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维基百科说起——谈网络时代的年鉴

2021-07-11 06:06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从维基百科说起

——谈网络时代的年鉴

王照伦

 

       时下,创新已经成为年鉴界1个十分热闹或者说相当时髦的话题。这表明,年鉴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难以突破这个瓶颈使大家感到焦虑。但是,如果不跳出传统谈创新,可能会出现缘木求鱼的局面。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脱离当前中国或者世界的大环境。在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最大的环境是什么呢?我以为不论中国还是世界都进入了十分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不仅对各个行业,甚至对每个人几乎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在有些领域,离开了因特网(Internet)到了不能做事情的程度。在这样1个大背景下,谈论年鉴的创新其核心应该是传统年鉴如何在网络时代图生存、谋发展!鉴于此,我想结合“维基百科”这1全新的诞生于网络上并通过网络迅速发展的信息(或者说“知识”)的收集(或者说“创造”)、整理、编辑、发表、更新、使用的模式,谈1下年鉴在网络时代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形态,以及这样的年鉴对年鉴信息的征集、编辑、发布、使用等方面的情况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维基模式

       对于“维基”这个东西,因为它的历史只有几年,年鉴界的一些朋友可能还比较陌生,我也是个初步的参与者(只为它写了“地方志”这个条目)。在此,我想多说几句。

维基是1个百科、中立、开放、互重、没有绝对规则(除前4大支柱)的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个站点使用Wiki(源自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在这里wiki指的是1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由“Wiki之父”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于1995年所创。wiki包含1套能简易创造、改变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网页的系统,再加上1套纪录以及编目所有改变的系统,以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使用wiki系统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wiki网站容许任何访问网站的人快速轻易的加入、删除、编辑所有的内容,通常连登录都不必,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wiki系统也可以包括各种辅助工具,让使用者能轻易追踪wiki的持续变化,或是让众使用者之间讨论解决关于wiki内容的固有争议。wiki的内容也可能有误,因为使用者必定会加上不正确的资料。wiki的中文翻译有维基、维客、围纪、快纪、共笔等。简言之,1个Wiki就是1个进行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写作的强大工具),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维基百科有3个显著的特点,它与传统的百科全书有根本的区别:第1,维基百科将自己定位为1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它既不是1本词典,也不是在线论坛,更不是其他任何别的东西。第2,这个计划本身是1个wiki,它允许大众的广泛参与(维基百科是第1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第3,维基百科是1部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内容开放的材料允许任何第3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维基百科使用GNU(GNU是“GNU's Not Unix”的递归缩写。Stallman宣布GNU应当发音为Guh-NOO,以避免与非洲牛羚混淆)自由文档许可证(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缩写为 GFDL。是1个版权属左或称“反版权”的内容开放的版权协定。它是自由软件基金会为了 GNU 计划于 2000 年发布的)。[1]

维基1词出自Wikipedia的中文译名维基百科。“维”指系物的绳子,也可以解释为网,引申为因特网;“基”表示事物的根本,原意是建筑物的基础。“维基百科”合起来就是在因特网中装载人类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这个译名最早是由中文维基百科的使用者ghyll于2002年11月28日提出并由中文维基百科社群10余位早期参与者于2003年10月21日投票产生的。中文维基百科社群习惯上将“维基百科”简称为“维基”、维基百科人简称为维基人。随着维基百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增,使得社会大众接触和使用wiki协作系统的机会增加,“维基”1词逐渐普及而成为wiki最通用的译名之一,许多陆续成立的wiki网站也经常以维基命名,如中国大陆的计算机世界网的Wiki(Itwiki it)[2]和台湾棒球维基馆[3]、量子化学维基[4]……等。目前,Wiki在全世界还没有统一的中文译名。但是,维基模式越来越得到中国网民的认同,使用和参与者日众,1个由“网络天书”[5]主办,维库[6]、天下维客[7]、互动维客[8]、聚好吃[9]、维基百科(中文版)等协办的“首界中文维客年会(Chinese Wiki Conference,简称CWC)于2006年8月12日在上海图书馆5326会议室隆重举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2006中文维基年会,也在第2届维基媒体国际会议——“为维基狂2006”召开3周后的2006年8月26日至27日在香港举行。

维基,由“维基媒体基金会”管理。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 Inc.)简称维基媒体(Wikimedia),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它负责维基百科、维基词典、维基语录、维基教科书、维基文库、维基物种、维基新闻、维基共享资源、In Memoriam 9/11和Nupedia(已停止)计划。它是由Bomi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吉米·威尔士(Wales)在2003年6月20日正式宣布成立的。“Wikimedia”(Wiki指WikiWiki,Media为媒体,维基媒体)的名称最早由Sheldon Rampton在Wiki-EN-l邮件列表上提出,Daniel Mayer则首先取得了http://wikimedia.org的域名。目前这个机构只有5名领薪金的雇员,其中3人是全职的。[1]

维基媒体基金会允许各地的维基媒体使用者自行组建地区性的组织,向当地社会推广维基媒体的应用。截至2006年5月,共有7个地区性的组织:德国维基媒体协会 [10],法国维基媒体协会[11],意大利维基媒体协会[12],波兰维基媒体协会[13],塞尔维亚及黑山维基媒体协会[14],英国维基媒体协会[15],瑞士维基媒体协会[16]。其他地区的分会也在筹备之中。

       由于维基百科是1项协作写作计划,其创始人及贡献者有1个共同目标:“我们对于维基百科的目标是创作一部可靠与自由的百科全书——实际是有史以来在广度及深度上均为最大的百科全书。”[1]

维基遵循内容开放(Open Content)的原则。内容开放的作品指任何在比较宽松的版权条例下发布的创造性作品(如文章、书籍、图像、音像及影像制品等)。内容开放的作品允许任何第3方在不受较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复制信息。有些内容开放材料允许第3方不受限制地对原作品进行修改或再发布(如Wikipedia所采用的GNU自由文档许可证就是1例)。像开放源代码软件被称为“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不要与“免费软件”,Freeware混淆)一样,内容开放材料有时也被称为自由材料(Free Material)或自由文档(Free Documentation)。[1]

在维基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创造新条目和自由的编辑已经有的条目,并且每个条目都必须经过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保留,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因为知识的不充分而造成的错误。有偏差的不正确的文章报导都容易被删除或是更正,而且所有的争论的议题一般都有公平的呼应。因此,它的权威性是毋庸质疑的。

中文维基百科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是维基百科协作计划的中文版本,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维持负责,目前在各语言维基百科条目数排名中列第12名[1]。截至2006年9月3日10时28分,已有86 690篇中文条目。

       总之,自由、开放、互动是维基的基本特性,它是继论坛、博客之后最新的并且与前2种完全不同的网络使用形态。

年鉴的网络版采用维基模式的可行性

       我们从科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可以看到,由于世界是1个统一的整体,导致甲学科所揭示出来的客观规律和使用的科学方法,能够应用到乙学科中去。更多的情况是,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某种限制、扩展、类推可以为乙学科的研究提供借鉴,或者说能给乙学科研究一些启迪,使乙学科的研究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这种现象不仅在自然科学各学科内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内有明显的表现(如数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往往会被物理学借用而使物理学研究获得突破,化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用在医学研究中从而使医学研究得到深化,考古学研究成果用在史学中使历史学研究有重大进展,等等),而且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如史学引进自然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从而导致计量史学的产生)。有关方面为了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于1995年在北京举行过1次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知名人士之间的交流,《人民日报》曾以《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为题作了介绍。种种迹象表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趋势越来越明显。[17]

       年鉴的网络版(或者说网络时代的年鉴),能不能采用维基模式(或者说维基模式是不是适合年鉴),我认为应该从年鉴的性质、体例、载体等方面考量。

2.1  年鉴的性质

对于年鉴的性质,目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它作为1种信息载体已经为方方面面的人士所认同。维基百科自称是“1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知识,说白了就是信息。二者都是承载信息的工具,因此,维基百科能做的事情,年鉴没有理由不能做。

2.2  年鉴的体例

在我看到的年鉴中,全部是条目体。据说有章节体的,我没有看到,但绝对在国内外不是主流的形态。维基百科也是条目体,所以,维基百科的模式,对于同样是条目体的年鉴而言,应该没有问题。

2.3  网络时代年鉴的主要承载媒介

尽管在网络时代,年鉴的纸版、软盘版、U盘版、光盘版仍然会有受众,就像报纸和图书有了电子版后纸版的仍然有读者一样。但是,可以设想,及时更新信息(或者说既载历史信息又有最新信息)的网络版会成为大多数年鉴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同样在网络上编辑、发布的年鉴,维基百科的模式不但不会成为问题,而且能为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维基式年鉴

       因为维基模式的年鉴还没有诞生,很难具体描述它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从国际上的“维基百科全书”和中国的“计世网维客”中不难看到维基模式年鉴的大体轮廓。由于这个问题几乎及涉到年鉴的各个方面,把它讲深讲透是1本大书的任务,在这篇短文里只能作粗线条的描述。

       由于使用的是Wiki这个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写作工具,维基式年鉴应该是1个开放的媒体。参与条目创立、修改的人,就不能只是年鉴工作者,而应该是世界上的任何人。这是其一。

       其次,维基式年鉴应该记述某个领域或各个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即时发生的事件)的全部信息。例如维基式的《中国年鉴》应当承载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信息,通过这个年鉴,人们能查到发生在中国的任何事情和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件的所有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记述,可以是粗线条的,更加详细的信息人们可以去查专业的或专门的维基式的中国年鉴(如:人们找中国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研发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去查维基式的《中国信息产业年鉴》。但是,中国CPU的发展进程一定要在维基式的《中国年鉴》中有所记述)。这样,就给了综合性的维基式年鉴和专业性(专门性)的维基式年鉴保留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了保持年鉴的特征,维基式年鉴中的信息应该按年编排(因为编年或按年加条目是年鉴的基本特征)。

       再次,创立、修改、定稿、删除条目等方面的具体程序,可参照《维基百科》等结合每个维基式年鉴的不同要求在操作过程中逐步完善,不能强求一律,以保证维基式年鉴不重蹈传统纸版年鉴千鉴一面的覆辙。

       另外,维基式年鉴对年鉴管理、经营、运营、投入产出、日常维护、数据安全,等等,等等,总之,一切与年鉴有关的传统的年鉴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年鉴界如何更新观念,适应基于Wiki的年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成为年鉴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展开谈这方面的问题,笔者将另文专门讨论。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中文版).官方网站:http://zh.wikipedia.org

[2]计算机世界维客(Itwiki it).官方网站:http://wiki.ccw.com.cn

[3]台湾棒球维基馆.官方网站:http://twbsball.dils.tku.edu.tw

[4]量子化学维基.官方网站:http://chemwiki.net

[5]网络天书.官方网站:http://www.cnic.org

[6]维库.官方网站:http://www.wikilib.org

[7]天下维客.官方网站:http://www.allwiki.com

[8]互动维客.官方网站:http://www.hoodong.com

[9]聚好吃.官方网站:http://www.juhaochi.cn/wiki

[10]德国维基媒体协会.2004年6月成立,官方网站:http://www.wikimedia.de

[11] 法国维基媒体协会.1004年10月成立,官方网站:http://www.wikimedia.fr

[12] 意大利维基媒体协会.2005年6月成立,官方网站:http://www.wikimedia.it

[13] 波兰维基媒体协会.2005年8月成立,官方网站:http://pl.wikimedia.org

[14] 塞尔维亚及黑山维基媒体协会.2005年12月,官方网站:http://scg.vikimedija.org

[15] 英国维基媒体协会.2006年2月成立,官方网站:http://wikimedia.org.uk

[16] 瑞士维基媒体协会.2006年5月成立,官方网站:http://www.wikimedia.ch

[17]王照伦.方志学研究应引进理论和方法. 黑龙江史志,1998,(4):15-16.

 

2006-09-02  10:39:00 


从维基百科说起——谈网络时代的年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