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要想突围 杨伟琳认为要多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

餐饮业,除了一日三餐的生意,当然也少不了饮料的生意。从事餐饮行业三十余年的杨伟琳认为,饮料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火锅、快餐、预制菜、中餐、西餐等餐饮业态的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饮料行业一个品牌每年要发售数十,甚至上百款新产品,但新品上市的成功率只有5%,超七成的新品在18个月内即遭退市。
“甚至可以这么说,饮料品牌为了打造爆品,不得不打造数十款的新品,然后才能有望筛选出受消费者喜爱、受市场欢迎的爆品。”杨伟琳说,“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很大的试错成本,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对企业的长久经营不利。”
那么,有没有可能尽量缩减试错成本,更精准地打造销量高、生命力强的爆品呢?事实上,这也是无数饮料品牌的梦想。
在饮料行业,一个好产品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即能不能被“无限复购”。当然,说无限夸张了点,但能被消费者多次复购的产品,才能够得上好产品的门槛。
所以,做饮料产品的目的应该是让消费者复购。那要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复购呢?杨伟琳认为需要做到三点和避免一点。
要做到的三点,一是目标人群清晰,二是口味大众化,三是包装要有亮点;要避免的一点,即是避免陷入盲目的自嗨。
这里讲解下目标人群清晰这一点。目标群体清晰,才能集中资源进行营销、获客,比如王老吉和红牛的消费群体就很明确,“怕上火,喝王老吉”、“困了累了,喝红牛”。
也不乏负面例子,比如统一在2015年推出的小茗同学冷泡茶,一开始确实销量很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统一饮品业务的颓势,但小茗同学产品本身定位过于狭隘,买该产品的大多是初中生和年轻的女孩子,男生一般上了高中后就会嫌弃小茗同学幼稚,中年男性更是觉得这个名字很尴尬。所以小茗同学很难继续做大做强,这是它自身基因决定的。
“至于品牌自嗨,这是由于消费者角度和品牌角度差异太大导致的。”杨伟琳说。
比如2017年美汁源推出的一款“植场新人”植物蛋白饮料,品牌方认为能够用“植场新人”这个名字,不断拓展办公室场景,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然而,事实上却是消费者不愿意贴上“职场新人”的标签,这是典型的品牌所谓的精准定位于消费者需求分野。从这点来看,“植场新人”的失败是一点不冤。
“在产品定位的时候,品牌往往会忽略消费者的感受,没能洞察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进而陷入品牌自嗨。”杨伟琳说,“所以在做产品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从品牌自身角度出发,还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产品才有可能成为爆品。”
杨伟琳还认为,做饮料不能太过依赖方法论,比如上述所说的几点,纵然总结了一般饮料品牌成功的经验,但生意场上瞬息万变,新产品要想成功,还得多创新、多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多洞察市场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