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抗战英雄,天福山起义的领导者,后授开国少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此时盘踞在烟台的日军仍负隅顽抗,1945年8月24日夜,沦陷七年多的烟台在胶东军区部队经过七天七夜激烈战斗后解放,烟台也成为八路军解放的最早、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

烟台解放后,由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兼任市长。1911年,孙端夫出生于商丘,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于北平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福山教书,后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行政处少校总干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迅速沦陷,到1937年九十月间已经沿津浦铁路进入山东境内,1938年徐州会战结束后山东全境沦陷。其间,山东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的起义高潮,发动起义百余起,组建了各种抗日武装十几支,孙端夫也于1938年初参与组织了著名的威海起义。

1937年底,胶东特委组织了著名的“天福山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华野九纵、二十七集团军前身)。尽管起义成功,但起义部队在文登岭上遭到国民党文登县长指挥的武装袭击,损失甚重。1938年1月中旬,孙端夫率领政训处官兵参加组织领导了威海起义,起义成功后该部并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孙端夫任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是二十七集团军前身部队的创始人之一。

1938年2月13日,理琪、孙端夫等率领第三军三百余人奇袭牟平,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此战后部队于城南雷神庙休整时遭到日军突然袭击,虽毙伤日军50余名,但理琪牺牲。此后,孙端夫曾任蓬莱县县长、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北海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5年8月率部攻占烟台后兼任烟台市市长。

解放战争时期,孙端夫曾任胶东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七师师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七军八十一师师长等职。抗美援朝期间,孙端夫任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一师师长兼政委、二十七军副军长等职,1955年授衔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