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太原郊区宋、金、元代砖墓

2021-08-02 17:5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太原郊区宋、金、元代砖墓

选自《考古》1965年01期,代尊德

1956年7月至1963年11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太原西郊和西南郊寨沟、义井、小井峪、瓦窑、西流等村附近地区,淸理了宋、金、元代砖室墓葬五座。现将各墓情况简述如下:

一、寨沟村宋墓

寨沟村位于太原西南13公里的西山脚下,墓在村东的百米处,1956年9月21日淸理。

墓室以长条素面砖砌成单室,平面呈正方形,方向正南北。墓顶为叠涩攒尖顶。墓底铺砌方砖一层。墓室北壁筑一圆拱形假门。墓室范围狭小,长宽各为1、高1.3米(图一)。墓砖除券顶外皆用白灰粘砌。砖长31、宽15、厚5厘米。

此墓发现后,墓内随葬品即被取出,墓主人葬式不明,从墓室狭小的情况推测可能是火葬。墓中随葬品有瓷器、铜钱和有字铜板,兹分类叙述如下.

(一)瓷器

白釉碗24件。分二式,1式十件,为建叶口形,釉色乳白,形制规整,其中五件内饰暗花“牡丹”,五件无花纹,底部均为圈足,口径19.5、高7.3厘米(图版柒,9)。I式十四件,齐口,素面,圈足,色乳白,口径19.2、高7厘米(图版柒,6)。

白釉碟25件。均作潼叶口形,色乳白,底作圈足,其中十七件内饰连荷暗花,八件无花纹。饰暗花者口径18.9、高4厘米(图版柒,12)。

黄釉碟4件。分二式,I式二件,素面,圈足,色深黄,器壁向内曲,口径18.2、高3.7厘米(图版栗,15);I式二件,素面,平底,胎骨呈淡红色,釉色棕黄。

绿釉碟3件。素面,圈足,颜色翠绿,口径17.9、高3.8厘米。

黑釉小碗3件。素面,圈足,腹壁较直,口沿微内曲,高5.8、口径12.7厘米(图版柒,14右)。

白釉小碗9件。分二式,I式三件,素面,圈足,口微歛,釉色微灰,高4.3、口径12.5厘米(图版柒,11右);I式六件,素面,矮圈足,色乳白,体形秀丽,髙4.3、口径9厘米(图版莱,11左)。

黄釉小碗6件。分二式,I式四件,素面,圈足,色深黄;I式二件,素面,高圏足,口沿宽平,腹壁较直,胎骨微红,釉色棕黄,高5、口径12.3厘米(图版柒,10)o

绿釉小碗4件。素面,圈足,口微歛,腹壁较直,釉色葱绿,髙4.1、口径10.9厘米(图版柒,14左)。

黄釉瓶2件。荷叶口,长颈,圆腹,高圏足,腹下饰一周凸弦纹,颜色金黄,高35厘米(图版柒,8)。

绿釉瓶2件。形体与上述黄釉瓶完全相同,高35厘米。

黄釉缸1件。圆唇,口微歛,平底,鼓腹,里施黑釉,外施黄釉,釉色金黄,高42.5厘米(图版柒,7)。

(二) 铜钱394枚。其中包括有西汉文帝时四铢半两十枚,新莽货泉六枚,东汉五铢七十二枚,南朝剪轮五铢三枚,北魏永安五铢二枚,隋五铢六枚,唐开元通宝一二五枚,五代周元通宝三十二枚,北宋太平通宝五十六枚,崇宁通宝四十八枚,大观通宝三十四枚(图二)。

(三) 有字铜板1块。铜板为方形,四角抹圆,保存基本完整,只在右下端蚀有小残孔三个,个别文字脱损。铜板长37.5、宽35.5、厚0.05厘米。铜板一面有铭文,系用一种工具击砸而成的阴文,大多淸晰可认,字痕内原来都塡有红色,现已大部脱落,全文自右竪读.共十八行,毎行二十至二十二字(图三)。

现将铜板文字抄录如下:五狱地源中应人事襄旺故终亡归壬癸□生居宅兆死葬丘坟口尺伐之道故冢宅为先各随人姓所属□宫商角征羽也与八方相顺四时相合福庆□见进益若八方不顺灾祸暗来人之不觉夫取地者则精其先诀穷于根本理时人者握二柄之德明天子者鉴五云之□明地理功者认众山之源辨百地势故谓之地理夫自虞夏□□至随末唐初撰地诀经不啻百部约三百余卷口得验者一二焉假使白鹤疝鹫孙邕徐五撰造群书全无妙义郭汉与靑乌风水可近八方道理有隐士季鉴昔日习先方常念阴符经俄因游小景遇色各贵破地口官下三尺寒阴暖气暮建祖灵暮中丘见鬼者子孙兴吉昭明下穴阔泽向日天霊下有金贵地六门祖灵向生祖到吉暮行官带地下四时案阴阳八节六气人元地陌为根主安鬼灵向生阴阳三合旺子孙百年形破相衔本命月日等万事所忌必得子孙荣旺福祐增添累世门豪贵自然田蚕胜遂六畜茂盛百万事豊盈为一人有庆注大吉大凡五姓大葬小葬今见口师不□五行惣揆呼之今具辨一了在内第一同论说

东方甲乙幷是木神 寅卯是草不是正木神

南方丙丁幷是火神 巳午为灰不是火神

此墓中未发现能说明其确实年代的资料,但就其随葬器物来观察,墓中出土的铜钱中年代最迟的是北宋末期的大观通宝,而随葬的各类瓷器亦俱有宋代风格,因此,可知此墓的时代上限不会早于宋徽宗大观年间,而下限当不应晚于北宋末年即公元M27年以后,此墓似应属于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钦宗末年(公元1127年),这二十余年期间所建。

二、小井峪金墓

墓位于小井峪村东0.5公里平原,于1957年6月17日淸理。

墓室以长方形条砖砌筑,平面呈八角形,方向14°。叠涩攒尖顶,顶部收口处覆盖方砖一块。墓室位于地表以下4米,墓室南北公66.东西2.86、高2.8米。墓室南端开圆拱形门(图版陆,9),门内以卧丁砖封闭,高137、长0.49、宽1.05米,墓道在南未掘。墓内也1H8棺床,棺床之东、西、北三边与暮It相连,南北宽1.86、高0.2米。墓室砌砖除券顶外皆用白灰粘砌。墓砖长32、寛15、厚5厘米。

墓室内结构为仿木构建筑形式(图版陆,1),八角各有砖砌斗楼一朵(未砌倚柱),为双抄五铺作(图版陆,3)。是植斗上托泥道楼和华楼,泥道楼上托柱头纺。第二跳华楼上托撩檐搏,此上刻一列飞檐,飞檐上刻一层板瓦,再上叠涩券顶。斗供均涂刷红色,而以白粉勾边。供眼壁以白灰抹底,上以軽笔勾绘牡丹(图版陆,2)。普拍纺及墨勾连续卷云纹,幷以红色画简单箍头,倚柱柱头画红晕仰莲一匝,栏额画“七朱八白”。墓室周壁均有砖雕饰,正北壁砌作廊柱,柱作圆形,表涂红色,横额以红、黄二色画木理纹,额下设二雀替。东北与西北两壁各砌直横窗(图版陆,5)。西壁砌一球纹格子假门(图版陆,4),东壁亦砌同样的假门。门额上饰门簪三枚,中间的作菱形叶状,两边的作四瓣蒂形。东南壁砌一座灯菜(图版陆,10),西南壁砌一桌子,桌正面刻四条下垂的蕉叶饰(图版陆,11)。

墓中有淤积泥土,人骨已经腐烂,不知其葬式与具数,仅于墓底发现铁质棺钉四枚,可知原有木棺。墓中随葬器物位置亦被泥水冲乱,中部有直筒形平底黑釉瓷罐一件,底部有三个小孔,高15.8厘米。白釉暗花直腹圈足小钵和已残碎的白瓷碗各一件。另有铁片四块,已锈。

此墓未发现纪年题记等,故其绝对年代尙难得知。不过此墓假门所饰的门簪数目为三枚,按现存唐、宋建筑门簪的实例一般为二枚,《营造法式〉虽有四枚之规定,但实例不多(《白沙宋墓》第一号墓内有四枚门簪)。又墓中所出瓷器形式亦具有宋代风格,故推测此墓约属宋末金初所建。

三、义井村金墓

墓位于义井村北约0.25公里平原,1963年11月30日淸理,淸理时墓内已充满积水。

此墓以条砖砌筑单室,平面八角形。南开圆拱形门,门砖作人字式封闭,高1.3、长0.34、宽1.1米。墓道在南未掘,据所露痕迹观察,约属竪穴式墓道,长约2.3、宽1.05米。墓顶为叠涩攒尖,收口处复盖两块方砖。墓室南北长2.78、东西宽2.16、高3.23米(图四)。墓砖砌法同上述小井谷砖墓。砖长34、宽17、厚5厘米。墓底无棺床,以砖铺地。

墓室均仿木构建筑形式砌造,八角各以红色画一倚柱,柱头砌出斗楼一朵,为単抄単昂五铺作,斗棋材高16、梨高6厘米(图版陆,8)。无补间铺作。斗桃尺寸如表一、二

柱头斗楼组织是:檀斗托华楼、泥道楼、华拱上砌一琴面昂,昂上出要头。泥道桃承托柱头纺,柱头纺作连隐慢楼,慢拱上托撩檐樗,此上刻飞檐、板瓦各一列,瓦上即为券顶。斗楼皆涂红色,白粉勾边。楼眼壁以朱、黄色绘莲花(图版陆,7),因被水浸,已脱落不显。普拍纺用朱、白二色画菱角牙子。栏额以朱画作条格式。墓室周壁以白粉薄刷一层,壁上亦饰有砖雕或壁画,惜因积水,只见顶部少许。北壁砌假门,门额饰三枚门簪,为长方形锯齿状,假门左右各绘一人(人物较小,约高30厘米左右,下同),已模糊不淸。东北与西北两壁似砌有直檎窗。东壁墨绘二妇人。西壁墨绘一男人牵一马。西南壁绘一文吏,头戴长翅乌帽,执笏,面向门。东南壁砌一灯菜,形式与上述小井峪砖墓者基本相同。在墓门洞内东侧壁上发现墨笔题记一行,文为“大定十五年润九月十二日口平记耳”(图版陆,6)。

因墓内积水,故对人骨、葬具、随葬品等情况均未能了解。只在墓室西壁斗桃上端发现一件小圆白瓷盒,高3.3、径6厘米(图版柒,13)。

由墓门洞壁所发现的题记,可知此墓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6年)。

四、西流村金墓

西流村在太原西郊约6公里处,墓在村西0.25公里平原,1956年7月14日淸理,淸理时墓内巳充满了积水。

此墓为砖砌单室,形制与上述义井村金墓相同,墓室西北长3.03、东西宽2.5、高2.93米。墓底铺方砖一层,墓门以卧丁砖封闭,门高1.15,长0.52、宽0.95米,砖长35、宽17.5、厚5厘米。

墓室亦仿木构建筑砌造(图五)。

八角各砌倚柱,上托斗楼一朵,为五铺作。补间铺作用其形楼和梭形楼相结合的手法。斗桃涂红色,外以白粉勾边。斗検材高15,高5厘米。斗楼尺寸如表三、四。

柱头铺作是泥道楼托柱头纺,令棋托撩檐搏,以上为砖刻飞檐、板瓦各一列。墓室墙壁亦有离饰,北壁雕一假门,雕花繁复,花纹由梭形叠胜、工字、万字、球纹等组成。东北与西北二壁各砌一球纹格子窗。东、西二壁各砌一假门,为双扇板门,门额上饰门簪三枚,与上述义井金墓的相同。东南壁砌一灯菜,西北壁砌一桌子,其形式均与前述小井峪砖墓的基本相同。

因墓内积水,人骨情况不详,随葬品在墓室南部。找到歛口平底素面小灰陶罐一件,高11.5厘米。小口平底素面灰陶壶一件,高8.7厘米。白釉小碗一件,口径11.2、高4.2厘米。

此墓从墓室结构来看,与上述小井峪砖墓和义井村金墓比较,均大体相同,但补间铺作采用了翼形楼和梭形楼的手法,门窗雕饰也较为复杂,门簪数目与形状也与义井金墓者相同,因此此墓当不会早于前述二墓,亦应建于金代,也许还晚于义井金墓。

五、瓦窑村元墓

瓦窑村位于太原西郊约4公里,墓位于村西南约0.5公里平原,1957年9月淸理。

此墓与前述小井峪、义井、西流村砖室墓结构基本相同,方向3°。墓室南北长2.3、东西长2.4、高2.7米。南开圆拱门,以卧丁、纵立、平卧砖封闭(图版柒,1),门高1.06、长0.46、宽0.88米。墓底北端砌棺床,形制与小井峪砖墓的相同,其余地面用砖铺砌。砖长30、宽14、厚5厘米。

此墓室内亦为仿木建筑形式,墓门拱顶和两侧墨绘悬山式门楼。墓内周壁以白粉薄刷一层,八角均墨画倚柱,柱头突出二砖平,卧,上画兽面。再上绘一朵“一斗三升”斗桃《图版柒,3),斗楼上托替木,再上画飞檐、板瓦。普拍材上墨勾“富贵不断头”图案,机眼壁彩画已脱落。

墓内有两幅壁画,东南壁一幅绘库房,悬山顶,面阔三间,柱头作“一斗三升”。库房外设勾栏,望柱为仰莲式。左间左上角墨笔横书“库房”二字,下绘二男人,左为头戴乌帽穿长衣坐于床榻的老人,右为穿长衣腰束带面留八字胡须,怀中似挟一算盘,当为管库者。当心间上端墨笔竪写“口斛库”、“什物库”。右间上端竪写“金银财帛家产钱物库”。库房左边设门、亦悬山顶,有斗楼与库房者同。门扉两扇紧闭,门下有四级台阶。画高55、人高15-22厘米(图版柒,4)。西南壁一幅绘厨舍,面阔三间,右端右上角横书“厨舍”二字,其上悬卷一帘,帘下站二人,右为穿长裙的妇人;左为戴乌帽穿长衣的男人,手中均捧一碗,作送茶饭状。人左旁画厨柜,柜内置碗、碟等器皿。厨舍左端画直梯窗。右端设门,形式与库房者同,门扉一启一闭,门有门钉三行,每行五枚。画高47、人高15—18厘米(图版柒,5)。

墓门顶端有墨书题记数行,文为,‘'翼宁路府录司立信坊街南住人修墓主王口置,砖砌打葬姜拴之,延祐七年六月上旬吉日议修计”(图版柒,2)。

墓中葬三人,可能系一男二女,置于棺床上,无棺,人骨已被扰乱,头向不明。随葬品有素铜镜、小白瓷罐和白瓷碟各一件,均置于棺床中部。

据墓中题记,可知此墓为元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所建。

山西太原郊区宋、金、元代砖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