价
(一)有利之处
1.改变了低实际利率下鼓励消费,投资不动产的效率扭曲,减少了资本外流。
2.抑制了投资的过剩需求,减少信贷配给和寻租。
3.减少了“金融脱媒”,加强了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控制力。
(二)不利之处
1.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价格短期经常性波动,资产价格和规模的大幅波动。
2.诱发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