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4.13.7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i]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所宣传的一种反动理论。最初提出这种“理论”的是资产阶级的学者杜尔阁。以后马尔萨斯及其他许多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者,都利用这种“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论点是:在土地上实行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产量就要递减,也就是说,用在土地上的超过一定限度的任何追加投资,都会比它以前的同数量的投资所得到的报酬要少些。例如,在某一地土地上投资一百元,生产粮食一千斤,如果追加投资一百元,也就是共投资二百元,则产量一定小于二千斤,比如只能收获一千八百斤。这样,第一次投资一百元收获一千斤,第二次投资[ii]一百元,却只收获八百斤。如果再追加投资一百元,也就是共投资三百元,则总产量就会更加相对的减少,比如是二千三百斤,这就是说,第三次追加投资一百元,只收获五百斤,小于第二次投资的收获量。其他更多次的追加投资,可以依此类推。
资产阶级学者宣传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企图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工农大众的贫困化归各于自然。似乎劳动群众没有饭吃,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不合理,而是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导师曾严厉地批判了这种臆造的“理论”,指出了它的错误是撇开了最主要的东西,即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学者的论证,是以农业中的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的。当然,在技术水平不改变,生产力水平不提高的情况下,农业中的递加投资是会碰到-定的界限。但事实上,追加投资通常是同发展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相联系着的。导师说:“要大大地增加投入土地的资本数量,就必须发明新的机器、新的土地耕作制度、新的牲畜饲养方法,诸如此类。”[iii]这就说明,追加投资是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联系的。在技术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追加投资是不会引起土地报酬递减的。而只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追加投资才会发生带来较少收入的可能。所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是普遍的、永恒的、自然的规律。“它是如此地相对的,以致不能说是农业的什么‘规律’,甚至农业的什么根本特征。”[iv]
不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生产是越来越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所谓“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农业制度,首先是土地私有制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72页。
[ii] 即追加投资。
[iii] 列宁:《土地问题理论》,上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2-73页。
[iv] 列宁:《土地问题理论》,上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