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第一条有轨电车是怎样来的呢
人物介绍:朱毅,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任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兼汉南区委书记。
有轨电车是怎样来的呢?实际上是唐良智市长(2011年01月-2014年12月)给我布置的一项工作。一次,我们在一起说到开发区的公共交通问题,就说地铁怎么样进开发区,再怎么到军山,到常福地区。这时唐良智说了一句“朱毅,你可不可以搞个有轨电车,搞个新玩意儿?”他说,他在新闻里看到,国外有很多有轨电车。我也注意到国外的有轨电车,还有倒挂式的轨道交通。这样,当时就让我们开发区管委会的副主任出去考察有轨电车。跑了两万多公里,腰病都发了。通过考察,得到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资料。我们看到,有轨电车每小时可以达到80公里的速度,不再是过去电影里那个慢悠悠的叮当车了。
尽管我们了解到国内一些城市的有轨电车营运得并不好,但我们考虑在开发区做有轨电车项目有这样几大好处:一个是我们预判从老管委会(武汉体育中心附近)到军山需要有一个比班车和公交车运量更大的运输形态来跟地铁进行无缝隙对接。因为军山那个组团是工业板块,有十几二十万人,大量的进出仅靠单位班车和公交车。老管委会这边就是沌口这一块是生活区。这个中间联络线的需求量肯定很大。而有轨电车属于大型运量的一种形态,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个好处是它不仅运力大还环保。为什么环保?因为它用电。现在的电车不用空中架线,而是用电容器,车厢里装着大功率的电容器。从A站到B站,停一分钟就可以充电,到C站再停一分钟充电。非常便捷又环保。
第三个好处是投资便宜。建地铁在武汉市每公里是7个亿,而建有轨电车一公里是9000万到1.2个亿,也就是说最多1.2个亿。
最初,我们做的是一个大汉阳地区的有轨电车网络设计,从沌口延伸到汉南,到蔡甸,还包括汉阳的一部分,加起来是240公里,5条线路。唐良智主持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了我们的网络设计汇报。但是,由于这个方案涉及的面比较多,不同的声音也比较多,所以,在我离开开发区之前最终建成的,只有沌口到军山一条线。
当时呢,有人提出,建设有轨电车一是交通不好组织,不安全;二是认为其速度慢和运力小。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事实证明,我们建设从沌口到军山的这一条有轨电车,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开发区内的交通运输组织状况,另一方面,跟地铁比较,经济合算,极大地节省了财力和时间。通车后,得到陈一新书记(2016年12月至2018年03月)的高度评价。
为了让车子看起来更美,坐起来更舒适,从外形到颜色,从座椅到扶手,都是我们到株洲的工厂反复探讨精心选定的。我们做起来以后,东湖高新开发区也开始做有轨电车,其他郊区如黄陂、新洲也有考虑。关键是大家都觉得解决区域内交通,有轨电车跟地铁比较。性价比要高得多。
其实,一开始我对有轨电车的认识也是不到位的。但因为市长提出来了,我就去琢磨,发现了它的好处在哪里。一个是少花钱,再一个解决区域内交通,人口不是很多,地铁可能有些浪费,有轨电车的规模刚刚好。
我们在有轨电车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蛮多问题。譬如跟地铁的无缝对接,由于要从东风大道下面穿过,一下要增加3000多万元的投资。我拍板说:“不要说3000万,哪怕6000万,都要加,一定要做到无缝隙对接,方便乘车人。”
另一个问题就有些遗憾了。作为武汉市有轨电车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者,我们的建设标准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因为我们最初设计,是按照4条线路配的机车库和修理车间,现在摊到一条线路,就显得造价高,达到了每公里1.8亿。如果后面线路能够做起来,这些设施设备就能经济、合理地使用起来。
我们这个车叫“工匠号”,因为我们要张扬开发区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工匠精神。开发区的“工匠号”有轨电车,是武汉市历史上的第一条有轨电车,无论是通车里程、建设标准、运送能力,都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