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27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7、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指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作用。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几个方面:在意识的作用上,旧意识并不随着产生它的物质条件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还可能在一个相当时期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先进意识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一经产生,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意识对物质的关系上,同一形态的国家之间,意识的发展同物质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都是一致的。有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可能超过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如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正处于经济高涨的阶段,当时国内阶级矛盾特别尖锐,是经济、政治上的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和表现。当然,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特定条件下,所以能出现先进的思想意识,仍然以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经济上的高涨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不可能有思想意识上的发展。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但是,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1]在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上,哲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无产阶级的政治,对革命文艺的发展就起着重大作用。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哲学、文艺等意识形式,都同以前这方面的意识形式有继承关系;意识的历史继承性,是受阶级性制约的。反动阶级的政治、哲学、文艺等意识形式,继承历史上反动落后的东西;先进阶级的意识形式,继承了历史上的优秀成果;无产阶级的意识形式,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最优秀的成果。
机械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把意识看作是客观事物简单的消极的反映,是没有能动性的,意识完全机械地随着客观事物的消失而立即消失。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唯心主义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得出了意识决定物质的谬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脱离物质而绝对独立的意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物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的头脑,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但是,意识对物质有它的能动的反作用和自己的发展特点。当然,意识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对革命实践有者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占者统治地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具有优越条件。但正如列宁所说:“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2]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要从旧制度的基地上建立起来,它就必须清除这个基地。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继续批判旧制度和旧思想,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斗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巩固和扩大无产阶级思想阵地,并在斗争中不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485页。
[2] 《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