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散文选》 同拿破仑谈话
同拿破仑①谈话
1808年10月2日
我被约请于上午十一时②去面见皇帝。一个肥胖的侍从官,波兰人,通知我再待一会儿。人群离去了。我先被推荐给萨瓦里和塔列兰。然后我被传唤向宫里走去。就在这同一时刻达吕报名求见,此人立即被准许进入。因此我踌躇不前。等到再一次被传唤。我才走进去。
皇帝坐在一张大圆桌子前面,正在用早餐;塔列兰站在他的右首,离桌子稍远的地方,达吕站在他的左首,离桌子相当近的地方,他正与后者谈论关于(占领军向居民征收的)特别税的事情。
皇帝向我示意,让我走近一些。
我在距他前面适当的位置上停住脚步。
他注意地打量我,然后说道:Vous êtes un homme。③
我鞠了一躬。
——————
①拿破仑一世(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译注
② 上午十一时:1808年10月2日上午十一时。——原注
③ 法语:您就是一个人。——原注
——————
他问:“您多大岁数?”
“六十岁。”
“您保养得很好——您写了一些悲剧。”
我做了必要的回答。
这时达吕插话,此人受命给德国人带来如此的痛苦,以便向德国人进行一些恭维,从德国文学中记下笔记,正如他特别精通拉丁文文学,甚至成为荷拉茨①著作的发行人一样。他谈起我,好像我的柏林的施主们也许想要谈论的那样,我至少借此认识到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思想品质。
他然后补充说,我也翻译了法文的著作,而且翻译了伏尔泰的《穆罕默德》。
皇帝回答:“这不是一部好的作品”,并且十分繁琐地进行剖析,这部作品多么不恰当,以致这位世界征服者亲自进行这样不利的描述。
——————
①荷拉茨(公元前65-8);古罗马诗人。是除维吉尔之外的,具有完美的语言艺术的古典拉丁文诗人。——译注
——————
他随即把谈话转到他曾经想一再仔细读过的《维特》上。在发表了若干非常正确的意见之后,他谈起书中某个地方时提出:“您为什么这样写呢?这种写法不合乎自然规律”;他详尽而完全正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
我喜形于色地倾听他的论述,并带着舒心的微笑回答说,我虽然不知道是否还有任何人对我进行同样的责备,但是我认为他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承认,在书中这个地方看来可以证实,存在一些不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我补充说,如果诗人为了产生某些效果而使用一种难以被人发现的艺术手段,那么也许可以原谅诗人的这种做法。他如果采用一种简单的、自然的方法,恐怕就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皇帝好像对此感到满意,把话题又回到戏剧方面,并且像一个刑事审判庭的法官似的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悲剧舞台,同时已经深深地感觉到法国的戏剧偏离了自然和真实的人那样,发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意见。
他也以指责的口吻谈到那些命运悲剧。命运悲剧恐怕应当算作黑暗时代的产物。他说:“人们现在如何理解命运呢?命运就是政治。”
他接着又转向达吕,同达吕谈论重大的特别税的事情。我稍稍后退,正好站到凸肚窗跟前——三十多年以前我在此处曾经度过时而使人欣喜,时而令人忧郁的时刻——并且有时间注意到贝尔蒂埃、萨瓦里,另外还有某一个人站在我右首前面朝着入口的门的地方。塔列兰离得远些。
有人通报苏尔特元帅求见。这位头脑非常顽固的大人物走了进来,皇帝开玩笑地问起在波兰发生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于是我有时间环顾房间各处并回忆过去的情况。从前这里还贴着传统的裱糊布,可是墙上挂着的肖像统统不见了。这里曾经挂着女公爵阿玛丽娅①的画像,她穿着化装舞会的服装,手中拿着一个黑色的半假面具,一些地方长官和家庭成员的其余的肖像也都不见了。
——————
①安娜·阿玛丽娅(1739-1807):德国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的女公爵,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之母。在丈夫早死之后执政十七年(1758-1775),促进了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使魏玛成为德国精神生活的中心。——译注
——————
皇帝站起来,朝我走来;他绕过我所在的行列中的其他成员,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他把背转向那些人,用温和的声音跟我说话。他问,我是否已经结婚,是否有子女以及通常使人们感兴趣的关于个人的其它情况。他同样地问起我与王侯家族的关系,问起女公爵阿玛丽娅、王侯、王侯夫人和其他人,我态度自然地对他做了回答。他似乎很满意,并且当我能够自我表达时,他,只是以更明确的方式,翻译成自己的语言。
在此情况下我一定要特别补充说明,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不得不对他表示赞赏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感到惊叹;因为他很少无动于衰地倾听,他不是若有所思地颔首,就是说:“Oui”①,就是说:“C'est bien”②,或者类似的话;此外我不应当忘记一提的是,我发觉,每逢他说完时,他总是习惯地补充说:“Qu'en dit Mr·Got?”③
于是我就乘机,通过手势向侍从官询问,我是否可以告辞,他回了我一个表示赞同的手势,于是我就立即告辞了。
——————
① 法语:对。——原注
② 法语:这是对的。——原注
③ 法语:歌德先生对此意下如何?——原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