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25 精神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5、精神
同物质概念相对,是物质的反映。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观念、思想、理论、学说、路线、政策、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的东西。精神来源于物质,物质决定精神,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唯心主义把精神神秘化、绝对化,认为精神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产生物质、决定物质;形而上学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都是错误的。
精神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受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制约,同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语言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联。精神的内容,不管所反映的是正确的、错误的或者是幻想,都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源。每一个社会都有和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1]。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精神现象即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阶级社会中,精神有着阶级性。政对阶级之间精神力量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反动阶级的反革命精神,歪曲地反映了客观现实,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革命精神,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符合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前进。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埋葬帝、修、反,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是彻底革命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在革命实践中起着巨大作用。每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充满革命信心、精神焕发、干劲冲天的。教员说:“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有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英勇的大庆工人,以“两论”[3]起家,运用唯物辩证法,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大搞群众运动,艰苦奋斗,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和帝、修、反斗,高速优质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使精神变成了物质力量。那种对社会主义事业,拖拖沓沓,百般强调困难,把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却认为做不到。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是一种萎靡不振的非无产阶级的精神,是懦夫和懒汉世界观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永葆革命青春,不断前进。
注:
[1] 精神。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2页。
[3] 《实践论》、《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