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大佑《家》专辑推荐

2022-10-22 13:37 作者:岛田卢卡LalkShimada  | 我要投稿

在罗大佑发行《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后,有着丰厚创作能力的他在1984年发行了《家》这个专辑。 也行在那个时代,对于每一个台湾人,“家”都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对于罗大佑,他从小就生长于台北市,在钢筋混领土的城市里面长大。然而他明白那些想家的人所特别的思绪,《之乎者也》这个华语神专的第一首歌《鹿港小镇》便是最好的作证。 上个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台湾的飞速发展将原本在闽南体系下的熟人农村化的社会撕裂,来自西方的现代社会填补着撕裂后的漏洞,然而这些是并不能弥补人们对以前农村化社会下家的思恋情绪。罗大佑在歌声中也尝试着反思这些现象,尝试着勾起大家对家的怀恋和想象。 专辑的第一首歌《吾乡印象》,阵阵鸟叫声将听众们从钢筋混领土中拔出来,回到那梦想般的家乡中。在合成器与传统乐器的相互联系中,罗大佑那磁性的音色给我们讲述着故乡那远古的,那亲近的印象。中间的乐器演奏部分,颇有前卫音乐的元素,而这些也是为了服务听众在脑海中想象出家乡那远古的传说,那情切的故事...... 《家(II)》的开头用琶音合成器引领着故事的切换,切换到了以罗大佑所扮演的离家者为中心。歌曲的进行中,愈来愈多的音乐元素的加入衬托着情绪的步步上升。歌词写的虽然白话好懂,却能打动听众的思乡之情。就如同歌词“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每个人都可能有着逃离家庭的想法,可最后回首,乡下那土房子,那童年的玩伴,那慈祥的父母,是一生所思恋的,也是失去后最不易回来的了。最后部分罗大佑与男声合唱的配合,加上电吉他狂躁般的solo,将歌曲的情绪来到的最高点,而最后各个乐器的退去,留下男合唱和风琴的演奏,也诉着对家的离别,从而引出下一首批判着与家印象截然相反,有关城市的歌曲。 《超级市民》中的布鲁斯重力和弦,强调的贝斯低音和搞怪的唱腔将歌曲添上了诙谐色彩。歌词也颇有着阴阳怪气色彩,对城市中各种乱象,垃圾成堆,生活品质底下的讽刺。“大家团结一条心”可谓是把阴阳怪气发挥到了极致,让听众在诙谐之中品出一点无奈。 《青蚵嫂》,说实话当我看到这首歌的标题时候也一头雾水,查了下百科说是这样的。 青蚵嫂,是霹雳布袋戏的虚拟人物之一。     楚华容奶娘,天生力大无穷,却命中剋夫、屡屡改嫁,杜一苇因违反对楚华容之承诺,被惩罚娶青蚵嫂为妻,而青蚵嫂也夫唱妇随,帮忙卖起蚵仔面线,两人互动甚为逗趣。[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8%9A%B5%E5%AB%82/4853191) 看起来是来自闽南体系下的一个角色。那传统的闽南故事用现代的合成器音乐来演绎,是多么的有趣。罗大佑也献出了哀婉悠长的闽南语唱法,笔者即使在脱离看歌词下不明白罗大佑在唱什么,却仍然能够体会到歌曲哀婉的特色,也许这就是歌曲的魅力所在。注意歌曲合成器中减和弦的运用,增强了歌曲悲哀的感情基调。 《家(II)》以钢琴演奏作为旋律引导,悠长优美的管弦乐作为背景铺垫。歌曲中,罗大佑将家拟人化,运用第二人称,与“家”做深情的告白。歌词随着歌曲的进行,里面的修饰词也在不断变化,使得歌词不陷入单调的反复,体现出罗大佑写词如诗的功底。而电吉他演奏的突出,使得歌曲的情感更上一层楼,让听者被真诚的对家的思恋所打动。特别是最后的电吉他演奏与管弦乐的相互配合将歌曲情感拉入高潮,但高潮不久便渐渐淡去,也许暗示着对家最后的思恋。 从此专辑前部分,关于家的思恋结束。而专辑的后部分,则是离开专辑主题的发挥。《我所不能了解的事》的Disco风格让人闻之所动,而歌词表达了对不能了解的事的思考和述说,这首歌曲在1985年发行的现场专辑中,以另外一种更加抒情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穿过你的黑发和你的手》表面上是一首告白恋人,并让自己不要理睬他人的想法的抒情歌曲,可也许你可以和那个时代联系下,更有一层新的意义。《Mystery Eyes》作为罗大佑为数不多的英文歌,深情的情歌,罗大佑在英文歌词下更加悠长的歌声,更失真的电吉他,将这首歌曲的暧昧上升。《耶稣的另一个名字》,简单的配乐,不简单的歌词,让每个人反思自己的人性,也反思着自己的过错。“上帝住的天堂门外平凡的魔鬼在等待”颇有文学深度,值得好好品味。 无论怎么说,在罗大佑高产年代中,《家》这个专辑是非常与众不同的。讽刺和反思在专辑里面成为了付托,而更多的是对家的思恋,对爱人的真诚,对快乐的追求。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回过头来,去倾听这个专辑的时候,每个人的脑海里面,是否浮现着家,爱人,快乐,天使,眼镜嘞?

罗大佑《家》专辑推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