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预告丨纪录片《大河之洲》今晚播出第三集《和合》

2022-10-22 13:36 作者:山东卫视  | 我要投稿

山东广播电视台喜庆党的二十大系列作品——《大河之洲》,山东卫视今天21:30播出第三集《和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这个民族的诞生与成长。母亲河的两岸,人们同饮一河水,源远流长的大河文明早已融入到彼此的血脉中。黄河是我们的,我们也是黄河的。

立春过后,天气转暖。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东方白鹳(东营市市鸟)陆续进入繁殖期。山东省黄河口国家公园目前已进入创建实施阶段,山东按照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的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将黄河口区域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规划范围35.23万公顷。

人们也开始了忙碌。农历正月十六,红光渔港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当母亲河带着大半个中国的泥土气息奔赴大海,蓝黄碰撞出的不仅有宛若蛟龙的旷世奇观,在黄沙冲击下形成的平坦海底,更是多种鱼虾的产卵场、索饵场。农历正月二十二,渔民王月交与两个儿子出海了。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捕捞“开凌梭”......

建市不到40年,盐碱滩上的石油城,实现了一棵树到满城绿的跨越,东营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2021年,东营获批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盐碱地上艰难长成的树林之下,正在孕育新的希望。

大河奔流,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和17%耕地的用水需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倾其所有保护母亲河。2022年年底前,这里将完成压减高耗水作物面积30%,其中包括缩减三万亩稻田种植。村支书赵小华在寻找更耐盐碱的水稻种子的同时,带领大家伙种植更耐旱的瓜和金银花,不断寻求着改变。

大海造就了一个特殊的“试验场”。风暴潮过后,生存下来的都是耐盐碱的佼佼者。来自东营市农科院盐生植物与生态农业研究所的徐化凌,盯上了一种特殊植物——野大豆。野生大豆耐盐耐旱、抗病性强。黄河三角洲,是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意外发现耐重盐碱的野大豆后,这棵编号“503”的野大豆被寄予厚望,“503”会孕育出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吗?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鸟多了、鱼也多了。未来,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的陆续落地,黄河口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民共享的生态福祉将逐渐显现。

东营,黄河三角洲上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留存了全球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吸引众多候鸟驻足,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地下,则是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在深入实施。CCUS项目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犹如一座“工业森林”,每年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双碳目标,正在路上。

天地之间,大河息壤,和合共生。秋意渐浓时,黄河三角洲将迎来又一个“迁徙季”。300多种候鸟回到这片温暖湿润的家园,一幅河清海晏、安澜祥和的生态画卷绵延展开。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关注山东卫视,今天21:30播出《大河之洲》第三集《和合》。本片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

来源:微信公众号"吾记录"

预告丨纪录片《大河之洲》今晚播出第三集《和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