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血液系统-小儿血液学与贫血特点
一、小儿血液学特点
1.造血特点:
1)胚胎期造血:中胚层卵黄囊造血(胚胎2-3w)→肝脾造血(胚胎6-8w)→骨髓造血(胚胎11w)
2)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红髓
(2)骨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不造血;当发生贫血时可以刺激肝脾淋巴结造血,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2.血容量:
1)早产儿:90-108ml/kg
2)新生儿:85ml/kg
3)婴儿、儿童:75-80ml/kg
4)成人:60-80ml/kg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出生足月儿:5-7/150-230
2)生后2-3个月:逐步下降到最低点3左右/110——生理性贫血
【生理性贫血的原因分析】
01:出生后开始呼吸且循环结构发生改变,血氧分压升高,EPO↓
02: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
03:婴儿期生长迅速,循环血量增加,稀释
3)1岁:4×10^12
4.白细胞:出生时高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相对变化】
初生:中性粒0.65,淋巴0.3
生后4-6d:两者比例相同
婴儿期:淋巴0.6,中性粒0.35
4-6岁:两者比例相等
>6岁:与成人相同,中性粒为主
5.血小板:同成人
二、小儿贫血
1.贫血标准

2.贫血程度标准

3.贫血形态学分类

4.贫血的病因分类(重点!遇到一个病人就这么分析)

参考:儿科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