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洛阳揪着《长安》不放,这是在自毁营商环境,以后谁敢去呢
某些人洛阳揪着《长安》不放,这是在自毁营商环境,以后谁敢去呢
李白和杜甫初次见面到底在哪里,这并不是重大历史事实,无关紧要,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放在洛阳还是放在长安,都无伤大雅!
这么一个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的细节,某些洛阳人硬是给《长安三万里》制片方扣上了一顶篡改历史的大帽子,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我在杭州时和一个滴滴司机聊起这件事,他直接说:有些人就是得了红眼病,病了之后脸都可以不要!

如果把李白塑造成十恶不赦的坏人,或者把安禄山美化成力挽狂澜的英雄,这才叫无视史实,这才叫篡改历史!至于李白和杜甫在哪里碰面,只要没写在外国,有多大的问题呢?艺术创作,本来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细节来展现,只要逻辑上没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符合历史,你让编剧怎么去创作呢?说实话,即便是“三大业”这样的片子都不乏有演绎的成分,这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都不可能做到100%符合历史细节,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呢?

某些洛阳人一会儿说人家篡改历史,一会儿说人家剽窃素材,放任大流不论,专门在细枝末节的地方吹毛求疵,某些洛阳人胸怀之狭窄,由此可见一斑。讲真话,挑剔一些细枝末节的所谓历史细节并不能体现某些洛阳人高深的学问,反而会显得没有气度,没有格局。
如果说,洛阳某历史学会只是为了利益蹭热度,那么,那些为洛阳某历史学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的河南人,则带有明显的嫉妒与狭隘。在他们看来,你不说我的好,还专门说别人的好,那就是与我为敌。就像某些人说的,韩国人将端午节申遗了,这不是偷盗是什么?拜托,韩国也是大中华文化圈的一员,也和我们一样过端午节,人家为什么不能申遗呢?人家主动保护文化,而我们作为端午节的发源地竟然慢人一步或者无动于衷,不应该反思反思吗?
其实,韩国将中国端午节申遗根本就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谣言!人家韩国申遗的是“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节日。只是某些人眼皮子浅,胸怀狭窄,自己不行怪别人行。韩国申遗事件,与现在某些洛阳人痛批《长安》影片,其思维模式如出一辙!这种文化的劣根性,割都割不掉!

有些洛阳网民说:电影完美避开洛阳,就是不对!我就不明白了,《长安》制片方有什么义务去宣传洛阳?唐朝的首都在洛阳吗?或者说,洛阳出了钱但制片方只拿钱不办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洛阳网民有什么资格对人家指手画脚?据我所知,《长安》这部电影的投资方并非西安,主创人员也不是西安人。某些洛阳人刻意将矛头指向西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前几天我发文说过,如果洛阳有志气,有本事,自己投资去拍一部好电影,好好宣传宣传洛阳,远比眼红人家走红要强得多!
最可恨的事情就是:明明自己不行,偏偏要嫉妒别人行。为了让别人和自己一样“不行”,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永远都弄不出好东西来,因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让别人和自己一样“不行”上,哪有精力去搞创作搞发展呢?
越狭隘越不能发展,越不发展越狭隘,希望洛阳不要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此外,某学会给《长安三万里》制片方发律师函,这是对洛阳营商环境的巨大打击!这样的营商环境,谁敢去投资呢?
古都当中,只有洛阳、北京可以与西安匹敌,南京都比不上。这些城市不是首都就是省会,避免了没落的结局。洛阳非但没有做成省会,反而不断被省会城市打压,这也确实会让洛阳人更为敏感。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现状,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难免会让洛阳人有些阿Q:我祖上比你们阔多了。
问题是,你祖上很阔,并不代表你现在也很阔,你将来一定可以很阔。接受现实,努力发展,才是关键。
(2023年8月27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