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配合法、儒、道脑补食用更佳!
《英雄志》我最喜欢研究卢云和杨肃观,老家对于道家思想、佛教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厚,从小就有接触、学习一点点,《英雄志》以乱世开局,在看的时候就不自觉带入到这些思想。时逢乱世,政局动荡,百姓苦不堪言,但凡有“妇人之仁”,都无法开天辟地、扭转乾坤,所谓乱世出枭雄!杨肃观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有雷霆手段,他以法家思想为依靠,法家最适合在乱世拨乱反正,有强大的内心为支撑,所以可以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而卢云做不到心狠手辣,他太过温情,尤其初期的他太弱小,无法招架乱世洪流。卢云处处都透着“普通”,正常的求取功名,正常的邂逅别离,正常的面临人生中各种选择,他曾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曾麻苎衣衫鬓发焦,他没有通天的本领在朝堂翻云覆雨,也没有强势到推翻一切按自己的理想重塑……但恰恰是这一份普普通通,成就了他的不普通,随着他经历的越多、阅历越丰富,他的心胸开阔了,身上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这份责任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他自缚的),对于心中的那份坚守也就越执着。卢云一开始科考不中是必然,那时候的他世界只有自己,不懂民生疾苦不懂官场政道,文字虽美却毫无内容,随着后来的诸多经历,才成就了“打开天眼看文章”的状元郎。如果不懂法家思想对于乱世的巨大作用,便无法理解杨肃观的重要性和伟大,但是当乱世平定,法家思想于和平年代便有些不太合适,这时候就需要儒家思想来中和法家的“戾气”,而坚守孔孟之道的卢云便是最合适的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冰冷、暴力拨乱反正之后,儒家思想的柔和与温度,能够温暖和抚平世人千穿百孔的身心,比如受他影响的岳父,比如他庇护的阿秀,儒家思想能够慢慢缝补重塑后的沧桑世界,这是一个过渡,当一切归于平静,万物复苏,面对的便是如何再次向前?卢云和杨肃观都是追求大道的人。杨肃观心中有道,却是极道,这跟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从小极度缺乏安全感,养成了极端的思维模式,他一心救世,以救世主姿态自居,不懂尊重他人命运,所谓“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杨肃观他一心突破枷锁,看似心无旁骛只为心中大道,却不知他在俗世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心有执念,魔障既成,以傲慢之心寻救世之道,本身便很荒谬!所以杨肃观看似大隐者,却连中隐都没有悟透,心门不开,一切感悟便处于悬浮状态。但是卢云不管经历什么,他的赤诚之心未变,真正做到了守心如稚,苦自苦,救能救,有执着有释然,在道心基础上还多了一丝佛心,所以成了世人心中的圣光。儒家稳定、教化民心,再由道家良序开拓前进,这才能让历史稳步向前。中庸之道,折中守正,是在两极之间取平衡点,善与恶,情感与理智……儒生总是太过理想化,而商人利字当头,儒商便是两者的平衡点;揖礼最初是两边大拇指翘起,表示“敢为天下先”,有开拓、革新的气魄,在先祖们一代代的累积之后,后来行礼开始收起大拇指,以示“谦虚”,无视先辈付出,否定先前的经验,觉得今人总是高于先人,盲目创新,太过傲慢,就好比盖房子觉得地基无用,铲除之后发现房子盖不高,容易坍塌,但是一味自卑,觉得今人无法超越古人,那又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尊重先人留下的知识财富,但是也要顺应时代敢于质疑合适性,顺势革新便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像叛逆和愚孝者众,能合理指正父母者寡,面对权威皆同。今年在看《流浪地球2》时,moss、图恒宇、刘培强三人,觉得图恒宇过于偏向情感,放不下女儿的死,moss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冷漠的让人背脊发凉,刘培强恰好在天平的平衡点,他有军人的理智,也有正常人的情感,两相中和,既让人感受到人的温情,也理解取舍之间的无可奈何。与杨肃观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相比,卢云就很符合“中庸”之道,卢云是依循传统体制、严守初心的人,他看似固执、不知变通,却是最为纯粹的,他是看似在框架之内,却是真正突破世俗枷锁的人,因为他的纯粹,最后也只有他成大道。卢云是《英雄志》最后的答案,是故事的终结者,正如《江湖奇侠传》里四小姐说的“无论天地如何闭,圣人必不能隐,还要继续从高山深海过,继续天风紫涛吹,这才是乾坤定向的人才,写出来的,才是起随年代卑的文章,这是何等的豁达,何等的气势。”世事给了卢云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磨砺,就是为了能够破解此局,所谓时世造英雄!孔圣先贤给了卢云这样的心性,世道促使他成长,因此,卢云不能退,无法隐,只能作为“圣光”照耀这个世界。不懂法家思想便不理解杨肃观的伟大,不懂儒家和道家思想,便不懂杨肃观的缺陷,更不明白为什么卢云才是最后的“圣光”。顾倩兮之所以能成为第一女主,因为只有她懂杨肃观,有深深爱着卢云,这是书中最有魅力的女性!观海远都很有特质、锋芒,只是心性不同,所选路途也不同罢了,唯有卢云用“平凡”包裹了那份锋芒,使其不伤人,虽然最终或许事与愿违,但是四人中唯他不忍苛责。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仅仅是我想象中的卢云和杨肃观,以及我自己脑补的《英雄志》这个故事的格局,可能跟现实会有比较大的出入。 我实际看《英雄志》的感受却是:盘子过大,骨架散,没有很好的提炼故事核心,导致整部小说缺乏凝聚力。孙老师虽然有想写大格局武侠小说的心,再加上他有宏大的历史观,却缺乏法家、儒家、道家思想的协调,想给人物大格局,但在故事中给旁支过多的赘述,反而很多核心故事情节却草草了事,主要人物提升不起来,有点不上不下,最终故事难以收尾。 而作为影视剧,以现有政策,想要保留杨肃观的内容,那必然得往传统文化去提升才有保留的可能吧?不然这一块内容极容易被解读为反d,得大删减的吧?以卢云作为故事核心,不管是故事格局上,还是过审方面都会比较容易。要演好杨肃观这个角色,首先需要有非常强的亲和力,他会把自己的攻击性隐藏得非常好,这样才能让对方不设防,同时又要具备非常强的实力,让人觉得可靠。如果演员本身没有很高的文化基础,这个角色就会被俗气的演绎成脸谱式反派或者bking。当然,《英雄志》最吸引我的就是莫总平时留言中透露的信息(故事内核立意好像很不错!),还有一众老戏骨的加盟!好多都是我少年时的男神女神,我是何赛飞老师的戏迷,最早看的是何老师的《红丝错》,很期待《英雄志》里何老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