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为什么手握重兵还会自杀?谁是压倒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
秦始皇建了这么多的大工程,这要动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司马迁就专门讲过,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骊山这样的陵墓就动用了七十万。这七十万人当中以青壮年男子为主,其中重要一部分都是犯人,另一部分是服役的人。从全国各地啊征伐来的。这些人都按军队编制,常年辛苦的劳作,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西安城有七十万的常住军队,这七十万人的粮食从哪儿来?
当时都是从韩国关以外的关东地区调过来的,当时在古代的时候,粮食和各种生活生产资料的运输是非常艰难的。就拿六百公里做运粮的距离,保证一个人吃饱饭,那就需要十五个人为他服务。如果走水路的话,运输量会大一些,可能需要五个人大概就够了。即使按最小的数目算。七十万人的粮食供应就需要三百五十万人来做后勤保障。
这三百五十万人也要日夜不停配合这个项目的进行。这些都是家庭当中的壮劳力。他们在这儿工作了,那家里谁来劳作?单单这两个项目就可能影响到天下一千四百多万人的生计,何况其中还有那么多其他的修筑长城,包括这迟到。整个一系列的工作,当时秦朝的人口一共不过几千万人,几乎是全天下都在为秦始皇一个人忙活着。
而且我们也特别奇怪。秦始皇为什么没事找事,一定要拼命的搞这些大工程,不断的搞建设?有一个解释,这样的秦朝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在第七代由秦始皇一统天下。这个目标实现了统一天下之后,皇帝来干什么?秦始皇就要不停的搞各种大规模的建设,找自己的存在感。同时呢开始四处的发兵。能够保证千事万事呢大秦的江山铁打一般呢随着他身体越来越不好,他内心越来越恐慌,感觉自己生病就要结束了,我的梦想就要没有了。
我作为千秋万载第一个皇帝,我不能就这样离去。所以后期不断的新鲜访道,他所有的这一切如果有复苏的气味的话,还能够作为润滑剂。让这个帝国继续按着历史的车轮往前走一走。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他赶上了一个赵高赵高拨转了历史的指针。他这样一个逆转,让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走向,也同时诞生一大批更璀璨的名字,比如说刘邦、项羽、萧何、韩信、张良等等等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个历史的大逆转呢是福是祸,自有后人评说可以确定的是赵高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