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知识 大腿假肢如何护理
人们在穿着假肢行走时,往往更注重步态的协调。只在残肢出现瘀血、瘀斑、承重及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变化与与吸纳包容残肢的接受腔是密不可分的。
接受腔是假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指残肢,支撑身体重量,控制假肢的运动。佩戴假肢是否舒服完全取决于接受腔的大小。接收腔是影响假肢穿着舒适和功能发挥的重要结构。在现代假肢装配中,接受腔要求为全接触承重和最大程度的残端承载。很遗憾,人们经常忽略这一点。
下肢假肢最基本的功能是承重和运动。肢体与接受腔之间的可靠“联接”保证了假肢功能的实现。任何微小的“假关节”活动和“活塞运动”都会阻碍截肢者对假肢的精确控制,降低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增加患者的能量消耗。在残肢和接受腔之间充分接触,实现了残肢与接受腔之间的牢固连接。全触点要求残肢至少能接触到,并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安装假肢之前,应考虑采用保守手术方法,提高残肢质量。
充分利用残端承重是假肢生理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残端承重不仅有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而且通过残端接触和承载,截肢者的感觉神经系统可以直接感受来自残端压力和运动的重要信息。
残端的承载能力取决于截肢的高度和软组织质量,取决于手术技术。在小腿截肢者中,长残肢的残端承受负荷的能力不足身体重量的20%;中等长度的残肢较大的部分通常可以承受体重30-60%;残肢短小的承载能力更高,甚至可以达到100%。各种残肢经短时练习后,经关节离断、接近关节处的骨松质截肢、足部保留部分足底截肢获得的各种残肢,其承载能力100%。
下肢假肢安装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小腿、大腿假肢全接触和残端承重问题。下肢假肢和大腿假肢是通过支撑胫骨近端、大腿或坐骨等残肢的上部来消除残端。这样就会造成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造成残肢肿胀。截肢部位通过管状骨,使残端承载力有限。人工肢体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上端承重来减轻残端的负荷,但应将其减至最小,让残端承受最大的重量。实际上,残端承载能力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
在假肢中,残端的承载能力也取决于接受腔的形态和材料。硅小腿和大腿假肢技术为全接触和残端承载提供了材料和技术上的条件。虽然如此,在当今的腿、大腿假肢装配中,仍有许多未达到全接触和残端承载要求的接收腔。
有些所谓“高档”小腿假肢,虽然用的材料质量很高,但也没有做到全接触,更谈不上残端承载。残端和接受腔之间有很大的空隙是导致残端变色瘀肿的根本原因。截肢的人只要在穿上内衬后轻按底端,就能轻易地知道接受腔是否完全接触。有些截肢者在接受腔底部自动垫上棉线,以保持接触并对残肢施加压力。在全接触方面,他们比义肢技师更了解。高档材料并不代表假肢的高品质。
大腿假体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尽管目前仍有大量无残端接触的吸入腔,但全接触接受腔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吸引式接受腔的底端和残肢末端之间有较大的间隙。这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封闭空间产生的负压将接受腔吸附在残肢上,起悬吊作用。这个接收腔早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该接受腔装配在一起的假肢,残端受到的外部压力比在残肢侧面和口型处受到的压力小,淋巴和静脉回流受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残端水肿。虽然这种接受腔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在大腿假肢装配中仍被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是这种接受腔的制作工艺要求较低。
全触点接受腔具有吸收腔的优点,克服了吸收腔的缺点。截肢的整个表面,特别是残肢端与接受腔完全接触。残端承受来自腔底的轴向压力。行走时,摆腿时血液被负压吸至残肢末端,承受支撑时接受腔底压迫残端,将血液抽出。血流不断地从残肢末端流出,从而促使残肢的血液循环。
通过对股骨接受腔是否达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的检查非常简单。截肢者既可通过气阀孔探查残肢端部与接受腔之间的间隙及压力,也可判断其是否受挤压,也可判断其是否受挤压。
为达到接触面和承重的目的,一方面残端要有很好的软组织覆盖,另一方面接受腔的形状要和残端非常匹配。这些都需要截肢技术和假肢装配技术的发展。
现在广泛使用的大腿假肢佩戴方法对全接触和残端承重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现在人们普遍使用袜套和阀门孔来穿假肢,造成软组织被拉到残端。残端承载力减弱。接受腔底部的阀门孔甚至会破坏接触面和承重。要实现真正的全接触,必须使用一种特殊的气阀来填平接受腔底的气阀孔。如果没有较好的方法穿上假肢,残端的承重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下肢假肢装配在我国还没有能普遍做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这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安装假肢技术上的原因,还有截肢技术上的原因。
很多截肢者和修复师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未明确全接触、残端承重对截肢者的残肢甚至整个身体的健康有影响。为避免在假肢装配过程中末端受到压痛,假肢装配技师不能站在截肢位置,而是简单地把残端悬挂在接受腔内,而不是为了追求全接触和残端负重。
技术人员由于认识不足,加之没有受到截肢者(特别消费者)的要求的压力,缺乏追求先进技术的动力,在技术上做不到全接触和残端承重。
总接触和残端负重对残肢的质量要求很高。在医学界对假肢技术发展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外科医师并不能制造出全接触或残端负重的残肢。新技术的应用受到手术后留下的骨刺、神经瘤和不良的疤痕的影响。
为了不影响残肢的动脉、静脉、淋巴循环,不妨碍神经传导,我们追求全接触和残端承载。如果没有完全接触和残端的接受腔,迟早会导致慢性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残端肿胀,直至出现湿疹、水疱、慢性溃疡,尤其是接受腔内的严重改变。因此,肢体失去承载能力,只能通过上部更紧的口型来承重,形成恶性循环。
刚开始受负重时,残肢末端的软组织迅速萎缩,从而减少了来自接受腔底部的残肢末端的压力。在假肢装配初期,应对接受腔底不断地进行适配,以适应残肢末端形态,以实现残端承重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