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与WTO
志鉴与WTO*
王照伦
国内各行业未雨绸缪,针对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e,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纷纷出谋划策。WTO对方志和年鉴的影响,似乎没有引起方志界和年鉴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使我感到十分忧虑。当然,在WTO中没有关于方志和年鉴的具体条款,但是,我们从中美有关WTO的双边谈判涉及的中国将要开放的10大领域——削减关税、开放农产品市场、限制对美出口激增、开放零售市场、开放专业服务、开放音像产品市场、开放汽车业、开放电信业、开放银行业、开放证券业[1]中可以看出,在好多领域(如开放零售市场、开放专业服务、开放音像产品市场等)都将对方志和年鉴产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方志和年鉴如何在加入WTO后的氛围中生存和发展,就成为摆在方志界和年鉴界眼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仅就如何使用好WTO这把“双刃剑”谈点浅见,希望能引起同仁的关注。
一、志鉴入世后的氛围
国外文化企业进军中国后,对国内文化产业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为了适应WTO的“游戏”规则,我国不仅将对现有的文化政策进行调整(如市场准入政策等),而且将修改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如版权法等〔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已经根据WTO规则作了相应的修改〕)。因此,任何文化产业(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文化企业”)指望政府给予大量的保护而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是不现实的。方志(年鉴)或者说志书作为图书的一个品种(年鉴作为一种期刊),想置自己于WTO运作程式之外是不可能的。据我分析,国外文化公司与国内的方志界和年鉴界可能首先在方志(年鉴)资源、方志编者(年鉴编辑)和志书(年鉴)读者3个方面蹭出火花。
1.资源战。出于适应WTO要求的需要,传统的方志和年鉴资源将很快由内部资料变成公众信息,有些地区和部门现在已经这样做了。据报道,上海市已经将内部刊物《市政工作》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向全社会公开,并免费赠阅,同时将之放在“因特网”(Internet)上,任何人都可以从网上查询;北京市统计局改变主要向上级部门汇报各种统计信息的做法,向市场发布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获得所需要的相关信息[2]。另外,随着入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信息能否最大限度地公开成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的基本尺度,政府必将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动作。可见,在加入WTO之后,凡是能在方志和年鉴中记述的信息,几乎都可以通过信息市场得到。因此,传统志书和国内年鉴那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不论什么人,只要他想编志书(年鉴)或与志书(年鉴)类似的图书(期刊),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有关的资料。传统志书和国内年鉴的“官书”(“官刊”)幌子将被扫除,变成地地道道的民间出版物。
逐鹿华夏的国外文化公司借助它们在国外编年鉴及百科图书的优势,加之有娴熟而巧妙的市场运作能力,并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编纂手段,在中国信息市场上获得编方志类图书或年鉴类期刊的资料不会有任何障碍。方志界和年鉴界如果还坐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报送资料去编志书或年鉴,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2.读者战。由于国内外文化企业争夺书、报、刊市场的本质是争夺书、报、刊的读者,所以,志鉴市场战实质上就是志鉴读者战。
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开放书、报、刊市场,造成了国内读者订阅国外的书、报、刊存在着许多不便,或者说国内许多读者不清楚如何去订阅国外的书、报、刊。入世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不仅要在2001年开放书、报、刊的零售市场,而且要在2003年开放批发市场。因此,国外的图书营销公司很快会通过新建、收购、参股等方式涌入国内市场,并采取连锁店、超级书市和图书(报刊)进超市三驾齐驱的形式使他们的书、报、刊进入社区、走进平民百姓家。一些跨国出版集团已经以“书友俱乐部”等方式抢滩中国书、报、刊市场,成为中国入世后与国内书、报、刊企业争夺读者的“桥头堡”。这些国外的出版公司,一方面会与国内的出版单位合作在大陆出版中国图书(报刊),另一方面会加快出版外国图书(报刊)的中文版本,这样虽然对繁荣中国的书、报、刊市场会起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国内目前书、报、刊市场的“蚕食”也是必然的。
具体到方志和年鉴来说,如果我们对加入WTO不及早采取措施,仍然采取传统的邮购、摊派等方式,舍弃进书市、上书店、占书摊等正常的图书销售渠道,将会使本来很小的读者群丧失殆尽。外国的出版公司不仅有着良好的服务和精确的读者定位策略,而且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等,其志鉴类书刊的价格也会逐步降低而为国内读者所接受,因此必然会出现内外志鉴激烈争夺读者的局面。
3.编者战。目前中国志鉴管理运行模式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官办”和“公办”,既有政府办公厅(室)、史志办、统计局、档案局、社科院、党史办等机关办的,又有独立核算的期刊社、出版社办的,还有群团组织、学术团体、学校、企业等办的,不允许私人办。这些志鉴编纂单位大都没有市场运作经验、人才短缺、资金匮乏、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低下,一与市场经济接轨,其弊端马上就会显现出来。
国外出版公司进军中国后必然要走本土化之路,他们不仅在中国出版国内的志鉴需要国内的志鉴编者(编辑),而且在中国出版国外志鉴类书刊的中文版也需要大批本地编者(编辑),加之其有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国内志鉴编者(编辑)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可能国内志鉴编者(编辑)当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人跳槽到外企工作,使本来就短缺的志鉴编者队伍雪上加霜。
二、志鉴如何应对WTO
加入WTO后,甚至从现在起,方志界和年鉴界就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志鉴编纂模式、运作方式、市场开拓、编者队伍建设等方面扬长补短,把“蛋糕”做大,以使自己入世后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免遭被淘汰出局的厄运。
1.建立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首先要在读者定位、出版周期、入志(鉴)信息的实用性、装帧印刷质量等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其基本原则应当是: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方志和年鉴,我们就去编什么样的方志和年鉴。当然,其大前提是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
国内的方志和年鉴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精确的读者定位,志书和年鉴好像对什么人都有点用,又对什么人都用处不大,成为没有明显“卖点”的文化商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商品既不是技术最先进的产品(最先进的“铱星”系统,因市场不认可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制造它的公司宣告破产),也不是最好的产品(林尼克思〔Linux〕虽然有最高的价格性能比,但因缺乏众多软、硬件厂商的支持而不能成为最普及的操作系统),而是最实用的产品(视窗〔Windows〕则因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PC〔person computer,个人电脑〕用户的需要成为家用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巨无霸”)。我们在编志书和年鉴之前就要进行市场分析,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去编不同的志书和年鉴,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入志(鉴)信息的需求去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毕竟我们比外国人更知道中国人最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同时尽可能缩短出版周期(方志限制在两年左右,年鉴在一年之内),提高装帧印刷质量(应当以给读者艺术品级的享受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一般读者买得起),使之不论内在质量、外观标准还是价格等方面都比外国文化公司的产品有竞争力。
2.建设一支复合型的志鉴队伍。我们注意到,国内志鉴编者队伍建设在工作程式和知识结构上还是有欠缺的,主要表现在编者基本上是既不搞资料又不搞销售、资料提供者基本上是既不知道如何编写又不参与市场经营、审稿者基本上是既不编写又不稿资料还不搞经营,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科技的接受、掌握、使用能力不足等方面。使得志鉴类书刊的资料、编辑、审定、出版、销售、信息反馈相互脱节,并且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限内把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于志鉴之中。一句话,整个志鉴系统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士基本上都是比较专业或者比较单一的人,不是“全能”的或者说“全天候”的方志和年鉴工作者。因该问题在方志界和年鉴界已有论及,故在此不展开谈。
3.做足“拥有者获得”文章。志鉴在占领国内外两个市场上要有所作为,必须做足“拥有者获得”这篇大文章。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可以给人们有益的启迪。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界人士以及对IT有所了解的人们大都知道,目前在PC操作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微软(Microsoft)的视窗,其功能和稳定性远不如SUN 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尤内克思(Unix),价格性能比更是与自由软件林尼克思有天壤之别,但是,人们在明知道视窗操作系统有种种缺陷的情况下仍趋之若骛,使这种软件风靡全球,占领了个人电脑90%以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中国)[3]。这是其一。再一个就是我们看到在街头的打字社里和不少机关的打字室里,尽管电脑的软硬件已经十分先进了,特别是字(表)处理软件大都是Office97(WPS97)甚至是Office2000(WPS2000),但是,很多打字员仍然在使用在DOS状态下的功能有限的低版本的WPS。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将这一现象与股票市场里的“拥有者获得”情节(放量价升的股票理应不买,但股民却疯狂购买,直至市场购买力耗尽。在2001年春节前将要破产的垃圾股“郑百文”多次涨停,春节后成功重组,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的诠释)联系起来,经济学将它称之为“报酬递增率”,用一个通俗的不太恰当的说法这好像有点类似于“先入为主”的味道。我和不少打字社和机关的打字员谈过,问他们为什么还用WPS3.2而不用Word2000或WPS2000,他们回答得很干脆、很肯定:“习惯了。”你如果让一个使用了几年WPS3.2的打字员改用功能强大的Word2000或WPS2000,他会感到很别扭。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习惯的力量。
我们再把话题扯到志和鉴上,国内的志鉴读者在使用了近二十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志和年鉴后对志鉴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思维定势,很可能他们认为志鉴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外国人编的志和鉴因在行文等方面带有国外特色,中国读者可能一时难以适应而感到有点“非驴非马”(在入世前绝大多数国人没有见过国外的志鉴类书刊)。这就给国内的志和鉴提供了一个“时间差”,在国内读者熟悉国外的志和鉴之前,国内的志鉴类书刊在实用性、出版周期、装帧印刷质量、读者定位(或者说“市场细分”)等方面赶上或超过国外的同类书刊,使国内的志鉴类书刊在中国书刊市场上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以便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入世后的风风雨雨。
另外,我们要利用国外急于了解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事实(不论哪个企业,它如果想成功地开辟一个新市场,必须对当地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整理一批有代表性的古代方志和新方志中的精品以及国内的名牌年鉴翻译成外文拿到国外的书刊市场上销售,开拓国外的书刊市场。WTO,给了我们这个权利。我们不要光坐在家里喊“狼来了”,应当充分利用WTO中的有关条款提供给我们的便利条件,使中国的方志和年鉴走出去,占领国内外两个市场。
——————
[1]司有和、黄竹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科技期刊的形势与对策》,《编辑学报》200年第12卷第4期。
[2]王洪涛:《欣闻内刊“对外开放”》,《大众日报》2000年12月16日第1版。
[3]苏悦:《拥有者获得——从经济学角度论操作系统》,《电脑报》2001年1月15日第3期B1版。
收入《中国知网》,文章网址:http://202.106.125.35/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8&DbCode=CJFQ&dbname=CJFD9902&filename=HLSZ200104001
收入《百度学术》,网址: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16fcb7442413b1806e905dc7ae45abe&site=xueshu_se
* 原载《黑龙江史志》2001年第4期。《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1期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