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读书笔记:平安时代(一)
目录
平安时代简介
桓武天皇与平安京
宫廷政变与令外官
佛教派之争:最澄和空海
藤原氏摄关专政
一、平安时代简介
平安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的是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到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的历史时期。

二、桓武天皇与平安京
2.1 从平城京到平安京
称德天皇驾崩之前,特意下诏将皇位传给白壁王,称德死后,白壁王继位,是为光仁天皇,由于光仁天皇是天智天皇后嗣,所以称德天皇也由此成为天武天皇系的最后的一任天皇,皇位从此转回天智系。
虽然光仁天皇并非天武系,但他娶了天武系圣武天皇之女,称德天皇的异母姊井上内亲王为妻,生下他户亲王并立为太子。故事到这里,看上去是皆大欢喜,不过普普通通的皇室传位与确立继承人的老一套模式,但有些人却不想乐见其成。
作为从天智天皇开始就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的世族藤原氏自然不希望一个没有藤原氏血统的人继承天皇的位子,不然如何保持其对政治的持续影响力呢?
于是,出身于藤原式家的良继、百川兄弟便策划了一场阴谋:诬陷井上内亲王诅咒天皇,天皇闻知此事后大怒,于772年废井上内亲王,他户亲王也受牵连被废,后改立山部亲王为太子,藤原氏干政又添一力证。
山部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后,很快便娶了良继之女乙牟漏为妃。光仁天皇继位后不久,因苦于疾病,被迫于781年让位于山部亲王,山部亲王顺势继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继位后,立同母弟早良亲王为太子,乙牟漏为皇后。乙牟漏也成为了藤原氏出身的第二位皇后。
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中有众多佛寺,如东大寺、西大寺、兴福寺、春日大社及唐招提寺等。有些佛寺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大建佛寺的同时,佛教势力也在不断扩展,甚至到了染指政治的地步。同时,平城京内仍有一些天武皇统势力存在,旧贵族与旧佛教势力在平城京内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为了摆脱旧势力的困扰,加强权力,即位之初的桓武天皇就有迁都打算。他派心腹小黑马吕和藤原种继物色新都选址,最终选定山背国乙训郡的长冈。从地理上看,长冈位于桂川、宇治川和木津川三川汇流之地,同时也是通往东山、北陆、山阳、山阴等地的陆路要冲,交通十分便利;从政治上看,长冈又是归化人秦氏的势力范围,秦氏和藤原氏一样,与天皇家族有姻亲关系。
但不幸地是,785年,藤原种继在巡察长冈京时被杀害,包括早良亲王、《万叶集》的编纂者大伴家持所在的大伴氏、佐伯氏等在内均受牵连,早良亲王则被诬陷有杀害藤原种继的重大嫌疑,不仅太子之位被废,还在被流放淡路途中饿死。
早良亲王被废后,桓武天皇改立乙牟漏皇后之子安殿亲王为太子。但在之后数年,天皇夫人藤原旅子、生母高野新笠、皇后乙牟漏等人相继去世,就连皇太子也身染疾病。阴阳师占卜结果称是早良亲王怨灵作祟,于是天皇在平城京建崇道天皇社祭祀早良亲王,并追赠早良亲王为崇道天皇,并在长冈以北另寻新都。
794年,桓武天皇在大臣建议下迁往长冈以北的新都,新都命名为“平安京”,而长冈所在的原山背国也被改为“山城国”,平安时代由此开启。

平安京除了与长冈京一样位于水陆要冲之外,还是四神相应之地。
值得一提地是,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并未让平城京的大量佛寺北迁,仅在都城南段罗城门两侧设立东寺和西寺,也是为了防止佛教势力进入新都。
至此,平安京成为往后到1869年明治维新为止日本一千年以上的首都所在地,这座城市后来改名京都。
2.2 征讨虾夷
在结束了迁都的事情之后,桓武天皇将重点放在了向东北扩展版图上,早期的日本,国内除了以大和朝廷为首的中央政府以外,还有本来分布在关东和东北地方的虾夷族。为了扩充版图及将虾夷族也纳入律令制国家的统治范围,早在齐明天皇在位时就派大将阿倍比罗夫征讨虾夷,并征召无地农民前往东北垦荒。孝谦天皇时,虾夷时常骚扰边境,光仁天皇继位后也曾主动出击,但均有败绩。桓武天皇即位后,先后任命大伴家持、纪谷佐美、大伴弟麻吕和坂上田村麻吕为将军,率军征讨虾夷。至大伴弟麻吕时,始用“征夷大将军”之名。
791年,大伴弟麻吕任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任副将军,二人率军出击,经四年获大胜。797年,坂上田村麻吕任征夷大将军,经五六年征战,一举将朝廷在东北的版图推进到今日岩手县中部以北,取得了比大伴弟麻吕更辉煌的战绩,也为朝廷北方带来了二百多年的和平。除了征讨虾夷,他在平安京东山地区修建的清水寺也成为他一生不朽功业的点缀。
三、宫廷政变与令外官
3.1 宫廷政变:药子之变和承和之变
899年,在位不满四年的平城天皇,因病让位给同母弟皇太子神野亲王,是为嵯峨天皇。而平城则自称太上皇,前往旧都长冈京养病。嵯峨天皇则立平城天皇之子高岳亲王为太子。
平城天皇在前往长冈京养病期间,还带上了自己曾宠爱的藤原种继之女藤原药子。但是藤原仲成与药子兄妹俩却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认为现在让位的上皇没有实权,于是怂恿逐渐复元的上皇重祚,而上皇也对嵯峨天皇在位时推翻他的种种政策而心怀不满,二者的矛盾一触即发。
翌年九月,藤原兄妹假借上皇名义发出迁都平城京的诏敕,但天皇却不吃这一套,下令逮捕藤原兄妹,上皇大怒,欲前往东国率兵征讨,却被坂上田村麻吕制止,一气之下遁入佛门。之后,藤原仲成被射杀,药子自尽,历史上著名的药子之乱平息。药子之乱平息后,高岳亲王被废,改立异母弟大伴亲王为太子,嵯峨天皇在位十五年后让位,大伴亲王即位,是为淳和天皇。
淳和天皇即位后,立嵯峨天皇子正良亲王为太子,在位十一年后让位,正良亲王即位后称仁明天皇,依惯例立淳和天皇子恒贞亲王为太子,藤原顺子为皇后,藤原氏自乙牟漏后再度把持皇后之位。后藤原顺子生下道康亲王,对于藤原氏来说,如果藤原顺子成为皇后,则其子道康亲王就有机会成为太子。但问题是,如果按照惯例,则应由已被立为太子的淳和天皇的子嗣恒贞亲王继承皇位,如果是这样,那权力中枢也与藤原氏没什么关系了。所以,藤原氏决定发动一场未遂的政变来改变前例。
淳和上皇于840年病逝,嵯峨天皇也于两年后的七月病逝。两位天皇相继病逝,太子的靠山崩塌,最先察觉出危机的太子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岑和橘逸势决定让太子前往东国,借东国兵力谋反,在此之前还告知了平城天皇之子阿保亲王,但阿保亲王却是个猪队友,将秘密泄露,天皇立刻命皇后长兄中纳言藤原良房出兵捉拿伴健岑和橘逸势,太子也因受二人牵连被废,包括伴健岑和橘逸势在内的六十多人或被流放,或被贬官,这一场变乱史称“承和之变”。乱后,道康亲王被封为太子,藤原良房被升为大纳言,藤原氏势力逐步重返朝堂。
3.2 令外官
文武天皇时期制定的《大宝律令》在施行后不久,很快暴露出实质上的缺点,即律令制规定的官员定额过少,难以处理分工日细、日趋繁杂的政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一种名为“令外官”的新官职,即律令制规定以外的官职。
由于令外官是额外官职,所以律令制中没有相对应的官职,而担任此类官职的人不是为天皇所信任,就是大权在握,久而久之,反倒凌驾于律令制官职之上。
律令制官职:太政官一人、左大臣一人、右大臣一人、大纳言四人(后减为两人)
令外官:中纳言、大纳言、按察使、镇守府将军、参议、内大臣、征夷大将军、押领使、勘解由使、藏人头、检非违使、摄政关白、追捕使等。
其中,最早的令外官是705年设置的中纳言,其职责有敷奏、宣旨、待问、参议,原则上与大纳言相同,但大纳言可代行大臣职务,而中纳言则不行。
这批令外官多数为藤原氏所垄断,他们倚恃天皇信任,对外,盘踞位高或有实权的官职,再发动政变排除其他氏族势力,垄断朝廷;对内,将本族女子嫁与天皇,成为天皇外戚,内外夹攻之下架空天皇,最终成为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朝廷实际的政权操控者。
四、佛教派之争:最澄和空海
4.1 大唐留学僧的生平
公元804年,日本第十八次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共四艘船五百人规模,其中之二便有最澄和空海。
最澄,俗名三津首广野,767年生于近江国,幼年出家,不到二十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并入比叡山修行,于该地建立供奉药师如来本尊的一乘止观院,走前被桓武天皇拔擢为内供奉。

空海,俗名佐伯真鱼,774年出生于四国的赞岐国,十九岁入大学寮专攻明经道,研读《毛诗》《尚书》等汉籍,不到一年便退学,在山林中专心学习虚空藏求闻持法。

四艘船中,空海乘第一船前往长安,入西明寺,次年转投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学习密宗,得胎藏界、金刚界灌顶,最终习得完整密宗奥义后回国。
最澄则乘第二艘船直接前往浙江明州天台山学习天台宗,受大乘菩萨戒,除天台外兼修禅宗和密宗,805年5月回国。
806年,朝廷敕许最澄正式成立天台宗,不过在往后的发展日子中,最澄和空海这两大高僧却逐渐交恶。
4.2 天台宗与真言宗
最澄和空海交恶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最澄原本的支持者是桓武天皇,但桓武天皇逝世后,继位的平城、嵯峨二帝对最澄的信任不深,而且有意将镇护国家的地位授予密宗以对抗位于奈良的南都六宗,最澄因此失去靠山。
第二,相比较最澄,天皇更加信任文才出众且会书法(嵯峨天皇喜欢书法)的空海,因此,将原本由最澄灌顶的神护寺交于空海成为开宗真言密教的道场。810年,空海以《仁王经》《守护国界主经》为依据举行的盛大的为镇护国家的密教修法仪式而声名大噪,甚至连最澄的弟子也被吸引,这也引得最澄不满。
第三,最澄留学大唐主修天台,对密宗的学习只是囫囵吞枣,甚至经常借阅转抄空海带回来的密教经典,还得空海传授金刚界结缘灌顶和胎藏界结缘灌顶,但最澄并不想去找空海面授,而空海则认为如果最澄真的有意学习密教经典应当亲自前来,而不是借阅转抄经典。
第四,使得两大高僧绝交的真正原因其实在于宗派立场的分歧。最澄学习密宗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真的认同密宗的观点,而是希望用密宗充实天台宗教义,让天台宗教义中添加密宗成分。但在空海看来,天台宗虽较暮气沉沉的南都六宗稍好,但仍不如真言显宗,因此空海希望建立独立的真言显宗,而不是让密宗成为天台宗的附属。
公元822年6月4日,最澄于比叡山中道院病逝,终年五十六岁,七日后,嵯峨天皇敕许设立大乘戒坛院。824年,最澄最初设立的一乘止观院更名为延历寺,其殁后四十四年(866年),清和天皇追谥“传教大师”称号。
公元816年,空海请求嵯峨天皇赠予纪伊高野山,三年后于此建成金刚峯寺作为真言宗总本山,823年,嵯峨天皇再赐平安京南部罗城门东寺为真言密宗道场,称“东密”。
公元835年3月,空海病逝于高野山,享年六十二岁,921年,醍醐天皇追谥“弘法大师”称号。
五、藤原氏摄关专政
5.1 摄政关白与藤原北家
日本著名巨族藤原氏共有四个家族,皆为藤原不比等的后裔。
藤原京家:藤原麻吕死后衰败
藤原南家,藤原仲麻吕之乱后式微
藤原式家:受药子之乱牵连,一蹶不振
藤原北家:一支独大,大权的实际操控者,长期霸占摄政关白之位,缔造了长达三百年的“摄关政治”。
公元850年3月,仁明天皇病逝,道康亲王即位,是为文德天皇。5月,太皇太后橘嘉智子病逝,阻碍被消除后,藤原良房逼迫文德天皇跳过长幼,将良房之女明子所生第四子惟仁亲王立为太子。
文德天皇勤于政事,但奈何体弱多病,仅在位九年便病逝,年仅三十二岁。惟仁亲王即位,是为清和天皇。只是天皇年龄较幼,故由外祖父藤原良房以从一位太政大臣姿态摄政,之前的先例是由皇族摄政,因而藤原良房成为了人臣摄政的第一人。

872年,藤原良房去世,正三位右大臣兼左近卫大将藤原基经继任。876年,清和天皇让位,年仅九岁的贞明亲王即位,是为阳成天皇。基经则一齐继任摄政一职,四年后补任关白。
谁都不想当傀儡。阳成天皇成年后,因不满基经专政,与其迭有冲突。883年,基经以阳成天皇有杀害乳母嫌疑将其废黜,立仁明天皇三子时康亲王为帝,是为光孝天皇。
光孝天皇即位三年而崩,基经又制定光孝七子定省继任,是为宇多天皇。宇多天皇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第一位降为臣籍的皇室成员即位。由于即位时业已成年,故不适用于摄政一职,于是基经被直接授予关白,并规定诸事先禀明基经后再上奏天皇。从此,摄政关白掌握日本实权,而能担任此职的只有藤原北家的“藤原大家长”,称“摄关家”,长达三百年的“摄关时代”开启。
5.2 排除专权的绊脚石
不过,最能体现藤原氏专权野心的还是这一时期的“三变”:应天门之变、阿衡之变、昌泰之变。
5.2.1 应天门之变
公元866年,平安京大内里的应天门突然着火,事后调查火灾起因。大纳言伴善男向太政大臣藤原良房告密诬陷左大臣源信纵火,但经良房、基经调查,实际纵火者却为伴善男,于是伴善男被革职,全族流放,伴氏一家被视为“积恶之家”,5世纪后半以来的名门伴氏从此没落。虽然源信并未被牵连,但也受惊吓闭门不出,政治生涯形同结束。
5.2.2 阿衡之变
又称“阿衡事件”。宇多天皇下诏“万事巨细皆关白于太政大臣”后,基经假意推辞不受,宇多天皇命亲信文章博士橘广相起草诏书任命他为“阿衡”。橘广相素来与基经不和,阿衡实际上是殷商贤相伊尹的称呼,意在使其位无实权。此事被藤原佐世告知给了基经,基经当即质问天皇,天皇无奈流放橘广相,基经从此乘轿出入宫禁,总揽万机事物。
5.2.3 昌泰之变
891年,基经病逝,长子时平任参议。为制衡藤原氏势力,亲政的宇多天皇任命赞岐守文章博士菅原道真为藏人头,又于897年让位于十三岁的皇太子敦仁亲王为帝,是为醍醐天皇,又留下五十余条的《宽平御遗诫》告诫新皇。醍醐即位后,任命藤原时平为左大臣,菅原道真为右大臣,宇多上皇不久后再御室仁和寺出家,是日本最早的“法皇”,自称宇多院。
有了菅原道真的制约,藤原时平自然不能像从前专权,为了控制权力,时平决定制造事端。他利用醍醐天皇年纪尚轻的特点,向天皇进谗言,说菅原道真密谋拥立女婿齐世亲王为新君发动政变,醍醐天皇信以为真,于901年1月,贬道真为太宰权帅,外放至九州太宰府。宇多法皇闻讯,连夜进京,但却被时平授意卫士关上城门,而道真在被贬到太宰府不过一年便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