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载】【剧情赏析】为什么说须弥版本剧情是原神至今最有深度的(下)

2023-06-28 17:56 作者:全自动爱莉希雅  | 我要投稿

上篇说到,在须弥的故事中,米哈游有参考了部分佛教的内容。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看,这里面包含了佛教的哲学观点——佛教经典缘起说中的十二因缘说。 不过在佛教后续经典的发展过程中,一是缘起说里因果律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二是佛教在不同国家基于其作为一种“思想工具”,不可避免地向着更唯心的宗教观发展,其中最经典的宗教观理念就是佛教的业报与轮回。 有意思的是业报和轮回这两个听起来就与现代唯物论背道而驰的概念。在剧情中却合理舍弃了佛教传教思想中最经典的“众生皆苦”的思想更进一步宣扬了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与历史观。 “业报”这一部分的辨证思考更符合在上篇中已经提及过的流浪者。这里不再赘述。 下篇一开始就先围绕着“轮回”,看看剧情里是如何传递编剧的思想的。赏析本是一家之言,好的剧情自然会吸引人有不同的思想火花碰撞!

命运是终极的知识 在谈及“轮回”的主角,自然是如今须弥城的智慧之神纳西妲。在主线剧情最终击败了散兵的伪神机体后,纳西妲与上一任草神——大慈树王残留在世界树的意识见面。 在这段剧情的对话中,大慈树王第一次提出了“轮回”一词。纳西妲作为前任草神的“轮回”,其本源与大慈树王相同,却又有着不同的“命运”。其实这里的“命运”简单来讲,就是大慈树王所说的“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

是什么样的形式呢?这里在我看来需要引入两段剧情补充,那就是兰那罗的大世界剧情和纳西妲的角色传说任务第一幕。 在兰那罗的剧情赏析中,我曾反复提到关于剧情里【最终,森林会记住一切】这段话的内在含义。想要理解这段话,就要认真思考兰那罗们一直强调的这句话: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会消散,一切痛苦都会成为美好事物的养分。”

故事中,我们不由地会感叹兰那罗的命运竟如此悲情。 记忆是他们力量的根源,数十载、数百年的记忆只为守护这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在失去了一切珍贵的记忆之后,那空洞的内心又只能再用新的记忆填满,可这段过程如果不是兰拉娜最后与拉娜重逢,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答案并不是没有告诉我们,【吉祥具书】的故事中,兰利遮失去了与过往的维摩庄里两位幼年大冒险家的记忆。另一个就是在无留陀的化身被解决后,我们在无郁稠林遇到了一位来自教令院的学者海亚姆。这位生论派的老人海亚姆竟然还保留了与兰那罗童年的记忆,可如今兰纳伽、兰伽鲁、兰纳真都已经是相逢不相识的状态。

老人保留的那三朵珍贵回忆的小花,最终盛开在了无郁稠林之中,他的那一份童年的兰那罗的礼物,直至今日他未曾忘记过那些记忆,变成了美好的故事,滋养了未来。海亚姆终究没能再见到兰那罗们,但是他是如何说的呢? “还请不要忘记,身为【杰万】的初心”

再回过头来看看,兰那罗的“命运”与他们的故事,是彻底的悲情故事吗? 这些“命运”,是草神的眷属——兰那罗自己的选择吗? 剧情最后的结局,是垂怜兰拉娜和弥补拉娜的遗憾故意设计的吗?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明白兰那罗的【命运】和【存在】到底是什么。 “就像云朵会明白要降下雨滴,雨水会明白要落入土地。种子会明白要茁壮成长,变成大树,然后结出饱满的果实。”这看似简单自然现象的奇妙比喻,暗含了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 兰那罗的【存在】代表了这世间最至真至纯的智慧,将真、善、美流传于世、留存心间的力量。 这些兰那罗从诞生开始,或有胆小怕事、或有迷迷瞪瞪、或有好奇贪玩。 但无论是哪个兰那罗,他们奇思妙想、他们热爱美好、他们歌颂生命。 将一切美好献给森林的孩子们——对于兰那罗而言,死亡并不是终点,记忆更为重要——其实兰那罗正是智慧至善的化身。 现在再看森林书的剧情,其实并非彻底的悲情故事。在故事背后隐藏的是“寄予未来的希望”。为什么要反复提及兰那罗的“命运”就像种子、【惟耶之实】又被叫作【希望之种】——如果接受了兰那罗最终的“命运”就是无数次“收获新的记忆与失去记忆的轮回”这种悲观主义色彩的论调,那么森林记住的故事也就失去了意义。 兰那罗的命运绝非宿命论所言及的命运,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份【命运】更接近智慧的终极【使命】——为真、善、美流转于世献上一切的觉悟。 在往昔的桓那兰那的残垣之中,化作莎兰树的伟大兰那罗们曾留下记忆的铭文,即便直面最为惨淡的境遇——来自【死】的使者的终极对决,也留下了他们横跨数百年关于【生】的歌谣: 【但愿新的梦想永远不被无留陀侵蚀】 【但愿旧的故事与无留陀一同被忘却】 【但愿绿色的原野、山丘永远不变得枯黄】 【但愿溪水永远清澈,但愿鲜花永远盛开】 【挚友将再次同行于茂密的森林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终将归来,一切痛苦的记忆也会远去,就像溪水净化自己,枯树绽出新芽。】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样的“命运”是兰那罗自己的选择吗?又或者可以说,这样的【使命】是兰那罗自己的选择吗?我个人的答案比较微妙,可以说是,也不是。 说不是的原因,源于我们无法预支未来会出现什么曲折。在成为觉王树前,兰罗摩说过每个兰那罗最后都会像种子一样成长为大树,但过程都会有所不同,能够以自身为代价化作守护桓那兰那、梦与记忆的觉王树,是他的荣幸。 而兰那罗的惟耶之实也是如此——兰那罗【使命】旅途的漫漫长河纵使有曲折的支流,也无法阻碍它们汇聚在终点,无论是受到外因快速成长为觉王树还是牺牲百年记忆凝结惟耶之实,这些都绝不是否定兰那罗自己真正的选择。 兰那罗始终是自愿选择了这份【使命】。 这当然不仅仅是剧情的设定,正如之前我所说的,它们代表了这世间最至真至纯的智慧。 智慧所行之处,惠及天地恩泽万物。真、善、美即是兰那罗的根,不受记忆(力量)失去所影响。只要留下了故事(记忆),那生与死也不过是一段记忆的轮回,一切又终将与沙恒中相会。兰罗摩在成为觉王树前,告诉我们【尽管夜晚如此黑暗,其中也总会有星星闪耀;太阳也一定会升起。就算死渴求主宰一切,生命也不会消失】【最终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就算别离,也终将会在沙桓中相会】。 那什么是沙桓呢? 我的理解是,沙桓对于兰那罗而言是没有生命的领域,生前迫于自身属性无法到达,死后即便化作灵魂,也要将故事(记忆)带到那里。

最后第三个问题则是整篇兰那罗剧情为后续主线剧情留下的最大的【智慧伏笔】。 究竟是为了一开始塑造的【森林童话】能有个不那么悲伤的结局,还是故事一定会发展到这样的结局? 我认为一定是后者。 这个答案在纳西妲传说任务第一幕《余温》中才得到最完美的收束。 在《余温》的尾声,看着太阳升起的纳西妲告诉旅行者和派蒙,当时就像一股特别温暖的热流包裹住了自己,温暖到感觉自己像回到了生命的原初状态,再也不愿醒来。可是当她眼睛再度睁开,那股感觉就彻底消失了,一点痕迹没有留下。 “但经历了这场梦境之后,我想得很清楚了,无论那股暖流意味着什么,都不重要。” “我能确定的是,我曾经被那股温暖的力量支撑,才能一路走到今天。” 把这件纳西妲不知道的事埋藏在心底,或许是对大慈树王最好的纪念,因为这才是大慈树王希望看到的。 纳西妲,将带着大慈树王【存在】过的痕迹,继续前进。

“最终,森林会记住一切”,这当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最终“记住一切”的就是早已融入到我们血液与灵魂中,那份前人留下来最神圣、最璀璨、最宝贵的品德与精神。而【森林】正是保留这些继承下来最美好的【存在】的【我们】。 这份【存在】是他们(前人)【存在】过的证明。 无论生老病死,无论世事流转,即便无人记起,即便血脉断绝,这份人类毕生追求的真、善、美传递下来的故事,这属于人类【存在】过的最伟大的生命智慧,也一定会留下名为【希望】的【种子】。只要【种子】存在,那么这一切都会继续【存在】。 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薪火相传,美德不灭】的人类智慧内核。 回到最开始讨论的,“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形式。答案就是【前人】留传下来的一切美好的品德智慧与【后天】延续这份美好的品德智慧过程中做出的对后人和世界有益的一切行为。 命运是终极的知识,每个人都不要放弃希望,每一个人都在现世的因果轮回之间保留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和机会。生命的“轮回”是为了留下“传承”的美好品质和改变未来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须弥剧情中不止兰那罗和纳西妲的剧情有此等深意。在迪希雅的个人传说任务《狮与血》中同样以最后结局反转的剧情表达了编剧这一思想。

在迪希雅的传说任务结尾,她选择回归沙漠,不只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是为了能够把这样一段属于她养父的故事流传下去。 有意思的是,迪希雅的父亲同样并不属于“可以简单洗白”的角色。但是在剧情塑造中,这份遇到年幼被抛弃的迪希雅,决定将她视为亲生女儿般照顾养大,以及之后所做的一切,发自心底保存,从未泯灭的人性之善,是剧情中不可以被否认的。 现在在回过头看迪希雅传说任务为什么带有一个“血”字?即便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这份超越了血缘关系、不曾有半点虚假的、温暖的父爱,是真实地感受到,并最后也会将属于库塞拉的故事与精神,传承下去的。 就像我们曾经在须弥一开始就经历的最美好的童话故事《森林书》所一直传唱下去的那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会消散,一切痛苦都会成为美好事物的养分。 智慧是智慧之神的敌人 回到最初关于每个国家的主线章节《足迹》PV中提到过的,唯独须弥的剧情旁白“智慧是智慧之神的敌人”似乎还没有解答。这句话则是须弥剧情里另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内容。

究竟为什么说智慧是智慧之神的敌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初在主线第二幕就侧面展现过,却在3.6版本大活动《盛典与彗业》中真正得到了诠释。 那就是智慧的包容性与唯一性的问题。 什么是智慧的包容性?就像3.6版本活动剧情里,萨齐因的研究论文那样。作为理想主义者“负面情绪得出来的悲观结论”,其同样代表了理想主义者哲学思想的部分内容,纳西妲并不反对有人会重蹈覆辙,因为这对于智慧而言“也是构成真理的一部分”。智慧本身存在分歧的内容,对其合理地辨证思考才是对产生新的智慧有益的途径。

什么是智慧的唯一性?教令院前任大贤者阿扎尔的愚行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曾执迷与智慧之神的知识,一旦神明的知识无法帮到自己就考虑造神,造神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新神吸收自己无法掌握的“神明知识”进而引导自己。这种做法不仅断绝了“智慧来源于每一个人”的可能性,更是彻底地“唯神”论。 智慧本身源于世界,放弃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渴求一味单纯的获取现成的知识,也就放弃了对智慧思考的过程,最终成为了有限知识的囚徒。

针对这两个问题,米哈游设计智慧国度之初,一方面应该就没打算以“全知全能的智慧”作为须弥草神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是米哈游设计尘世七执政时可以看到的共同理念——即便是治理一国的神明也有其不完美之处。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回头看主线的剧情,就可以看到纳西妲作为智慧之神,展现出他们的设计思路——正如对纳西妲所言:“引导每一种智慧产生作用,是作为智慧之神的责任”。

关于智慧之神引导的部分,早在须弥主线第二章《千朵玫瑰带来的黎明》中就有体现。比如迪娜泽黛幼小梦见纳西妲的经历,其实就是纳西妲作为须弥的神对自己子民的一次引导。

整个第二章剧情里,纳西妲也是为了让主角和派蒙能够在“梦中醒来”,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引导,甚至最后破解无限梦境轮回的办法都是纳西妲授意。

主线第五章《虚空鼓动,劫火高扬》中,纳西妲做了和大慈树王当年对抗禁忌知识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引导并统合须弥人民的智慧。

与流浪者经历类似,纳西妲传说任务第一章《余温》中,不让“莫塞伊思”逃避律法的那段话后面更关键的一句被忽略:“在那之后的人生,就由你自己决定,要用什么方式【存在】吧”。

“你们有选择生存方式的自由,但作为神,我需要先叫醒你们。”

将真相还给散兵,再将“前世”还给流浪者,虽然基于目前对愚人众的考虑和帮旅行者寻找血亲的动机进一步研究世界树,都需要流浪者帮助,但纳西妲仍然坚持作为引导流浪者真正纠正对这个世界和人的看法,完成流浪者的救赎。

作为智慧之神,纳西妲不仅一直帮助着我们,同时也默默守护着须弥的人民。在主线第三章《赤土之王与三朝圣者》中,当赤王陵前的地面即将坍塌时,纳西妲通过虚空的力量控制伊萨克的“爷爷”保护了在场的所有人。

对于纳西妲仍需成长的部分,除了剧情中她反复提及自己“并不能真正做到与人类共情,还需不断学习模仿”外,在我看来虽然有些诟病,但表达内容并没有太大问题的传说任务第二章里,纳西妲也有过承认自己不该因为心急而选择自我牺牲。

以上这些,都符合米哈游笔下的智慧之神:和其他神同样的不完美,但作为须弥领袖,纳西妲不仅热爱自己的子民也爱着须弥的每一个生命。作为智慧之神,她也在不断学习之中,更重要的是引导每个人用好自己智慧的同时,创造更多新的智慧。归根结底,世界树的知识只是过去与现在,而未来的智慧是需要每个人共同发展的。 除此之外,须弥的剧情里并不是只有关于纳西妲的剧情对此有过辨证思考。妮露的传说任务《致智慧者》中,探讨艺术背后的智慧深度(哲学内涵)与艺术被大众所能接受之间的矛盾。教令院在主线中对妮露所在的剧场百般刁难,但结合妮露的传说任务再来分析,还是能看出他们并非无端生事的。教令院确实有责任引导民众去接触更具有智慧深度的艺术。

另一方面,艾尔海森的传说任务里也有过对“一旦失去主动思考的动力,就沦为一味的被动接受,和盲目相信知识”这一教令院的病态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对智慧丧失包容性、一味地去其糟粕而忘了取其精华,就会成为智慧的敌人; 对智慧丧失思辨性、盲目地接受智慧而不去自我创新,也会成为智慧的敌人。 关于智慧的话题,除了这上下篇内容外,还有很多个人历史已经写过的,这里就不再重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翻阅我关于须弥剧情部分的赏析。 后记 这里特别为上篇评论区中,我回复前排楼主关于《剑风传奇》的言论道个歉。没有当时查询下这部作品确实是我个人的不严谨。 如有兴趣可以点击其他历史剧情赏析,欢迎讨论。 本篇文章转载自米游社作者“秋语晨”

【转载】【剧情赏析】为什么说须弥版本剧情是原神至今最有深度的(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