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第二人称代词的中日对比
摘 要
汉语历史悠久,文字统一,无语型变化,而日语引入了外来语,更加复杂。它们的特点同样影响着第二人称代词,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率高,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低,并且容易被省略。本文从历史演变、含义、感情色彩和用法对中日第二人称代词进行对比,逐步探究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区别及其产生的原因。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它们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不能被省略。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所隐含的感情色彩变化更大,而且日语句子中的谓语在句后使日语第二人称代词更突出。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为日语学习者运用第二人称代词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日;第二人称代词;对比
要 旨
中国語は長い歴史があって、文字が統一している、語形変化がない、それに対して、日本語の方は外来語がはいて、もっと複雑だ。それらの特徴は第二人称代名詞にも影響している。中国語の中に第二人称代名詞が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に対して、日本語の第二人称代名詞の使用率が低く、省略されやすい。本論文は歴史の変遷、言葉の意味、隠し意味と使い方から中日第二人称代名詞の違いを探して、徐々に中日第二人称代名詞の区別とその原因を探究する。中国語での第二人称代名詞が隠された意味がない、大切な成分として省略できない。日本語の第二人称代名詞が隠し意味の変化が大きくて、述語が後ろにおいてから第二人称代名詞は特に目立っている。本論文を通じて、日本語学習者に第二人称代名詞を使用するのが一定の参考を与えると思っ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 中日;第二人称代名詞;比較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简介 2
3 中日第二人称代词对比 3
3.1 从历史演变对比 3
3.2 从词的含义对比 5
3.3 从词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 6
3.3.1 第二人称代词的指向性和「気を使う」 6
3.3.2 第二人称代词的语感 7
3.4 从词的用法对比 8
4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1 引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和缩影。在人际交往中,人称代词在清楚地表达与谁对话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汉语言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都有很大的不同,两者之间区别最大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少,但使用频率高;而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多,使用频率却很低。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并不是必须的,在日语中可以根据说话人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来区别选择用词,而在汉语中,第二人称作为宾语却很常用。中日第二人称代词都具有指向性,但是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的指向性更加突出。日本人对于第二人称代词所特有的感情因素很在意,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同时日本人的重视气氛的国民性给第二人称代词带来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中的省略非常在意,因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如周有斌在《国内百年汉语代词研究概述》中写道:“代词的比较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方言与普通话,二是汉外比较。带前者起步早, 成就大;后者开始晚, 有待深入。”[1]此外,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进行区分,与文化相关联的从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价值观等角度对多语言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也有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从词义、语感和词汇的历史这样最基本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从感情色彩和日语的省略性这两大方面为起点,并从词义、词汇的历史演变、词本身的感情色彩、词的特点及中日语言本身的特点、指向性和日本人所特有的「気を使う」习惯这几个方面来系统的对比中日第二人称代词。
2 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简介
现在我们使用的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基本上都是单个字构成的,意思总体上来说只有指代对方的功能性而没有更多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有:“汝”、“子”、“乃”、“而”、“若”、“戎”等。从语法看,“尔”“女(汝)”“若”都可作为主语、宾语和定语使用,“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为主语使用,不能作为宾语使用。从语义上看,相对“而”、“乃”而言,“尔”、“女(汝)” 、“若”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现代汉语中有:“你”、“你们”、“妳”、“妳们”、“您”、“祢”。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是:“你”、“你们”、“您”。“妳”被废弃的原因是第二人称是“当面互称,对方性别十分明确,不需要在文字上有所区别,用同一个‘你’不会引起混淆。”[2]
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多为本土原生词,它们有:「あなた」、「そちら」、「お宅」、「貴社」、「御社(おんしゃ)」、「貴官」、「貴職」、「貴兄・貴姉」、「卿」、「貴君」、「お前」、「お前さん」、「君(きみ)」、「てめぇ」、「おのれ」等,古代日语中有:「汝(なんじ)」、「そち」、「そなた」、「その方(そのほう)」、「貴君」、「貴殿」、「貴台」、「賢台」、「尊台」、「老台」、「貴公」、「主(ぬし)」、「お主汝(うぬ)」、「御身(おんみ、おみ)」、「御許(おもと)」、「此方(こなた)」等。现代日语中的代表是在书面及会话中都能用到的「あなた」、「そちら」、「お前」、「君(きみ)」、「てめぇ」等。
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只有表示对方的意思,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中隐含着各自的感情色彩,而且虽然和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具有相同的指向对方的感觉,但日语中的指向性更使人在意。这两点是解开汉语和日语第二人称代词区别的关键。
3 中日第二人称代词对比
3.1 从历史演变对比
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早在金甲时期(诗经时期)就已出现,这个时期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子’。这三个词无感情色彩之别, 可以混用。到了墨子、孟子和庄子时期, 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同时发生了变化。“子”的尊敬褒扬的感情色彩消失,成了一个中性词, ‘尔’、‘汝’由尊长对卑幼的称呼进一步引申为轻残之称, 在对对方充满轻视鄙夷或不满厌恶之情时使用。三个主要的第二人称代词所表示的敬意同时降低。
夏立华在《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中将古汉语分为:“无明确感情色彩的混用阶段,感情色彩有所分工的萌芽阶段,感情色彩明确分工的稳定阶段”[3] 。经过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变成了新的“你”和它的敬称“您”了。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在古代的文言文中一点点地降低了。但是在现代汉语的变革中,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第二人称代词感情色彩的降低也随之停止,回到了最初仅指代“对方”的意思。
李晨在他的研究《论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语形及品位变化》中指出“奈良时代常用的语形有,「な・なれ、い・おれ、いまし・まし・みまし、きみ、なびと、なむち」。到了平安时代,上一代常用的「な・なれ」已只用于和歌中,而「なむち」和「まし」的敬意也下降了。镰仓时代出现了曾用于表现第一人称的わ字头的合成语形「わきみ・わごぜ・わとの・わぬし・わひと」。室町时代开始出现了由指示代词转用的语形「あれ・そこ・そち・そなた・それ」。江户时代幕府移到了现代的东京,出现了「おまへ・きさま・あなた」及「おまへ」等派生词,并且这些词最初的敬意度都很高,但是到了明治以后品位便下降,「きみ」的敬意也下降了,并且语形数量也有了很大变化”[4] 。毕雪飞在他的研究《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与文化内涵——兼与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比较》中指出“和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比较,日语人称代词形成历史虽然较短,却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再加上种种变换过程,使日语第二人称词具有特殊性质。”[5]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日第二人称代词一样经历过了感情色彩的变化,和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不同的是日语第二人称代词感情色彩的变化依然维持至今。日本从进入明治时代开始,平民的阶级渐渐消失,以前不同的级别变成了相同的级别,只剩下年龄大小、先辈后辈关系,对当初不需要表达敬意的人需要表达敬意了,所以第二人称代词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带有尊敬感的词汇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使用。之所以日语中会出现这样的第二人称敬意下降而汉语中的第二人称色彩没有变化的现象,是因为汉语在封建时期过去之后从文言文转向了白话文,语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会话的语言构造中主语、谓语、宾语必须凑齐,缺一不可,不然会不知道谁是说话者,谁是听话者。但是日语可以省略主语,如果出现主语就会使人感觉在强调,比汉语中谓语的指代感更突出,所以日语中必须注意第二人称。
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同样经历过感情色彩的变化,不过其感情色彩虽然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降低了,但是在现代汉语白话文中又回到了最初仅指代“对方”的意思。古代汉语使用的文言文与当时口语不同,当时的口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是只有称谓含义而没有感情色彩,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从最初诞生以来就有着尊敬的感情色彩,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感情色彩只会降低不会消失。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普遍带有感情色彩,而且其带有的感情色彩不好控制,稍有运用不慎就有可能激怒对方,不如直接以对方的职称表达更加准确,所以日语中不常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读法和其汉字写法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能混为一谈,而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与汉字写法和字面相同的,不带有感情色彩,只有指代“对方”的功能性词汇。
3.2 从词的含义对比
我们通常在汉语中使用“你”称呼对方,“您”是“你”的尊称。它们没有其它更多的意思。和英语中“you”这样的词一样,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的解释只有最基础的描述,可以做句子的核心,而且没有更多隐含的感情色彩。而日语中每个第二人称代词都包含着各自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更需要分析一下主要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深层含义。
以下是常见日语第二人称代词在中村明的「語感の辞典」中的解释:
「あなた」是对同辈以下的对方使用的带有郑重感的第二人称代词。它虽然算是第二人称最郑重的形式,但对长辈的人使用会有明显的像是指着的感觉,就算加上「様」成为更郑重的形式还是难用在长辈身上,因此更多使用「先生」「社長」「お客様」这样的表达职位、立场的词或用「そちら」这样的指代方向为语源的词来间接指代对方,但是对不特定多数中的每一个人说的时候可以用。男性用的时候会有郑重感,女性更容易使用,使用频率也更高。
「おまえ」主要是男性用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用于亲密的人身上的第二人称代词,间接指代对方。
「きさま」是对于同辈以下轻蔑对方完全展露出对抗意识时使用。本来是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使用的敬语,现在对比较亲近的部下使用。
「きみ」用于同辈以下带有亲密色彩的的第二人称。原来是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敬称。古代多用于女性称呼男性。现代男性用的多,经常用于对亲密地同辈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如果用于恋人或妻子以外的女性会招来不满。但女性教师对男性学生或女性上司对男性部下使用也是可以的。
「てめえ」是主要用于生气时对男性表达轻蔑感情的第二人称代词。
由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最初是分为两类的,一类是像「おまえ」、「てめえ」这样的具有方向性的,另一类是像「きさま」、「きみ」这样的带有尊敬意味的。而「あなた」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带有尊敬意味的词,再从假名的构成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词和「あの」、「あそこ」这样的词一样隐含着指代方向的含义。日语第二人称代词本来是具有指代“方向”和具有尊敬意味,而现在这些词的敬意几乎都没有了。
从这些词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一般都是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使用,而且都有明显的指向对方的感觉,甚至有生气的感觉存在。日语第二人称代词中这种深层的含义是其他语言如汉语中所没有的。
感情色彩的有无是中日第二人称代词的最基础的区别。
3.3 从词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
3.3.1 第二人称代词的指向性和「気を使う」
我们已经知道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只有指向性。在汉语中,它们的功能性更为重要,在各种情况下的使用都是允许的。
人们在使用日语表达对方的时候常常使用「○○くん」、「○○さん」、「○○ちゃん」、「○○先生」、「○○様」等这样的表达来代替第二人称代词,就算这些第二人称代词里面最常用的「あなた」加上「様」成为更郑重的形式还是难用在长辈上,因此更多使用「先生」「社長」「お客様」这样的表达职位、立场的词或用「そちら」这样的指代方向为语源的词来间接指代对方。
这跟对话时的环境一样,如果你一直直视对方的眼睛说话对方会胆怯,日本人很擅长感觉气氛,也很重视气氛「気を使う」,这也使第二人称代词被加上了更多的隐含含义,同时因为时代的改变,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含含义也更容易发生较大的改变。日语关于气氛的词中还有「KY」这样的流行语,可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和对方的关系,有指向对方的感觉这一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共性,但只有日本人对第二人称代词的指向性很在意这是因为「お前」、「あなた」、「てめえ」这些词从词的构成上就具有明确的指向性,「お前」就是明明确确地指向自己的前面、「あなた」也是由指代方向的词演变而成的,有轻蔑感情的「てめえ」写作「手前」也是指方向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初这一类词诞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指向性,这种方向性太突出以至于日本人相当在意。同时,“日语中的授受表现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即使不用人称代词句子的意思也很清晰,而汉语中没有较强方向性的授受动词,如果不使用人称代词,句子的意思就会模糊不清。”[6]所以,日语句子的构成中即使省略主动者和被动者,句子也是可以成立的。如果特意加上指向性强的第二人称代词反而会很明显。这种稀有感使得第二人称代词的强调性更加突出,因此他们在日常会话中尽量避免使用。
而现代汉语句子的构成上主、谓、宾是很难省略的,如果省略了的话就会造成不能理解对谁发生的动作。即使在知道对方的情况下也是很难省略的,因为省略了的话整个句子就有种不完全感。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写道:“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宾语的省略很少见。只有在平行的第二句的否定语里,宾语才往往被省略。”[7]汉语中的省略比日语中的难,这使得中日第二人称代词同样有指向性,而不像日语那样突兀。
3.3.2 第二人称代词的语感
人们在使用词的时候会很在意词的读音,无论这些词的意思多么好还是会受到读音的影响,这就是造成了日语第二人称代词在历史演变中感情色彩变化更大。
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很常用,它们和英语中的“you”一样,功能性比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强,只有指向性,这是第二人称代词的最基本特征,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你”和“您”分别以“i”和“n”为结尾使人们听起来不会太刺耳。
日语第二人称代词中,像「きさま」、「きみ」、「あなた」这样的词,它们可以用汉字写成「貴様」、「君」、「貴方(貴男/貴女)」。从汉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些词是带有尊敬意味的第二人称代词。这些词本来是带有敬意的词,而现在变成了不带有敬意,甚至带有轻蔑感情的词,感情色彩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和其构词本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多以「ん」结尾使人们听起来不会太刺耳,而「お前」、「あなた」、「君」、「貴様」这些词太直接,使人们听不惯。
「お前」以「え」结尾给人以不好的感觉,人们对生气时候使用的「あなた」词印象更为深刻,因此,「あなた」给人的印象也渐渐变坏了;「君」和「気味」音相似;「貴様」的读法是「きっさま」,促音使人感受更加强烈,而且这个促音是在「き」和「さ」之间,「き」给人以利索的感觉,「さ」给人以有男人味的感觉,而反面则是粗鲁,加上促音之后使人们感受更加强烈。而「きさま」、「きみ」以「き」开头,也是一个很令人注意的音,「貴社」、「貴官」、「貴職」、「貴兄・貴姉」用于写作时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但是也生硬。
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很多,有选择的余地,但它们各自的缺陷往往使人们避讳用。
我们在使用的汉语的时候也有一些像“某某先生”,“某某小姐”这样的可以替代第二人称代词的词,但是它们不像日语中的「○○くん」、「○○さん」、「○○ちゃん」、「○○先生」、「○○様」这么常用,这是因为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更加常用于主语,而日语则是很避讳用第二人称代词的,这是中日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频率不同的原因。
3.4 从词的用法对比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成中主、谓、宾是很难省略的,如果省略了的话就会造成不能理解对谁发生的动作,整个句子就会有种不完整感。而且在汉语中没有比第二人称代词更适合的第二人称词,所以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更常用。
翟东娜,潘钧在《日语概论》中写道,“日语的语序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谓语位于句尾,修饰语谓语被修饰语之前,虚词(付属语)接在实词(自立语)之后。”[8],“日语中多使用指示代词而少用人称代词。”[8],“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敬体和简体的选择是必需的。”[8]日语第二人称的感情色彩容易被强调,它们更突出使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更少。指示代词的使用占据了第二人称代词的席位。敬体和简体必需选择其中之一,是人们更在意用词。从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日语第二人称代词很难在日语中使用。日语是一种多样化的语言,对同一种事物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马上就可以找到很多词来替换不适宜的词汇。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维在《日本》中写到,“日本語は、話してが自己を取り巻く周囲の対象や場面に対峙して、そこから受ける状況とした文を作り、言葉の意義を定めて行く性格が極めて強い。外の世界を受け止める「話し手側の視点」を中心とした発想と言い換えてもよい。”[9]造句必须适应场合,在句型上也更灵活,该省略的时候就应该省略。日本的年轻人对流行语很敏感,他们认为比起汉字,英语、法语、德语这样的外来语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使用。日语第二人称代词也随着流行语的变化而变化。
汉语的构造很统一、很简单,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提到“日语是系统的孤立语。”[10]但“日语是各种语言的集合。”[10]日语吸收了更多外语的特性,变成了很复杂的语言,这是汉语和日语的最大区别,也是影响第二人称代词不同的最大原因。同时日语区别于其它语言是因为日本所特有的重视气氛『気を使う』的关系,被加上了更多的隐含含义,同时因为时代的改变,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含含义也更容易发生改变。
除此之外,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比汉语及其他语言使用频率低的原因在于它们更加突出,日本人在会话中更容易受到其音的影响以及随之而出的感情色彩的不同所影响。
4 结语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它由表达客观事物能力很强的汉字组成,但是这也显示了它的弱点,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抽象的事物。人们在日常会话和写作中都更倾向于使用言简意赅的表达,像文言文和古诗都是用很短的文字或单字来表达最多的意思。无论是最早的“尔”、“汝”、“子”还是最新的“你”和“您”都只是一种指代“对方”的功能性词汇,比起它们的感情色彩,其指代“对方”的功能性更加重要。
而日语和其它语言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它吸收了包括汉语在内的其它语言的优点变成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它带有汉语的容易识别的特点,同时因为吸收了其它的外来语,每个词都带有自己显而易见的感情色彩,也因为这个特点,日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带有比他们的功能性更高的感情色彩,以至于不能只作为一种功能性词汇来表达指代“对方”的含义。
简而言之,中日第二人称代词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在于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只有指代“对方”的意思,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包含着每个词所隐含的感情色彩。
最后,在所有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它们的区别: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它们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不能被省略。汉语句式固定,如果省略了主语的话会使整个句子产生不完整感。而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所隐含的感情色彩变化大,并且日语中谓语在最后使日语第二人称代词更突出,种种原因使日本人更在意用词,因而尽量避讳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参考文献
[1] 周有斌. 国内百年汉语代词研究概述 [J].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94.
[2] 杨万兵. 叫我如何不想“她”——五四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的形成 [J]. 中国教育报,2009,(3).1-1.
[3] 夏立华.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J]. 集宁师专学报,1999,(3).56-57.
[4] 李晨. 论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语形及品位变化[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02-102.
[5] 毕雪飞. 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与文化内涵——兼与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比较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9(2).4-4.
[6] 马莹石. 浅谈日语用人称代词的几种表现——以第二人称代词为例 [J]. 科技信息,2009,(32).175-175.
[7] 王力. 汉语语法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23-323.
[8] 翟东娜,潘钧. 日语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
[9] 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维. 日本(上册 MP3版)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4-14.
[10] 沈宇澄,周星.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现代日语词汇学(修订本)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0-10.
致 谢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