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晋祠后晋王氏小娘子墓发掘简报
山西太原晋祠后晋王氏小娘子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2018年02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5年9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一座后晋墓(M1)。墓葬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村,西依悬瓮山,南面毗邻晋祠,北3公里处是春秋至五代时期的晋阳城遗址(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墓葬为单砖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59°,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图二)。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竖直下挖而成,土色纯净,底面呈梯形,略平,开口已毁。墓道南宽北窄,长3.94、宽1~1.31、残深2.65米。近墓壁处向东折出形成外封门。外封门由墓室与墓道之间的土壁掏挖而成,过洞式,四层方砖立插,顶部平砖塞满,高1.56、宽1.34、厚0.31米,方砖边长31、厚4.5厘米。墓门砖砌拱券门,单券,与外封门等宽,高1.44、厚0.34米。
墓室 单室,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37、南北宽2.8、高3.04米。墓室青砖砌筑,直壁混合使用条砖平砌和方砖立砌,顶壁用条砖向上叠涩收起成穹隆状,直壁高1.61、顶壁高1.43米,条砖长31、宽15.5、厚4.5厘米。墓顶下悬一铁钩,结附有织物,原应悬垂有帷帐。
墓室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三)。周壁砌6根红色柱子,柱顶两侧绘黑彩阑额,上接一斗三升柱头铺作,再承平槫。立柱和柱头铺作将墓壁分隔成6部分,除南壁外,其余5壁间有门窗。3个较大壁面设置仿木格子门,红色宽门框内置双扇门,门扇由槅心(或格心)和障水版(或裙版)组成,槅心由砖砌成菱格纹、方格纹,并彩绘红、黑色,障水版绘成黄、黑色相间的直方棂条。2个较小壁面辟出仿木窗,窗边框宽厚,内嵌仿木破子棂窗,棂条呈三棱状,外凸内平。墓壁地仗由黄泥层和白灰泥黏合,顶壁地仗几乎全部脱落,直壁地仗层保留面积较大。
墓室大部分为砖砌棺床,方砖错缝墁铺,高0.2米。床脚正面深雕3个花瓣形壸门,瓣叶排列匀称,顶部尖圆(图四)。棺床北侧有棺痕,长2.36、宽0.87米,人骨已朽,依痕迹可辨其葬式为仰身直肢,头西足东。木棺下有一边长0.4米的正方形腰坑,坑内嵌方形青石一合,青石表面与棺床铺砖平齐。
二 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11件,包括陶、瓷、银、铜、铁、漆器及墓志。
陶塔式罐 1件(M1∶2)。平口,圆唇,球形腹,喇叭足。内部中空。口径11.5、腹径20.5、底径15.1、高34.3厘米,足壁厚1.2厘米(图五∶1、六)。
瓷罐2件。形制相同,大小相似。敛口,短颈,双系,鼓腹,矮圈足。灰白色胎,胎体轻薄。器壁有明显轮旋痕,内外施釉,外壁挂釉滴,釉不及底。标本M1∶3,酱绿釉。口径9.4、腹径15.9、底径7.3、高17.3厘米(图五∶3、七)。标本M1∶4,酱黑釉。口径8、腹径13.8、底径7、高15.5厘米(图五∶2、八)。
瓷碗1件(M1∶5)。侈口,圆唇,弧壁,圈足,足外削刀痕明显,碗底中心有小凸起和工具痕。器表轮旋痕明显,通体施白釉,釉层浊厚,外壁伴有流釉滴,内壁匀净。口径12.1、底径3.9、高5.2厘米(图五∶6、九)。
银钗1件(M1∶6)。断裂成数段,修复后仍有残缺。双股扁长条形,中空,梢部呈尖扁形。残长12.7、单股扁银条宽0.4厘米。
铜钗1件(M1∶9)。断裂成数段,修复后形成一个整体。双股圆柱形,梢部尖。长19、径0.3厘米。
铜镜1件(M1∶7)。裂为两半,锈蚀较重。圆形。镜背由连珠纹分为三区,内区为纽座,桥形纽;中区连珠纹外切双方形连珠纹,其间饰钱币纹,币纹内心为六瓣花蕊;外区剩余空间,即方形连珠纹与外圈连珠纹之间,有规律地排列着小乳丁花朵纹。径11.6、缘厚0.8厘米(图五∶4、一〇)。
铜钱1组13枚(M1∶8)。开元通宝。钱径2.4~2.5、穿径0.55~0.7、廓宽约0.2、厚0.1~0.15厘米,重3.5~4.6克。
铁犁1件(M1∶1)。残,锈蚀严重。整体呈三角状,犁头稍尖,两翼角外张,犁面脊锋较清晰。残长19.3、宽17.5、厚4.1厘米(图五∶7)。
漆盘1件(M1∶10)。位于墓主头部左侧,发掘时已炭化,形状似盘。径约13、厚约2.5厘米。
墓志1合(M1∶11)。下石长35.4、宽34.2、厚11.8厘米。正面中心和四边挖5个方格,格边长7~9厘米,分别放置无色水晶、紫水晶、(雌)雄黄矿石、朱砂(图五∶5、一一~一三)。
上石,盝顶,方形。边长39.4、厚7.5厘米。四刹饰缠枝牡丹,盝顶四周饰缠枝菊花。志文楷书9行,行12~18字,共128字(图一四)。释文如下:
《玄堂经·生冢术》:其灵幽冥,以此为极;」阳覆阴施,大道之则;五精变化,」□魂之德。子孙兴盛,诸灾永息。」河东节度押衙、充都盐麹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郭知密敬为」故卿琅邪王氏小娘子,时大晋天福」二年岁次丁酉孟夏月十八日庚子,于」晋阳县界赤桥社龙山之原安立」茔域。千秋万岁,永附山川。故记。
三 结语
志文称墓主为王氏小娘子。小娘子,一指少女,用以称他人之女或称己女。唐韩愈《祭女挐女文》“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灵”[1],称自己亡丧的幼女为小娘子。长安县神禾原贾里村曾发现唐故裴氏小娘子墓,志文载墓主年十七[2]。二是称年轻妇人为小娘子,三是指妾,这两种称谓在明清小说里也多有沿用。
墓主郡望琅邪,志文中未及生卒年、死因,只称其为小娘子,可知其年纪轻轻就死于晋阳。葬者郭知密,任河东节度押衙[3]、充都盐麹使,即在河东节度使手下任要职,掌管盐运业和酿酒业,又任银青光禄大夫[4]、检校工部尚书[5]兼御史大夫、上柱国[6],都为级别颇高的文散官和勋官,惜史书中并无相关记载。墓主与郭氏关系,墓志未及。
墓主葬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即后晋代后唐的第二年,正值王朝更替的剧变期。但从该墓形制、规模以及陪葬品来看,埋葬规格较高。
墓葬形制表现了过渡阶段的时代特征。底面近圆形,界于唐代盛行的方形墓和宋代多边形墓葬之间。北朝、隋唐时期惯用的床脚壸门装饰,该墓仍在沿用。该墓砖作铺作、格子门和直棂窗,开启了宋金墓葬砖仿木结构的先河。忻州后唐李克用墓[7]为砖仿木结构,与该墓有相同之处。如柱头铺作,柱上直接置栌斗,阑额置于立柱两侧,沿用了唐代做法,而至宋代阑额则又被上置到柱头上,为使栌斗更加稳固,增加了普拍枋,铺作结构随之发生新变化。唐五代檐下木作结构,上承北朝,下启宋金,王氏小娘子墓和李克用墓为我们提供了实例[8]。此墓室仿木结构门窗,分别开在大小不同的壁面上,显出房屋间口大小不一、主次分明的特征[9]。
随葬器物中的陶塔式罐、铁犁,在太原地区的唐墓中频繁出现,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瓷罐和白瓷碗,胎釉结合紧密,器表规整,底足已经摆脱唐器玉璧底的形状,被圈足取代,器底挖足工艺已近成熟,表现出宋代瓷器特征。铜镜材质薄,镜背纹饰大量使用连珠纹、乳丁纹,在主要区域饰钱币纹,在唐镜中少见,而多见于宋镜中[10]。
该墓兼具佛、道教风格,陶塔式罐和棺床脚的壸门装饰为佛教惯用,而棺床腰坑及墓志铭文,则具有道教文化色彩。腰坑出土的五孔青石,太原青阳河北汉太惠妃墓也出土一合凿有五孔的青石[11],洛阳北郊邙山M1037、M1038唐墓[12],与王氏小娘子墓在腰坑、石盒和墓志铭文方面几近相同。墓葬腰坑石盒既是墓志志石,又起到镇墓避邪作用。王氏小娘子墓的发掘为研究唐五代时期腰坑墓及道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王氏小娘子墓保存完整,时代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是迄今为止太原发现的唯一一座后晋墓葬,其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附记:本文写作得到常一民研究员的指导,谨致谢忱。
发掘:周健 陈庆轩 彭娟英 李爱民
摄影:陈庆轩 魏亚明
修复:刘粉英
绘图:彭娟英
拓片:龙 真 袁旭瑞
执笔:彭娟英 陈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