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崩坏3:古斯塔夫,他眼中的情爱与生死,原来如此纯粹?上期

2019-05-08 19:28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与之前的若干期专栏一样,这期也是把当初的视频文案做部分整理后进行发布。但事实上,古斯塔夫其人,并不是那么好说。

说起来,虽然古斯塔夫风流成性,但好歹人家一生未婚,所以谈不上什么对情感的忠贞。

在艺术家系列告一段落后,我也在想,似乎历史上不少有名的大人物在私生活上都比较混乱,古斯塔夫、毕加索、海明威,甚至爱因斯坦、薛定谔等这种,一个人的成就,或许与之世俗眼光下的道德表现要分开来看吧——总之,想到这些,心里总不是滋味。

hi,大家好,我是smile,刘喜脉。在上期圣痕故事中,我们聊到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成为了“维也纳分离派”的带头大哥,而且开创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说到这儿,我想你应该明白了,为何圣痕原画中的【克里姆特】会有金色的王冠,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也是对其将黄金用到登峰造极的赞扬,更是隐喻了其分离派领导者,和当时奥地利画坛一哥的地位。

1907年,克里姆特创作了他“黄金画作”中的最后1幅,或许也是最著名的一幅——《亲吻》。

在悬崖边的这对男女,被金色的华丽包裹着,摆出让人揪心的拥吻姿势。男性在左,看不到面容;女性在右,面容十分紧张,这样的画面,甚至让人觉得这是在强吻。

仔细看,女子纤细的双脚正被金色的藤蔓紧紧缠住,这究竟是想摆脱对方的深情和束缚?还是女人特有的欲拒还迎?

那象征男性的黑白灰三色方块,与象征女性的彩色圆圈和点,在装饰性和神秘主义间达到了微妙而极致的平衡。

不管是不是一吻定情,这爱情和人生一样,我们时刻都在悬崖边漫步,严肃而又纯粹,不是相爱,就是相忘,不是生,就是死,再无第三种选择。

不少艺术史书籍将《亲吻》视为克里姆特“黄金风格”的巅峰之作,我是认同的。同时,盛极而衰也是必然的,克里姆特所引领的“维也纳现代主义”,很快面临着终结。

1908年之后,分离派的美艳题材与装饰画风,逐渐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论,克里姆特本人也慢慢进入了持续数年的艺术创作瓶颈期。

于是,克里姆特开始通过四处旅行进行心灵疗养,画风也随之改变。

印象派风格的风景画、浮世绘风格的人物画甚至中国风浓郁的画作他都尝试,慢慢的,画布上的主基调少了黄金,同时,黑色的阴影时常驱逐着缤纷的色彩。

1911年,一幅寓意深刻名为《生与死》的杰作诞生了。一边绚烂,一边灰暗。

画面左侧,是带着恐怖笑容的死神,身上满是象征死亡的黑色十字架。画面右侧,是用男女老幼代表的芸芸众生。彼此拥抱的人群写满了不安,一旁的死神却“淡定而从容”!

是啊,该来的总会来的。死亡,是对所有人的公平。

我想,那时49岁的克里姆特,名望、财富、女人什么都不缺,他对于【生与死】的想法,或许会更超然一些。

回到下位圣痕。

你可以已经注意到,此时,小俏妞的套裙不再是绚烂的金色,象征忧郁的暗蓝色成为了主基调,死神风格的黑色十字架与黄金风格的金色十字架交织,象征了克里姆特两种风格的堆叠与转换。

没错,小俏妞的造型致敬的就是这幅【生与死】。

而那幅长方形画作,致敬的是克里姆特版的《莎乐美》。如果你看过《圣痕故事·王尔德篇》,对莎乐美应该不陌生。

作为“情欲”的代名词,【克里姆特】画笔下的莎乐美,眼神迷离、袒胸露乳、性感妖冶(ye),她美丽的面庞中暗含悔恨,双手僵硬却饱含杀气,画面下部仅露出约翰的半个头。丰富的色彩与装饰纹案,在画布上透出一股悲怆,生与死的冲突,爱与恨的伤感,真是矛盾又复杂。

原画背景用的则是克里姆特著名的《生命之树》,这幅画创作于1909年。

此时的克里姆特已经将装饰工艺与绘画艺术玩得炉火纯青,这幅作品采用了大量的金箔和银箔,并将古亚述、古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特点引入,深情拥抱的恋人、和蜗牛壳的花纩(kuàng)以2种方式暗示了生命的不断延续。

总体而言,这幅富丽堂皇的壁画极具东方色彩和神秘意境的效果,绝对“高端、大气、上档次”!如果你家里缺点儿什么装饰壁画,希望能提升逼格,克里姆特的作品绝对是不会让你失望的好选择!

说到这儿,再来理解满星背景就相对容易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装饰纹案,不管是通体的土豪金,像云纹般的翅膀,内嵌的像眼睛般的图案,还是最下方的6个小圆点所暗示的螺钿(luó  diàn),都带着鲜明的克里姆特装饰风格。

所谓“画出来的镶嵌质感”,便是如此。(未完待续)

常规推广一波自己的作品: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づ ̄3 ̄)づ╭❤~



崩坏3:古斯塔夫,他眼中的情爱与生死,原来如此纯粹?上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