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塾 | 澄清截拳道的观念误区:李小龙科学格斗技法的重要性

本文转载自“百炼堂”,原作者:谭泰莉(黄锦铭师傅女弟子)翻译者:百炼堂,为道塾编者配图

在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技术之前,需要先搞清几件事。正如我在上本书中所说,在过去的30年中,对于李小龙截拳道的误传已经泛滥成灾。
《截拳道之道》里边的很多哲学笔记都被人断章取义和肆意歪曲,去支撑一些毫不相关的论述。
诸如“以无法为有法(usingno way as way)”,“没有圆周的圆(circlewith no circumference)”,“最好的形式就是没有形式(thebest form is no form)”,“你学会的就是你失去的(learninggained is learning lost)”之类的语录都被作为随意删减技法的借口,而且还错误地贴上了截拳道的标签。
这些冒牌的截拳道教练没有告诉你的是,这些哲学语录都源自禅学,放在原本的上下文里,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禅学里边有一个基本宗旨就是,物质和精神是无法分割的。
满嘴的哲学不算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只有思想,没有物质,没有用以检验和表现它的有形载体,那么思想就是毫无意义的。禅既是原理性的,也是实践性的。你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神学博士铃木先生在《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对此做过精彩的阐释: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只了解精神的定义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将其付诸实践。我们可以口若悬河地谈论它,我们可以编著书籍来阐释它,但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我们如何充满智慧地谈论和描述水,也不能让它变成真的水。火也是一样。仅凭空谈并不能让嘴里生出火来。知道并不等于经历过。烹调书并不能解决饥饿的问题。要想吃饱必须得选择真正的食物。
只要还停留在空谈阶段,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者。”
那些冒牌截拳道“大师”的问题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学习过截拳道的物质(科学技战术)层面。这不仅是对李小龙本人的不敬,也是对他所要传达的信息的完全误解。
要想达到超凡的境界,你必须要有可供超越的东西。这就是用以实践禅学的载体——可以是剑术、茶道,也可以是截拳道。但是在你能够超越它们之前,必须先学会规则。

学规则,守规则,化规则,截拳道修行三阶段。李小龙当年教学从来不只是讲理论,教理念,更不是用理念打人
所以,“截拳道就是随心所欲”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没有流派了!如果没有流派,也就没有用以实践禅学,或是用以理解截拳道哲学基础的途径了。
还有人主张说截拳道没有固定的体系。但是还是那句话,这是对李小龙原话的断章取义。
关于这一点,李小龙自己写道:
“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截拳道是反对形式的。对此我不想细说,因为其他章节还会加以说明。
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点就是:执行某个动作必然会有一个最有效、最生动的方式(而且不能违背基本的杠杆原理、身体姿势、平衡、步法等等)。
不过,生动、有效的形式只是其一;突破传统套路的束缚和制约是其二。
除了上述之外,你还必须搞清楚‘没有形式’和‘无形之形’之间的微妙区别。前者是无知,后者是超越。”

如果不先学会“基本法则”,你就无法实现从无知到超越的转变,可是,这却正是那些所谓的截拳道大师所宣扬的。那么你可能会说,那些仿冒的截拳道也有自己的流派,因为他们也传授技术。但是它们却并不是真正的截拳道。更不可能跟李小龙有任何关系。研究其他武术流派或技法并没有错。而且,任何努力追求卓越的行为都是值得赞扬的。
但是我之前已经说过,并且在有生之年会一直说下去——你不能随意地从任一流派中胡乱拿些技法加进来就称其为截拳道。你也不能错误地把咏春之类的流派当成是截拳道。
这样做既是对李小龙的侮辱,也是对咏春拳,或是其他任何被窃取了技法并贴上截拳道标签的武术流派的不尊重。同时,这也是对一个人毕生努力的否定。
李小龙花费一生时间所创立的截拳道的的确确是包含一些基本技法和法则的。
在《前手直拳》一书对于截拳道的本质进行了技术论证,通过李小龙的手稿可知,截拳道显然起源于西方拳击和击剑,而且,李小龙实际上是想创立一门完全脱离咏春拳的拳法。
你会发现,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擒摔技法。这是有原因的。根据黄锦铭的亲身经历,擒摔技法并非李小龙日常训练中的重点。除了公开出版的李小龙著作中的几张摔法示意图和注释之外,在李小龙的个人手稿中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论述。这并不是说,李小龙不想深入研究擒摔技术。



我觉得近距离格斗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不会打着“截拳道”的旗号来写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应该去推断截拳道应该是什么样。我们不能妄加揣测李小龙可能选择的方向,并给它贴上截拳道的标签。我们必须追溯那些有迹可循的东西——他的手稿。
再说一遍,研究其他的技法并没有错,但是不要引用那些无法证明跟李小龙有关的内容并称之为截拳道。
截拳道的“概念化”与李小龙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误传完全违背了李小龙手稿中要求我们所做的“不是每天增加,而是每天减少(dailyminimize instead of daily decrease)”以及“精简至上(simplysimplify)”。
实际上,截拳道只包含5种拳法,3种腿法和几个地面技法。
个中缘由极为简单。当压力来临时,你根本来不及去海量的技法中找出自己需要的。你只需要足够的简单技法来应对所有的情况,而截拳道正是如此。
所有的东西必须简化,这样在临敌之际才不需要思考。
这就是禅的精髓——无心(mushin)。

不幸的是,很多截拳道“教练”借着李小龙的名号四处敛财。为了维持武校的运营,他们不停地向学员传授新的技法。早在15世纪,传奇剑客宫本武藏就深知这种做法的愚蠢,他在书中写道:
“传授大量的剑法无异于兜售商品,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剑法而让初学者相信在他们的训练中有一些高深的东西。这种情况要尽量避免,因为一旦认为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把人砍杀,就说明思想已经陷入了混乱。
在现实世界,砍杀敌人并没有不同的方式。不管你是技艺超群的大师还是毫无经验的新手,或是女人还是小孩,击打、拍打和劈砍的方法也无非就是那几种。
除了这些动作之外,就只有水平方向的刺和切了。因为,只要是砍杀敌人,用什么方法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砍杀敌人的方法可能不多,但是要完善这些方法,清楚使用的方式和时机,你需要有一种思想意识,就是教会学员自己去寻找答案。很多教练并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建立这种意识,所以也就无法将其传达给自己的学员,从而让学员始终处在黑暗之中——花了大笔的金钱——却没有给予他们能够自立的工具。这种庸才冒充大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

我之所以要花费这么大的篇幅来解释禅学,是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开启截拳道武学之旅了。你会发现,如我之前所说,技法只有寥寥数个。但是对于每一个技法我们都会不厌其详地深入阐释其原理、用法及应用的时机。
对于那些不明就里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这样面面俱到。他们可能会说,你就直接从“无知”跳到“超越”就好了。但是他们漏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最重要的步骤——学习。再说一遍,你必须先学会规则,然后才有可能超越它们。
李小龙说过,一旦学会某个技法,就要“抛开”它,他的意思并不是让你真的故意去忘了它,也不是让你永远也不再用它。他的意思也不是说,作为一个武术家就是要今天学这个技法,明天学那个技法——或者更糟糕的,今天学这个流派,明天学那个流派。
不,按照禅学的说法,“抛开”的意思是,一旦掌握了一个技法,就不要再去想它。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就在那。身体自然会做出反应。你的思想和身体是一体的,思想意识不会再去干预肢体的动作。正如“龙争虎斗”中的台词所说:
“我不用出击,我的拳头自己会出击(Ido not hit. It hits all by itself)。”

李小龙亲自设计截拳道以武入道,以武入禅修行三阶段图标
在李小龙的手稿中,有一篇笔记提到,李小龙打算写三本书,分别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这篇笔记写于1970年,其中写道:
“有三卷,分别对应三个阶段,最终达到最高等级。”这“三阶段”分别称为
‘纯真阶段(TheStage of Innocence)’、
‘修真阶段(The Stage of Art)’
‘归真阶段(TheStage of Artless)’”。
第一阶段当然是针对初学者。该阶段的学习缺乏自觉意识,主要靠天性驱动。
在第二阶段,学员要进行技术和体能的训练。他开始学习拳法的具体细节。由于在该阶段他能够有意识地去编排身体的动作,所以有时他的思想意识会与身体相互冲突,从而妨碍其表现。
等他掌握了拳法的技术要领之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在禅学著作和李小龙的手稿中被称为“般若不动(prajnaimmovable)”。在这个阶段,大师的返朴归真的“无心(no-mindedness)”状态再次与初学者的状态相合。到了这个阶段,整个圆就完成了。
李小龙的这三个阶段与禅学著作中提到的三个学习阶段相一致。
铃木博士翻译的沢庵宗彭(Takuan Soho)的著作中,将纯真阶段和修艺阶段合二为一,称为无知与感悟(Ignoranceand Affects)阶段。那么这个阶段就包含了从初级水平到知识和技巧的学习阶段。而归真阶段就是“般若不动”。
截拳道的问题在于,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般若不动”。每个人都想达到那个境界。但是却很少有“截拳道教练”愿意在到达归真阶段之前付出艰苦的努力去领会修真阶段。他们漏掉了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载体。

精确掌握并不断简化技术,再通过全接触实战对抗去强化应用特质:洞察力、距离、时机和节奏感,战术意识等
至于“无心”,甚至连沢庵宗彭都提醒我们,不做技术训练是无法达到的:
“但是也不能忽视技法细节的训练。仅凭对原理的理解并不能让你掌握身体和四肢的动作。我所说的细节,就比如像你们分别用五个文字表示的五种身体姿势。
精神力量需要掌握——这一点无需多言——但是同时你也必须进行剑术的训练。但是训练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力和技就像是车的两个轮子。”
所以,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纯真阶段和修真阶段。涉及的都是截拳道的具体细节。再说一次,截拳道里没有太多的技法——也不应该有——但是我们会详细阐释其力学原理。
当然,你在激烈的格斗中不会去考虑力学原理。但是了解一个技法的原理和使用方式肯定会让你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当你进入修真阶段时,了解技法的作用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能够让你变得速度更快、更有力量,也能够更好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它能让你更加接近归真阶段。
李小龙写到:“最高的技艺是无艺。最好的形式是无形。(Thehighest art is no art. The best form is no form)”你知道,如果单拿出来,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李小龙是反对技法规则的。但是从之前引用的文章里我们已经知道,截拳道是不反对形式的——实际上,李小龙认为“基本的杠杆原理、身体姿势、平衡、步法”是“不能违背的”。而这些都是这本书中给出的法则。

现在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禅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我们明白,“最高的技艺是无艺”的观点来自于归真阶段。“没有圆周的圆”并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虚空。不,你必须完成整个圆,从纯真阶段开始,到归真阶段结束。但是中间你要先经过修真阶段。你不可能直接从纯真阶段跳到归真阶段。
可能有人会说,花这么长的时间,这么详细地去学习这么少的技巧根本就是浪费。但是,还是那句话,这种说法与禅学和截拳道所坚持的原则是完全相悖的。
要想真正精通一门技巧,你必须把它简化到让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觉得近乎病态的程度。
你必须精炼、精炼,再精炼,直到你觉得再也不能精炼了——然后再精炼一点。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每一项技法都理解到这种深度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寻找新的技法了。
至于哪几种技法适合你(为道塾:即如何形成你个人的特长技术和战术),你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你当然不能通过频繁改换流派或师父的方式来寻找。
关于这种技法的简化,李小龙引用了罗杰·克罗尼耶(Roger Crosnier)的一段话:
“简化是教学的巅峰,不完全的教学则容易流于浮夸。因此,越接近功夫之道的真相,无用的动作就越少。
功夫精湛并不意味着掌握更多的技法,而是能够摒除杂质和浮夸,达到至精至简——就像雕刻家创作塑像一样,不是去增加,而是剔除掉不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让真相展露无遗——返朴归真。”
在《禅与日本文化》中,铃木引用了乔治斯·达修特(GeorgesDuthuit)关于一个人如何通过不断地完善画竹子这件小事而达到“般若不动”的一段话:
“画十年竹子,做到成竹在胸,然后在作画时忘掉跟竹子相关的一切。他拥有无可挑剔的完美技法,作画时完全由精神来掌控。”
对于本书也是如此,我给了你发展完美技法的工具,因为它们是由李小龙创立并实践过的——后来又通过黄锦铭师父传给了我。
为了突出李小龙创立截拳道过程中的研究手段、方法、思想和侧重点,我也大致阐述了这些技法背后的科学和生物力学原理。我这样做是希望你有朝一日也能达到由精神来掌控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