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简单聊几句2023高考作文的事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就顺手打开手机看了一下高考的作文题目。总共看了7套不同语文高考卷的作文题目,分别是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上海卷和天津卷。
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近些年来,高考语文的考题,越来越趋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认知的考察,也越来越与时俱进,注重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实际的紧密贴合。
关于语文这门学科到底要学什么、考察什么,这个话题,其实我在前年的一篇作品中就有过深入地探讨。(标题为:语文这门课到底在学什么,又该怎么学,可能没几个人真正明白)
语文学科,学到中后期,其实是在考察一个人综合认知水平的高低,考察一个人对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两个大体系中内在客观规律的把握和认识程度。已经远远不止一门语言学科这么简单。
只不过,这种综合能力的高低,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或者说,语言文字只是一个体现人综合认知水平的媒介和载体而已。
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我对7套试卷中作文题目的理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其实出题人背后的意图,是想考察学生是否懂得辩证地看待事物两面性。
全国乙卷:
其实出题人背后的意图,是想让学生悟出基本的社会学原理,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是命运共同体,要懂得与他人协同合作,才能走得更远;社会的进步,需要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新课标I卷:
其实出题人背后的意图,是想告诉学生,好的故事,必须是要有足够内涵的;通过好的故事,我们应该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在规律,使人内心有所收获。
新课标Ⅱ卷:
其实出题人背后的意图,是想告诉学生,当代新社会,生产力水平更高,每个人修炼内在思想尤为重要,需要有一个不被打搅的空间,去完成内心的修炼,成长为一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北京卷:
(1)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慢慢衍生出新的内涵,学会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词汇、一个事物。
(2)亮相,其实是努力奋斗之后的一个高光时刻,是一个最终结果;亮相的背后,一定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史、奋斗史、汗水史。
上海卷:
做相同的事情,其背后的目的、原因不一定就完全相同。探索陌生的世界,其背后往往会有他人不明白、不理解、不知道的一些其他内在动力。
天津卷:
周恩来当年的对联告诉我们,要尽量和真诚、认真的人一起共事;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肉眼看得见的纸质书无关,即使没有书,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是可以反思和学习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