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平北抗战•白乙化团长与“老十团”
注:这篇文章引用多篇百度类似文章和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官网 挺进军第十团,是一支以“知识分子团”著称的英雄部队。队伍中有七十多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学生,分别担任各级指挥员。第一任团长白乙化,字野鹤,满族,辽阳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白乙化身高一米九零,一脸大胡子根根朝上,经常是一袭白衣,一骑白马,在战场上足智多谋,神出鬼没。老百姓称他为“小白龙”,战士们称他为“白大胡子”。他的胡子赫赫有名,连鬼子向百姓逼问老十团下落,都一抹下颏问:“大胡子的,哪里有?"足见敌人心中有多畏惧他和十团战士们。 1939年,白乙化率领华北抗日联军一大队、三大队,在沿河城、林子台、娄儿峪一带,与从怀来扫荡的日军大岛大队奥村中队展开激战,6月19日,王亢与一大队队长万鹏成在永定河畔对毫无防备的敌人展开袭击,将敌人打的大败。 与此同时,白乙化命三大队队长才山、教导员王波率领队伍经过牛战村,穿插至敌人阵地后方,突然开火,敌人晕头转向,急忙迎战。 此时,白乙化同志身先士卒,举起步枪像敌人射击,第一枪就击中了日军旗语兵的脑袋,鬼子立刻躲在石头后面摇旗,可是摇旗总有露头的时候,白乙化抓住时机,先后打了两枪,将三名日军旗语兵先后击毙,打飞了日军指挥旗,敌人失去了指挥信号,像无头苍蝇一样,方寸大乱…… 趁此机会,我军如下山猛虎,冲下山头。将敌人分割包围,随后展开了肉搏战,挥起大刀向鬼子砍去。战前在马栏村持续了三个月的大练兵派上了大用场,白乙化亲自挥刀,将敌酋竹野太郎劈于马下。战斗从早上八点一直打到日落西山,日军节节后撤,漫山遍野,到处是日军的尸体。 同时,白乙化让一中队排长刘吉福率队奇袭了日寇的后勤辎重部队,缴获了几十驮子辎重和大批武器弹药,敌人的作战计划被完全打乱,后勤补给又被切断,只能落荒而逃。白乙化还亲手缴获了这支部队的军旗和桑木师团长颁发给奥村队长的奖状,日军死伤百余人,奥村当场被击毙。 1940年春,在平西十路围攻大扫荡中,他与副团长王亢又率领十团在碣石岭、书子岭、青白口、大村一线阻击敌人,白乙化亲自率队在大村以南的山神庙与敌人苦战三日,击落日军一架战机,给敌人以重创,最终敌人狼狈撤回镇边城和怀来据点。在肖克将军的英明领导下,我军粉碎了敌人的十路围攻,取得了平西抗日根据地保卫战的胜利。 十团和挺进军第其他部队不一样的是,它有一个特别的称呼:“知识分子团”。团里的成员有很多曾经是东北大学的学生。 早在1939年的沿河城之战之前,那时,挺进军的司令部还在马栏村,当时的工农干部对知识分子是带有怀疑眼光的,斗争环境极端残酷,知识分子又缺少战争历练,我军素以工农武装为主,不少人心里犯嘀咕:知识分子读书写文字行,冲锋陷阵打日本鬼子行吗? 白乙化面对怀疑的目光,就坚定地认为,"华北抗联"的知识分子已经不是那种关在书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白面书生了,他们是革命的知识分子,虽然还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险恶战斗的考验,但吃苦精神和牺牲精神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加强训练和教育,知识分子照样能够工农化。 白乙化发挥自己军事技能好的优势,在马栏村对队伍进行了严格的整训,军事上狠抓投弹、射击、刺杀和班排的攻防训练,10团的军事素质有很大提高;政治上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给大家讲课,树立理想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还手把手地教工农出身的战士们识字。除此之外,10团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相处很好,在保卫平西的战斗和开辟丰滦密根据地的斗争中起了很好的作用,不亚于那些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八路军的老战士们。在沿河城一战大败日军之后,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知识分子也能挑起大梁打胜仗!"
就在当年,萧克领导的八路军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和冀热察挺进军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任务。 平北地区,指北平以北,平(北平)古(北口)铁路以西、平(北平)绥(远)铁路以东,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里是伪满洲国、伪华北、伪蒙疆三大伪统治区的交界处,是联系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战略通道,又是联系平西、冀东的战略纽带。日伪屯集重兵加强防卫,日本关东军、伪满讨伐队、伪满警察、华北日伪军联合驻剿,统治严密。八路军几次开辟根据地都没有站住脚,第一次就是1938年挺进冀东时途径此地,后来由于敌强我弱,我军不得不撤回平西;第二次,是1939年,我冀热察挺进军第三十四大队再次进入平北十三陵地区开辟根据地,结果刚到马刨泉,就遭到了敌人猛烈阻击,造成了损失以后,我军总算进入了十三陵。但是,由于在对土匪政策上缺乏策略性,加之地方工作基础薄弱,1个月后又被迫撤回平西。 两次开辟平北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训,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同时,通过几个月的斗争活动,八路军良好的形象留在了平北人民的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今后的开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萧克将军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白乙化率十团完成任务。白乙化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生不回平西,死不离平北!”
十团挺进平北 1940年4月和5月,白乙化率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分两批挺进密云,第一批是一营和团直属队,于4月出发。途中,首战昌平沙塘沟,毙伤伪满军60余人,再战山神庙,歼灭伪满军一个排,又攻克了滦平县(今属怀柔)琉璃庙据点,俘获伪警察70余名,缴获颇多。沿途胜利,提高了部队士气,鼓舞了平北人民。5月底,白乙化率余下部队进入密云,在石塘路、赶河厂一带与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随后,我军以密云西部的云蒙山区为中心,派出地方工作团,采取内线开辟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又抽调一批干部加入进来,使工作团增至40余人,分成8个工作组,最初下辖4个区。广泛发动群众,争取地方上层,组织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收集民间枪支组建地方游击队。三营七、八连分散活动在化石峪、张家坟、莲花瓣,赶河厂、冯家峪一带,掩护和配合地方工作团开辟地区。三营力连到延庆四海一带活动,主要负责护送平西和冀东过往平北的干部学生。白乙化率主力一营大张旗鼓跨出长城,深入伪满洲国滦平县、丰宁县境内,展开外线作战,吸引周边敌人,掩护内线开辟地区,筹备粮食和过冬棉衣,并迎接平北军分区机关和翼热察挺进军第十团进入平北。 在十团一营外线作战掩护下,三营在内线迅速摧毁日伪地方政权组织,地方工作团在白河两岸陆续建起地方游击队,抗日救国会和抗日两面村政权。6月,上级派王森、马力等7人组成的工作队来到密云,正式成立以密云西部云蒙山区为中心的平北丰(宁)滦(平)密(云)抗日联合县,王森任县长,马力任中共主湾密联合具工作委员会书记。县机关设在莲花瓣一带,以后主要在白河两岸活动。丰滦密联合县最初划设4个区,分别建立中共区委和区公所;张家坟、沙坨子一带为一区,区委书记吴作先,区长茹克:东西恒河、南北石骆驼、溪翁庄、王庄尖岩一带为二区,区委书记李昌,区长李唯非;董各庄以北、白马关以南一带为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江卓;白道峪以西、大小水峪一带为四区,区委书记成克,区长李伯元。 同时,十团在密云地区开辟建立跨越“两河一路”封锁线的3条交通线,一条经石匣与古北口之间的辛庄、彝园,一条经石匣和小营之间的钓鱼台,八家庄,一条经小营与密云县城之间的南北省庄、碱厂,庄头峪,形势紧张时,也绕道古北口以北通过。交通线沿途设立秘密交通站,配备专职或兼职秘密交通员,冀东与平北、平西乃至晋察冀军区的交通联系渠道从此贯通,每年都有抗日干部或学生在十团和冀东抗日部队的接力护送下,往返经过这里。 8月,八路军总部发动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百团大战”,十团参加“百团大战”,出击平古路,攻克小营火车站,击毙日军1人,俘伪军15人,毁坏铁路一段。又在芹菜岭设伏,重创日军一个小队。9月,十团参加“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再次出击平古路,烧毁了石匣附近的潮河木桥,攻占怀柔火车站,炸毁军火库,毁坏铁路多段,并向怀柔、密云两座县城发起袭击。这是交通干线平古铁路首次遭受八路军破袭,引起敌人极大恐慌,当地人民则深受鼓舞,丰滦密根据地开辟工作顺利推进。 下面选取一例:↓ 智取怀柔火车站 1940年9月,为了配合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前方总部开展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的中心任务是交通破击战,重点破坏铁路、公路,打破“囚笼”政策。根据中心任务要求,白乙化决定攻打怀柔火车站,以牵制敌人和破坏敌人的铁路交通和军火装备。经过侦察,十团得知怀柔火车站正存放一批军火,这批军火是运往前沿,准备进攻我根据地之用的。战斗之前,白乙化做足了文章,采取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计策,先是在密云金箩打造声势,说有冀东的大部队在此区域经过,敌人得此消息,讯即调动部队前往阻挡。后又放出口风,十团主力要攻打密云石匣敌据点,火烧炮楼,干是敌人主力,又掉头赶往石匣,如此把敌人搞得东突西奔,疲于应对。 趁此白乙化率领十团主力却悄悄地向南怀柔火车站方向集结。凌晨,部队从大水峪出发,天蒙蒙亮抵火车站以北的千家坟,就地隐蔽,封锁情况,指战吊在大坟圈忍住蚊虫叮咬,静候进攻的命令。当天天气不太好,但是又一会阴一会晴,傍晚天阴得比锅底还黑,像要下雨,入夜十时战斗打响,此时天一下放晴了,天公作美,战士们愈发斗志昂扬。怀柔火车站内也做好了准备,原来十团九连指导员李凡(北平人),李和火车站一个扳道叉的工人是姑表兄弟,李打进火车站,摸清了情况,当此时,李的姑表哥正好闹胃病在家休养。李凡摸进车站,帮忙扳道叉,把一列列装载军火的车皮扳到了一起。战斗打响后,装满军火的列车和两旁卸载堆放的武器、弹药、装备便开始了连环爆炸。此时,车站守备队山本队长在军妓处吃喝玩乐后,回住处准备洗澡睡觉,只听外面枪声大作,爆炸连连,火光冲天,顿时乱了阵脚,拔腿往外就跑,刚一出门,被我战士机枪阻住逃路,慌不择路跳入粪坑中,才免遭一死。
当日伪军从怀柔、密云等数个据点调集人马赶来增援时,我军早就经河防口,撤回了云蒙山根据地,日本军官气的枪毙了好几个人,还不解恨。 攻打怀柔火车站,是白乙化率十团进入怀柔作战最有名的战斗之一,此战,十团孤军深入日伪统治的核心区域,风险之大,无异于虎口拔牙。为了执行上级指示,配合百团大战,白乙化毅然决定,亲自谋划,组织并参加了此次战斗,并取得了重创日军交通运输线的重大胜利,出色地完成了百团大战制定的破击日军铁路交通任务。是战,战果意义重大,受到晋察冀军区的表扬,被授予奖旗一面。也因此战,十团在怀柔的名声愈响。 老十团进入平北不到九个月,就在昌平、延庆、赤城、丰宁、滦平、怀柔、密云、顺义等地区,对日伪作战百余次,威震敌胆。对于插入敌人心脏的这把尖刀,日伪必欲除之而后快。从此以后,敌人接二连三地对平北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叫嚣要“荡平平北,消灭十团”。面对敌人扫荡,白乙化毫不畏惧,屡战屡胜,越战越勇。在白道峪、冯家峪、古石峪、鹿皮关四场战斗中,就歼灭敌人334人。 1940年9月11日始,4000余日伪军步骑配合,对丰滦密根据地发动了为期78天的大“扫荡”,日伪军采取名头并进,合围聚歼,纵横“扫荡”,反转自击等多种战术,实施残酷的烧杀,妄图乘八路军十团立足未稳,一举消灭或驱逐之,摧毁新生的抗日政权,实现其制定的治安肃正计划。 时任十团一连二排四班班长的陈永升,后来回忆那段艰难的战斗岁月:十团走进无人区,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要住处没住处,真是铺着地盖着天。夏季夜里一身露水,雨天从头到脚浑身湿透,冬天夜里冻得原地跑步。我们盖房敌人拆,拆了盖,盖了拆。后来,我们从北平搞回一批花旗布,每个班做一顶帐篷,这才解决了住的问题。入冬后,战士们没有帽子戴,通过地下党搞来一批毡帽头儿,每人一个。老百姓称我们老十团是戴毡帽头儿、住帐篷的部队。 得知日伪军前来大扫荡的情报后,第10团团长白乙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此时,挺进军第10团只有1000多人,有很多战士参军不久,战斗经验不足。 而前来扫荡的日伪军,特别是日军自参加侵略战争后,与中国军队进行过面对面的战斗,作战经验无疑是非常丰富的。 此外,日伪军不仅仅是兵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武器装备也远远高于第10团。 面临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下,白乙化考虑到必须避开日伪军的锋芒。为此,他留出一小部分部队坚持在根据地和日伪军打游击,拖住日伪军,让日伪军疲于奔命,保护老百姓们坚壁清野和安全转移。 他则亲自率领第10团大部在日伪军尚未形成合围之前,主动跳出日伪军的包围圈,甚至有时在夜晚和日伪军相向而行。 他命令部队绝不轻易和日伪军战斗,不做无谓的损失。白乙化告戒指战员们,和日伪军的战斗会有很多,不用在乎现在的遭遇。 打仗一定要选准时机,不能盲目开战。眼下,对于第10团来说,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跳出去,在外部积极寻找战机打击敌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粉碎日伪军的这次大扫荡。 第10团在白乙化的率领下,抱着绝不和日伪军发生正面冲突的战术,充分利用夜色的掩护,以急行军的方式跳出了日伪军的包围圈。 在第10团跳出包围圈之后,白乙化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向几个方向都派出了侦察人员,要求他们向当地坚持抗战的地方党政人员,民兵和抗日堡垒户详细了解日伪军的布防情况,决不能发生刚出狼窝再入虎口的情况。 随后,白团长亲率主力一营深入敌后,沿白河向北,再沿汤河上溯,途径汤河口、长哨营,遥岭,古洞沟,孙栅子;在汤河口沿白河西行,盘道沟、西帽山、大小黄木厂都是十团活动落脚点,在这些地区,培养了很多抗日骨干。再沿琉璃河上行,经西台子、辛营、三岔口、渤海所等地,南征北战,东击西袭,寻找机会打击敌人,开辟工作。 四处侦察的战士们,牢记团长的重托,千方百计,以高度的责任感,找到活动在这些地方的同志,经过他们的讲解,得知汤河口、长哨营、宝山寺、喇叭沟等地暂时没有发现日伪军的行踪。 白乙化当即决定第10团向这些地区进行活动,积蓄力量,渡过难关。当然,也包括只要发现小股日伪军,就毫不留情的给予歼灭,让去根据地扫荡的日伪军头痛不已。 由于这次日伪军前来丰宁、滦平等地对第10团的扫荡,已经接近深秋,这一带属于山区,天气冷的特别早。 在长达78天的反扫荡中,白乙化同志巩固了根据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队很好地解决了过冬棉衣问题,以往几次八路军挺进平北,没有站住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注意解决部队过冬的棉衣,平北山高水多,冬季气候极为寒冷,常常大雪封路,滴水成冰,因此在怀柔流传着“树叶落,八路走”的说法。 狡猾的日伪军就是利用这样的季节,让第10团,因为还没有准备过冬的棉衣、棉被,没有储存足够的粮食,以消耗第10团战士们的抗日意志。 十团进入平北后,白乙化便着手解决棉衣问题。他考虑到要让部队不被日伪军发现行踪,保护好部队的战斗力,必须让战士们都要穿上棉衣,盖上棉被,这才是最基本的战胜日伪军扫荡的关键所在。 为此,他从部队里抽调头脑灵活的指战员扮成商人模样,去被日军占领的北平,以及其他日伪军控制的大据点(如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对日伪军尚未设置的违禁品,棉花、布匹、针线等以掩蔽的方式购买,伪装好。 这些装扮成商人的指战员,在购买这些商品时,为了不引起日伪军的注意,出了城门,在一路上的哨卡里面,和日伪军斗智斗勇,终于在日军知道真相之前,把这些御寒物资全部运了回来。 根据地的妇女连夜赶制了棉衣。战士没有棉帽,白乙化通过地下丅作人员从北平买来毡帽。冬天到了,部队穿上新的棉衣,戴上了暖和的毡帽。(当地人民群众都亲昵地称十团为“毡帽头部队”)一次白乙化穿着棉衣,戴着毡帽,站在队伍前,十分自豪地说:“棉衣我们穿上了,新式的钢盔(指毡帽)我们也戴上了,敌人“大扫荡’赶不走我们,靠老天爷更休想把我们赶走!” 当第10团战士们全部穿上了暖和的棉衣,睡觉时有了棉被,真正解决了大问题,可谓有力的粉碎了日伪军企图冻死、饿死第10团的妄想。 白乙化还经常教育干部战士要经受住革命的考验下,他对战士讲“凡是革命需要的,我们就去干,要少说多做,做就做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革命就不能怜惜自己的生命,革命是我们的权利,流血牺牲是我们的义务!" 日军自9月开始对第10团发起的大扫荡,历经2个月毫无所获,日伪军想,八路肯定是畏惧他们的强大,再加上气候寒冷,从这一带逃走了。 白乙化从战士们侦察回来的情报中得知,日伪军扫荡已经过去了2个多月,一无所获,自然而然的警惕性越来越低,他知道这是第10团迎来战机,可以狠狠打击日伪军的时候到了。 他迅速带领部队由活动在日伪军扫荡外围的地方,悄悄返回内线,搜集日伪军动向,尤其是主动攻击那些在这一带扫荡毫无所获,准备撤回驻防地的日伪军。
冯家峪大捷 冯家峪村南有个河湾,白马关河自北向南流到这里被一座山峰拦住,河水绕山转了半个圈儿又向西流去。河东南岸,一道几十米高的月牙形峭壁环抱着清澈的河流,与西岸凸出的山峰隔河相峙,形成了一条环形河谷,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南湾子”。12月15日,白乙化率领十团在此设伏,一举歼灭了自诩为“常胜部队”日军哲田中队,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12月15日,十团接到下营村自卫军情报,驻下营的日军铃木大队哲田中队和部分军官沿白马关河川向密云撤退。 一营营长王亢立即率一连、三连和四连共250余人,连夜赶至南湾了埋伏下来。一连埋伏在河西山峰的南侧,负责堵死山湾的出口;四连埋伏在西山北侧,负责卡断敌人的退路,三连埋伏在河东梯子峪沟口南侧峭壁上负责拦腰截击敌人,布下了三面夹击的“口袋阵”。王亢埋伏在河东岸峭壁上的松树下指挥战斗。 那天清晨,日军从下营出发了。前面是6名尖兵,相距约50米是大队人马,十多个骑马的军官走在队伍的中间,后面48个牲畜驮子,驮着辎重和抢来的东西。 这个骄狂的日军中队,自进入丰滦密一带扫荡以来,除了和第10团,以及地方游击队发生过零星的战斗之外,从未打过像样的一仗。在他们眼里,八路军根本无法与其抗衡。料定八路军不敢攻击,子弹没有上膛,有的甚至连枪都没有下套,大摇大摆地向伏击圈走来。 9时许,敌人开始进入山湾,等鬼子全部钻进“口袋”,王亢举起手枪,“砰”的一声,指挥官哲田从马上栽了下来,枪声就是命令,一营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子弹射向敌群… 不过,哲田中队的士兵几乎都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战斗力很强。马上寻找掩体进行顽抗:一部分敌人钻到河东岸峭壁下,以河边坝坎作掩体,架起轻重机枪向西山四连疯狂扫射。另一部分敌人缩在西山北侧山根下,避开十团西面火力,用掷弹筒向河东岸峭壁上的三连猛轰。 在凶猛火力掩护下,一队日军向西山阵地冲来,妄图抢占西山制高点,扼守西山的战十英勇顽强地坚守阵地,阻止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一团冲锋号吹响后,三连首先沿梯子峪沟冲下山来,发现敌人的牲口驮子隐藏在沟口,一阵扫射将押驮的十几个日军全部消灭。三连冲出沟口,向西山根下的敌人冲去,但敌人的机枪封锁了沟口外的开阔地,冲锋受阻。 与此同时,一连也沿西南山坡冲向河东峭壁下的敌人。敌重机枪隐薪在一座土桥下疯狂扫射,冲在前面的一连战士相继中弹倒下,后边的战士也被压制在山坡上。突然,一连连长鲁志华冒着弹雨奋不顾身的冲下山坡,迅速接近土桥,猛然跃起一把抓住了敌人灼热的机枪管,大吼一声踢倒了敌射手。但鲁连长也于同时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胸膛,壮烈牺牲。 最后,我军战士挥起寒光闪闪的砍刀,冲下山头,这股日军完全暴露在第10团的打击之下,想向第10团反击,没有可以掩蔽的地方,只能边打边撤。 经过数小时激战,第10团击毙哲田中队长以下90余人,只剩几十人逃了回去。 战至下午4点,从密云、石匣城增援的日军赶来,王亢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冯家峪战斗击毙90多名日军,开创了平北抗日根据地消灭日军的新纪录。 但是,在胜利面前,王亢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一仗,一营有67名指战员牺牲。战友的鲜血和生命,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 经过几天的认真总结,王亢向团长白乙化总结了三条伏击战经验: 第一,伏击敌人时,战斗命令以暗号为好,如以枪声为命令,等于先向敌人报警,敌人会过快地占领有利地形。 第二,伏击阵地尽可能靠近敌人,各分队要分段包围射击目标。 第三,予敌以严重杀伤后,再收缴武器,避免无畏牺牲。 白乙化看完后,挑起大指称赞。 王亢同团长白乙化一样,智勇双全,擅长打游击战和伏击战,计划周密,总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鹿皮关战斗(马营西山战斗)
1941年2月3日,日军道田“讨伐”大队170余人想在春节期间偷袭根据地,伪警备队王岳、刘向两个大队300多人配合日军,从汤河口、琉璃庙两地出发,向抗日根据地白河川二道沟子一带进犯,白乙化团长率部队从赶河厂出发,在密云鹿皮关迎敌作战,2月4日从凌晨到下午五点,鏖战一天,歼敌300人,俘虏7人,缴获枪支百余支。战斗取得了完全胜利。 白乙化布下“口袋阵”,欲全歼敌人,不料敌人多次上当后,长了“教训”,从山岭摸了过来,与十团主力部队一营遭遇,敌人很快被击溃,剩一小部分躲进了长城楼子里,败局已定。 但是值此胜利一刻,白团长在降篷山挺胸大喊“王亢,冲锋!”,不幸遭躲在长城烽火台里残敌冷枪射击,不幸牺牲,年仅30岁。 最后,王亢的部队拿起手榴弹,对准了烽火台里的残敌一通猛砸,在剧烈的火光与爆炸中,敌人被打的七荤八素,死伤惨重。剩下的人丢下枪支举手投降,从长城烽火台里面走了出来。 然后,王亢蹲在白乙化团长尚未冷却的遗体旁,顿足捶胸,放声痛哭。
纪念英雄团长
白乙化 白乙化,性格豪爽,作风朴素,外事公正,待人亲切,热爱部队,热爱人民,由于他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在辽西、平西人民亲切地称白乙化为“小白龙”。白乙化,“小白龙”,与平郊山区有着不解的地域之缘。白乙化率十团进入平北,在云蒙山下,白河岸边,甫一落脚,始终在白河上下驰骋转战,1940年8月发给肖克将军战斗总结电报的手稿中,他写有:后山铺遥岭、长哨营、古洞沟、大水峪、三岔口、西台子、渤海所、上台子、龙潭庙、孙栅子、大栅子等多处村名,上述村庄,包括怀柔北部大部分区域,这些地方均居白河水系流域。白河流经怀柔段有51.7公里,即有“百”里之长,汇入的主要河流有黑河、天河、菜食河、汤河、琉璃河。白河成为怀柔北部的生命之河,早年白河区域民间一直流传着“小白龙”的神话传说,“小白龙”为东海龙王之子,因同情民间疾苦,为造福生灵,来到这里,千百年来,调理风雨,润泽众生,“小白龙”只不过是寄托着老百姓美好期盼。而人间的“小白龙”真的来了,白乙化率领十团打鬼子、惩汉奸,使老百姓负遭日伪军的凌辱与涂炭;访贫问苦,温暖人心;宣传革命道理,建立民主政权,树立基本群众优势,主持公道,匡扶正义;推行减租减息,解决民生根本问题。官兵同甘共苦,军队纪律严明。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白乙化十团,给老百姓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福祉。特别是他那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令人神奇,行军摆阵,忽南忽北,瞬机变幻,有如龙腾云雾,行风布雨,来去无踪,打得敌人昏头胀脑,叫苦不跌。白乙化,“小白龙”已经成为平北的一个传奇,甚至还有几分神化。在宝山地区至今还记得当时流传的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日本兵进山搜剿,路遇一个砍柴的小女孩,鬼子兽性大发,哇啦啦向小姑娘扑去,小姑娘急中生智,高喊一声:“小白龙来了!"鬼子听到“小白龙”吓得魂飞魄散,扔下小姑娘落荒逃窜。“小白龙”这个名字竟成了当地老百姓的护身符。天上的神话传说和现实中十分具像的抗日英雄,两相叠加,更加丰富了具有怀柔地域特色的“小白龙”光辉形象。“小白龙”白乙化在怀柔越说越神,成为抗日时期广为传播的一段佳话。 每当老百姓称赞白乙化时,他总是反复解释:没什么神仙,也没什么灵异,是共产党领导我们人民抗日救国,等赶走日本鬼子,推翻剥削制度,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白团长的言行,为老百姓在懵懂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亮窗,长夜待晓的时刻来到了!
英雄团长殉国的噩耗震动了平西、平北的山山岭岭,人们一遍遍呼唤着英雄的名字。30岁的年轻生命啊,竟这样匆匆长眠在燕山脚下,白河之畔!正如他所说的:“如能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肖克将军得知白乙化牺牲的消息后,失声痛哭,指示挺进军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告全军同志书》,赞扬他是“优秀的指挥员、民族英雄、无产阶级的先锋,他的牺牲不但是八路军挺进军的损失,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损失”。
后来王亢接替白乙化成为十团团长,带着白乙化的精神继续抗战直到胜利,1944年5月,丰滦密联合县立碑纪念,碑的正面刻有“民族英雄”四个大字,此碑保存在首都博物馆。1949年全国解放后,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也为白乙化烈士建碑一座。
1984年,密云县人民政府重建了白乙化烈士纪念碑,肖克将军亲自手书碑文:“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1985年密云县政府在石城河北村建成白乙化烈士纪念碑园,供人们追思凭吊。新中国建立后,王亢晋升为少将军衔,1992年逝世后安葬在白乙化身边,来缅怀和悼念老团长。
碑地旁还建了一座纪念馆,别致、朴实、庄重的外形,酷似一顶八路军军帽,帽徽上还有两个圆点,格外醒目,馆内集中展示了白乙化的一生经历,他那勇往无前、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的铭记在党和人民心中。白乙化烈士,永垂不朽!
白道峪战斗 1941年4月15日傍晚,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人,走进了密云康各庄村伪乡长家,伪乡长透过打开的窗子看见来人后,赶紧迎了出去。一阵寒暄,将来人让进了屋子,又是倒茶又是递烟。能让伪乡长这样远接近迎的人当然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而是王亢安排的敌工人员。伪乡长是个铁杆汉奸,八路军做过很多工作,想把他争取过来。可这家伙很顽固,刺探八路军情报出卖给日军,还暗中恫吓老百姓:“谁敢避着我与八路军来往,我就叫皇军杀他个鸡犬不留。”想要除掉这个汉奸并不难,但是王亢和大家商量后,觉得不能简单便宜了他。 王亢派去的工作人员和伪乡长客气了一阵后,看看屋里没什么其他人,开始转入正题,悄声说:“明天拂晓,区领导人在白道峪村召集各乡,保长开会,布置有关工作。这片儿在你的管辖区,你帮忙布置一下,必须保证会议和区领导安全,千万不能走漏一丝一毫的风声。”最后还特别提醒:“万万不能让日本人知道了。”伪乡长一口一个:“是是……这还用说”可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正愁没情报孝敬皇军,这口肥肉自己上门了。说不定自己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干亢派去的敌工人员起身告辞时,这家伙还一口一个:“那当然、那当然……”地应承着。 敌工人员离开他家后,伪乡长立马拉开后门,拔腿朝日军的据点跑去,暗中观察的八路军人员见此情景,会心地笑了。 利用汉奸 布下包围圈 日军几伪乡长送来了这么一份有价值的情报,高兴坏了,日军小队长还破大荒地亲自给伪乡长倒了一杯水,连连拍着他的眉头夸赞:“良心大大地好”,答应“胜利”后一定好好犒赏他。伪乡长受宠若惊,都离开鬼子据点了,还放心不下,居然又跑回去,再三叮嘱鬼子抓紧时间,唯恐自己的升官发财成为泡影。 半夜时分,四周一片寂静,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伪军像幽灵一样悄悄地从康各庄据点集合出发,悄无声息地快速扑向白道峪村。 到了村口,狡猾的日伪军没有马上进入,而是在村子的四周埋伏了起来,想张网捕雀,等区领导进村后再动手。 殊不知日伪军的一举一动都在10团的监视之下。日伪军刚刚出洞,王亢和冯克武、方城等人就带着4个连的人马,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跟上日伪军埋伏在了白道峪村周围的三面山上。 王亢之所以选择白道峪村作为诱敌上钩的场所,是因为这儿条件优越:全村有100户人家,10团在这里已有一定的基础;从地理位置上看,三面环山,颇像倒扣着的鼎足;山上长满了荆棘丛和一簇簇野生花椒树,这时已经发芽变绿,易于隐蔽。爬上三面山的任何一个山头,村里的情况就会一览无余,绝对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时间过得很快,东边天际慢慢变白了,太阳马上要升起来了,村子上空飘起了袅袅炊烟,日伪军要等的人却迟迟没有出现。经过大半夜的折腾,初春的平北寒风料峭,还是很冷的,日伪军终于等得不耐烦了,纷纷从隐蔽地爬起来,哈欠连连,东倒西歪地进了村子,挨家挨户地踢门,将全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统统赶到村中央的平地上,由日本小队长训话。王亢见时机已到,马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旗子发出了一个“打”的信号,为了不伤及老乡,王亢指挥4个连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边射击一边扑向山下的鬼子。日伪军遭到如此猛烈的突然攻击,一时不知所措,乱作一团。有的刚反应过来,想反抗,被10团战十手起枪响,一命呜呼。2连副指导员尉贵福冲下山时,看到一个日军的机枪手正想瞄准射击,他飞起一脚,将机枪手踢翻在地,举枪将其击毙。 整个战斗不到20分钟。当太阳爬上山头的时候,23个日本兵全部被击毙,30多个伪军除了几个跑得快的,余下的21个被击毙,3个被生俘。而八路军则无一伤亡,还缴获了两挺机枪,30多支步枪,两支短枪。 与此同时,康各庄据点守备空虚,被我军另一小队人马打了进去,连炮楼都给炸塌了一半。 事后,驻密云日军指挥官大发雷霆,将那个伪乡长当众处死,据说,那家伙临死前吓得双腿直打哆嗦,还尿了裤子呢。 西驼古之战(“一撮毛”歼灭战)
在密云北部有一座连绵起伏的山梁叫驼古梁,山梁上是硬硬的岩石,光秃秃的连棵野蒿都不长,但在山顶生长着一大丛荆条,远看像人头顶上长的一撮头发,被八路军十团战士称为“一撮毛”山。山脚下有个小村庄——西驼古村。日本侵略军铃本部队朱狩中队的据点就设在这里。 西驼古村南约30多里是董各庄村,这里是日本华北派遣军的一个据点。朱狩中队与董各庄据点的敌人联系相当频繁,几乎是每隔三、四天就要去董各庄据点一次。朱狩中队在骚扰窜犯根据地时,屡遭伏击吃尽了苦头,去董各庄时不再走公路,而是从驼古梁翻上翻下。时间也都选在拂晓时出发,在董各庄吃过中午饭后,还沿着原路线返回。朱狩中队的活动规律被十团掌握,十团决定消灭它。为了不打草惊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十团有意识地减少在该地域活动,以使敌产生此地无八路军的错觉。 1941年9月22日,根据掌握的情报和敌人活动规律,十团断定,第二天朱狩中队又该到董各庄据点去了,决定在“一撮毛”南面设下伏击圈。 午夜刚过,战士们就进入到各指定位置并严密地隐蔽好。一连和三连隐蔽在驼古梁西南的东白莲峪;特务连隐蔽在头道甸子、驼古粱“一撮毛”高峰不远的正南面;二连隐蔽在驼古梁东侧的古石峪,构成了三面合击敌人之态势。为了防止战斗中残敌漏网逃跑,团长王亢又派出了特别小分队在战斗打响后机动于主要道口。当地群众和自卫军紧密配合,自动站岗放哨、封锁消息。一切布置就绪,等朱狩中队前来自投罗网。 第二天,狡猾的敌人出发时间提前了。待侦察员爬上“一撮毛”时,敌已通过。天刚微亮,敌人已到头道甸子,与隐蔽在这里的特务连顶了个正着。战斗首先在头道甸子打响。在东白莲峪的一连和三连,古石峪的二连也赶来投入战斗。这样,特务连顶头截堵,一、三连和二连左右两侧猛烈射击。慌乱中的敌人拼全力只顾对付正面的特务连和西面的一、三连。 十几个鬼子一看形势不对头,早把“武运长久”的鬼话抛到九霄云外,趁混乱之际仓皇逃窜。恰逢二连从敌之东侧包抄上来,断其退路,对逃跑之敌追歼。敌人极力寻找依托和隐蔽物,企图继续顽抗,怎奈这山梁光秃秃地,他们完全暴露于十团枪口之下,多半被我击毙。 朱狩中队长像条被打急了的疯狗,左蹦右跳,带着几个鬼子好不容易冲出重围。刚逃出东白莲峪沟口,想向白马关逃窜时,遇到十团三营八连,封住了他们的逃路,经过激烈的交锋,除一人被俘外,其余全被击毙。 午时,战斗结束,此战共毙敌56人,缴获敌轻机枪四挺,步枪数十支,手枪3支,望远镜3架及掷弹筒、战刀和弹药等,给日军沉重打击。 古石峪战斗
1942年12月初,石匣据点之敌,南岛中队100余名日军窜到半城子古石峪村抢粮烧房。八路军第10团闻讯后,团长王亢亲率第1营赶至古石峪,包围了敌人。战斗打响后,第1连担当正面进攻,第2连负责断敌后路,第3连攻敌侧翼,把敌人压缩到村南的山上。在团长王亢的直接指挥下,连续向敌人发起4次冲锋,靠手榴弹和刺刀消灭顽抗之敌。经过5小时的激烈战斗,毙南岛中队长以下日军80余名,截获被日军抢掠的粮食70余驮,缴获步枪50余支。此次战斗的胜利,既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夺回了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坚定了人民抗日的斗志,又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迫使其“扫荡”计划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