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最深情的,是画中那一抹中国红
众所周知,中国人喜红。
尤其是一到过年,大街小巷、鞭炮、春联、灯笼、衣服……红红火火。
当然不止过年,别的地方的“红”就更多了,
中国国旗、国徽是红色的,故宫的城墙是红色的,中国结是红色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色,而红色是最早的“流行色”。
到奴隶制社会,青、赤、白、黑、黄,被认为是代表东、南、西、北、中和木、金、水、土的五方正色。
在封建时代,黄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任何庶人都不许穿黄衣服。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
我国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时期流行白色,周朝为火德,尚赤,并给了红色正统地位,汉朝初期为水德,而后改为土德,最终改为火德,故亦尚赤。
在明朝,由于皇家为朱姓,国家政治和文化中都提倡使用红色,所以渐渐地红色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方面成了民族的代表。

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中国汉代最早的祭祀服饰便为红色。
汉代时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自然红色也就拥有了太阳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
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这耀眼的中国红也被一代代艺术家用以描绘祖国壮丽山河。
齐白石《祖国颂》

解放之后,九十三岁高龄的齐白石看到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激发出他的创作激情,他把松树、仙鹤、红日、海水江崖等民间性题材以大写意的手法组织起来,创作出一张巨幅大画,冠以“祖国颂”这一响亮画题,作品的内在涵义就上升到一个极高的高度而不同凡响,借以表达出他对祖国的歌颂。这幅画是齐白石晚年一幅特别重要的作品,画面的仙鹤姿态非常生动,当我们看到之后,也会和体会出当时创作中的齐白石心中存有的那份家国情怀情感。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主席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其中的意境又甚为广阔,在革命主题风行艺坛的年代里,是山水画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李可染《万山红遍》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可谓其巅峰之作。
陆俨少《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陆俨少《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用浓墨晕染远景和中景的山谷,然后因势勾搭,在蜿蜒屈曲的积墨中留下白痕回环,化成云雾、泉水和日光。下笔时计白当黑,讲求参差映带。在云水变幻中,峰峦仿佛也在奔走。流畅与顿挫的节奏相互交织,谱出积雨初止,林麓乍霁的美景。
《万山红遍》以朱色为主、黄色为辅,大片的红色描绘漫山的红叶,梯田中金黄的稻谷等待着丰收。整幅作品用色淡雅,顺着墨痕层层点染,反复叠加。因为色不碍墨,处处见笔,所以墨彩与色彩相互辉映;山石更加沉厚雄浑,林泉益发欣欣向荣。
魏紫熙《黄洋界》

《黄洋界》这幅画近景山头苍松挺立,公路蜿蜒直达山顶,伸向远方;中景的山博大、雄伟,气势磅礡,远处罗霄山脉,耸峦叠嶂,绵延不断。朝霞映红了山头与中景,前景山头上所点的朱砂红融为一体,象征着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红红火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用朱砂红满点在画中的山头上。满张画的红色寓意深远,画面所产生的巨大的视觉冲击感使人震撼,为之惊叹。这幅画打破了原有的绘画模式,是在传统中探索创新的典型,是一幅划时代的优秀作品。
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蒋兆和的代表作。蒋兆和历尽旧社会磨难,对旧中国劳动人民遭受的欺辱与苦难,对新中国成立后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幸福都体会尤深,他以仰视的角度描绘了手持镰刀、高举五星红旗的工农群众的伟大形象,表现了五万万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真实感受。
画作上的主体人物身着工农服装,高举国旗,目光坚毅,动作有力,形象健康向上。对画面背景上欢欣雀跃的工农群众,作者采用虚化白描的手法,与前边象征和平的鸽子相互呼应,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在技法上,画家采用传统的骨法用笔,游走跌宕的线条并施以山水画皴擦点染的技法,融汇西方造型和采光之长,把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神采奕奕。
傅抱石《满江红》

《满江红》尺寸虽小,却义豪云天。人物以线勾勒轮廓,衣袍、头盔、臂甲与胸甲等形成冷暖对比,用大面积的红色背景渲染粼粼波涛,突出了前景中正拔剑在手的岳飞,而彩墨、水墨与水在皮纸上渗化、搀和,又变化出润泽朦胧的狡杂墨象和皮纸肌理⋯⋯“凭栏”之下,露出了片片招展的红旗,与画面上方的“满江红”遥相呼应,充满强烈的革命象征色彩,使这件借古喻今之作,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白雪石《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作于1977年,取材于《沁园春·长沙》词意,作品构图丰满,极具张力。以浓厚的墨色为底,上敷大量朱砂突出一个“红”字,与留白形成的色彩碰撞格外醒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山间飞瀑、小桥流水,互为衬托,田野人家、云雾远山,层次幻化,传统国画的意境尽在其中。作品创作紧扣主题,画面气势宏大,同时带有浪漫的诗意色彩,包含了画家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同时展现出其深厚的绘画功力。
邱汉桥《金秋无际》

《金秋无际》邱汉桥先生2006年为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描绘的是秋天的香山,朱砂渲染出了鲜艳的红叶,潺潺清泉弯曲流泻。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据介绍,这次是大会堂首次收藏北京风情的作品。之前虽有北京画家的作品被藏,但多是描绘南方山水。
我国著名评论家王镛观《金秋无际》高兴地写到“邱汉桥创作的山水画的境界,“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色调红的壮丽,黑的崇高。”
钱松喦《红岩》

《红岩》是钱松喦在写生途中根据重庆红岩村的景色,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作品,歌颂了“红岩精神”,即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画家满怀对这种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以朝圣般的情感,大胆运用色彩,将画面中一整块岩石勾斫完成后,以朱砂罩染,渲染出一种奔放而壮美、充满革命信仰的精神景观。
此作立意新颖,结构紧实,双勾的芭蕉和石路与画面上方用浓墨点写的远树,与红色岩石巧妙过渡,构成了画面虚与实、整与破的矛盾关系,既表现了以形式语言所营造的崇高之美,又饱含了对实景山水的描绘,正所谓“气质俱盛”,以山水画展现了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