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开挂!“封神”的小论文答题模板,你写的就是标准答案!(论证类、历史解释类)

哈喽,各位同学们!请问:“今日,你为小论文秃头了吗?”小编蹲在评论区观察了好久,发现有很多淀粉宝宝们反映小论文答题有困难,特地为你们整理了这份小论文解题模板,快拿起小本本一起学习吧!
注意:本篇文章很长,内容很全,要认真且耐心看哦!文末有PDF版本的获取方式!


一、论证的思维逻辑
01论证类的题目要求
一般要求我们结合相应的材料或史实,对相应的观点进行论证,多属于“是什么”的层面。
02常见问法
①材料中的观点/论题有何依据/理由?
②任选一个角度/任意提取两项信息,自拟论题进行论证。
③结合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证。
03常用的答题格式(一般要求“表述成文”)
观点/论题:××××××(先找准关键词,然后确定观点,一般要写成一个陈述句)用史实来论证观点。
①如果是单层次的,直接找到恰当史实论证即可;如果论点是多层次的,要逐条论证清楚;
②史实与论点要紧密结合,一般至少要两个典型史实(孤证不立);
结语:因此/综上所述……
04典型例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28年),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品种没有增加,性能没有改变,生产技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增长到32%;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增长到2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历史学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明清时期的社会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问题1:请对材料中提出的论题进行论证。(12分)(如果分值比较大,类似小论文的题目可以这样写)
参考答案:
明清社会发展与停滞并存。(总论点)
明清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分论点)
经济领域,农业上高产作物引进推广,人口增长;私营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兴盛,白银广泛使用,出现商帮。社会治理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税制改革,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思想文化方面,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推动理学进一步发展,以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等思想,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明清社会在向近代社会转型上趋于停滞。(分论点)
经济领域,固守小农经济,农民贫困;手工业未出现变革性的技术创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商业领域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束缚商业发展,商人热衷于买田置地、投资科举。政治上,专制皇权高度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文化领域,程朱理学束缚人们思想,进步思潮未形成独立思想体系,为推动社会转型。
综上,明清时期的社会呈现出复杂性。既在传统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又在社会壮行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迟滞。
材料二: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问题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6分)(如果分值比较小,常规题型可以这样写)
参考答案:
①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②李欣淑反抗包办婚姻,到北京工读,反映出当时年轻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体现进步。
更多有利于帮助小论文内容填充的干货,都在历史高考热点里哦!


二、历史解释的思维逻辑
(一)历史解释类题目的一般要求与常见问法
1、历史解释类的题目要求:
一般要求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层面作答。
2、常见问法举例(明确历史解释的对象):
①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粱启超认识的理解。
②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人18世纪中叶以来休闲生活的变化”进行阐释。
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开明国语课本》的特点加以阐释。
⑤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
⑦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⑧评析材料中(钱穆)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⑨以“1950年代世界的变化”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某一中心选取历史事件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11分)
(二)复杂情境的历史解释如何应对?
A. 有争论(辩论)类解题思路
1. 争论的是什么:①要点:谁和谁围绕什么问题争论;双方各自的观点②一般句式为:双方争论的焦点是……,A认为……,而B主张……
2. 为什么会争论:①如果有必要,要分析出宏观的时代大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②分别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如A认为……的原因是……;B主张……的原因是……(立场、各自坚持的思想理论、各自的经历、主张本身的优缺点等都有可能成为分析原因的角度)
3. 争论会怎么样:①影响:既可以分别写,如A的主张会带来……,B的主张会带来……;也可以整体写,如这场争论带来了……(答影响的角度:积极/消极;你我他;当时/后世);②认识、启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趋势;价值观升华,如这场争论反映了……(如国家治理的争论/社会转型时期保守与进步的争论);这场争论启示我们……
例题试做
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雄,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谈谈你对材料中争论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
材料中是王绾与李斯关于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展开的争论。王绾等认为,地方管理应实行分封制以利于边地的管理;李斯认为应实行郡县制,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两个点:围绕什么问题而争论;各自的观点)(4分)
这场争论是在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的背景下展开的(整体背景)。王绾坚持分封制的主张是受到西周以来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并立足于方便边远地区的管理(王绾支持分封的原因)。李斯受法家君主集权和大一统思想影响,立足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坚持郡县制,并认为分封制会带来诸侯间的征伐兼并,带来国家分裂割据(李斯支持郡县制的原因)(6分)(大的时代背景+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利弊和治国思想的不同)
这场争论的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争论的结果,秦朝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这对后世王朝国家地方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启示我们要基于现实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国家治理方式。(2分)
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20世纪初期,围绕中医存废产生了不同看法。余云岫、梁启超、梁漱溟等不同程度的批判中医,杜亚泉等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中医存废之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分析整体背景)
近代以来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西学传播,西医传入中国,冲击中医。(分析批判的原因)余云岫知识分子批判中医,是因为他们在救亡中将中医视作落后的代表,同时中医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迷信成分等。(分析中西医并存的背景)杜亚泉等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文化交流互鉴的立场主张中西医并存。“中医存废之争”中,对中医的批判一定程度上利于思想解放,但片面否定中医显然是错误的(谈影响一分为二)。
我们应该弘扬优秀的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谈启示)。“中医存废之争”也是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谈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包容、交流互鉴(谈启示)。
③(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淞铁路的拆与建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招致清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祯的主张下拆毁。

材料二 189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政府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9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参考答案:晚清时期,吴淞铁路经历了英国人的擅自修建和中国的拆除与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时代背景。
首先,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满足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求。70年代,为方便其对中国的侵略,英国擅自修筑吴淞铁路,这一行为危害了中国主权,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开阔国人的视野和推动交通近代化。
其次,沈葆桢在西方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选择拆除吴淞铁路在当时来看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体现了其爱国精神;但从长远看,铁路的拆除,迟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使国家主权即便在后来近代化意识增强,选择对铁路重建时,也没有得以挽回,反而丧失更多。
这说明近代化是不可违背的历史趋势,我们在历史潮流面前,应有前瞻意识,积极顺应潮流,寻求正确方式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
B. 对异同点进行历史解释的思路与争论类
1.双方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A和B都……;但A认为……,B认为……
2.分析异同点出现的原因:①A、B有共同认识的原因;②分别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如A认为……的原因是……;B主张……的原因是……(立场、各自坚持的思想理论、各自的经历、主张本身的优缺点等都有可能成为分析原因的角度)
3.异同点会怎么样:①影响:既可以分别写,如A的主张会带来……,B的主张会带来……;也可以整体写,如这场争论带来了……;(答影响的角度:积极/消极;你我他;当时/后世)②认识、启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趋势;价值观升华,如这场争论反映了……;这场争论启示我们……
例题试做(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权战略学说材料 美国的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代表作是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链条是:强大的海军——海战——消灭敌方舰队——取得制海权——打通本国与世界市场的通道并确保在远方的商业优势——保持帝国的不断增长。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
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 ——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
法国海权战略思想较为人熟知的是“青年学派”,其核心观点是:法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建立一支由小型、快速舰种为主力的舰队,使用鱼雷、潜艇等技术,避开敌人大舰队,打击敌人的商业航线,制造敌国内部混乱,使敌人最终按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谈判。
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的“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据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述现象加以解读。(14分)
参考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法德等国海权战略学说流行,各国均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建设;但因为国家实力的不同,各国侧重点不同。(4分)
新航路开辟以来海洋地位日益重要,西欧国家长期争夺海上霸权;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强国期望通过掌控海权以征服更多的殖民地,获取市场和资源;技术能力和军事能力的增强,也为其提供条件。(4分,任意两点)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欧美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各国海权具体要求不同。(2分)
海权战略学说的流行,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推动了各国海军建设,海洋开发;但各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4分)
C. 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变迁解题思路
1.是什么:相应的历史现象/观点/事物等是如何变的(要写明时间,如50年代……,到了60年代……)
2.为什么&影响:可分阶段分别分析变迁的原因与影响A时期出现……的原因是……会带来……的影响;B时期出现……的原因是……会带来……的影响
3.整体认识:……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例题试做
①(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本书的遭遇

材料一 1895年秋冬,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群情激愤,痛心疾首,广州民间书局印行了曾任中国驻日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如图)。此时此刻,此书甫一出版自然洛阳纸贵,风行天下。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居然在八年前的1887年就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曾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款偿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材料二 近代对日本明治维新了解程度之深且影响之著者,可数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他敏锐地看到明治维新的成效,又指明日本在追求富强的同时已有称霸野心,中国首当其冲可能遭受其害。《日本国志》于1887年夏完成。1888—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说明民间认为有关日本之书不值得出。这本书迟至 1895 年底甲午战败后才正式刊行。对此,时人痛惜万分,称“虽风行一世,而时已晚矣”。——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以“一本书的遭遇”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一本书的遭遇(不写标题,扣1分;只写标题的不给分。)
《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久束高阁”到“洛阳纸贵”“风行一时”的遭遇变化。(2分)甲午战前,中国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视日本为蛮夷;同时洋务运动的开展,整体实力增强,统治者和民众多轻视日本。《日本国志》虽已成书,然而一直未能出版。此时期该书的遭遇折射出国人对近代化和国际形势变动认识不足,不利于近代化和国防的深入发展。(4分)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了解日本的发展,成为部分有识之士破解中国困境的重要手段。《日本国志》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其在甲午战后风行一时。国人对此书态度的转变,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近代化探索的深入。(4分)
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遭遇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关,是近代中国封闭导致落后,落后挨打之后奋起救亡图存的缩影,反映了晚清以来近代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2分)
②(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该诗讲述了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兰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6分)(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木兰形象的演变是时代变迁的缩影(2分)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忠孝节义与三纲五常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塑造了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在当时起到了维护纲常伦理和社会教化的作用。(3分)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危亡时刻,《木兰从军》将木兰塑造成智勇双全、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激发了国民的抗日救国热情。(3分)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豫剧《花木兰》肯定女子的劳动价值,塑造了木兰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形象。激发了新时代女性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热情。(3分)
20 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受其影响,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借助中国传统故事表达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也推动木兰形象走向世界。(3分)
总之,艺术作品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也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正因如此,木兰从军故事被不断改编。(2分)
D. 历史解释涉及两个关键词的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例题试做(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停战车厢材料 在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停着一节编号为“2419D”的车厢,这节车厢极富传奇色彩。据说它曾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但1870年9月拿破仑三世在与普鲁士的色当战役中战败被俘,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1918年11月11日,法军最高司令福煦元帅作为战胜国的代表,在这节车厢中与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它正式以“停战车厢”之名,进入象征法国军威与战功的荣军院,接受人们的致敬。而在1940年6月21日,这节车厢又被德国人从博物馆里拉出来,做为法国停战投降文件的签署地,并被当作战利品运回德国,变成德国民众瞻仰的“爱国主义景点”,直到德国战败前夕被战火焚毁。
1950年9月,法国政府将一节与“2419D”号车厢同一生产批次的车厢,布置成“停战车厢”原来的模样,重置于贡比涅森林。与此同时,“舒曼计划”开启了西欧以煤钢联营为序幕的经济、政治合作进程。此后针对这节“停战车厢”的纪念,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对过往的包容和理性。2018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停战车厢”前共同参加了一战停战百年的纪念活动,携手跨越历史恩怨,开创了合作的新篇。——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停战车厢与法德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二战前,“停战车厢”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象征。(2分)
20世纪上半期,因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普法战争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两国之间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与世界殖民地上存在严重矛盾;极端民族主义及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导致法德之间的长期仇视和战争(分析原因)。这使欧洲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给法德和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分析影响)。(4分)
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两极格局所取代,法德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两国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在反思历史、吸收两次世界大战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消除隔阂,走上了和解、合作之路(分析原因)。法德的和解促进了法德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为当今各国处理历史与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分析影响)。(6分)
法德从战争、仇恨到和解、合作,是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同时法德关系的演变也警示我们战争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平与合作才能共享繁荣。(总结结论,只要能指出法德关系演变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即可得2分)
E. 评析历史现象和评析观点答法不同处
1.评析历史现象为历史解释的常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评析/评述观点基本结构句式
观点:材料观点是什么+你赞同或者否定。
论证:①结合史实说明你赞成或否定该观点的依据。②结合材料观点提出的原因分析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时代、立场、意图、研究方法等)
总结: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一定的总结性评价,首尾呼应,或说明怎么做(启示)。
例题试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同意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科举制、长城、四大发明等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传统。我们应怀着一份对中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钱穆先生的历史观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钱穆主张对以往历史传统保持温情与敬意,以此激励国民树立民族自信。抗战时期民族意识与精神的空前凝聚,推动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
有需要PDF版本的淀粉们,请在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聊天框输入暗号:小论文答题模板,就可以获取了哦~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