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36 真正负责的逃之夭夭,真正做事的罪名累累

2023-04-02 05:47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第二十九回宝玉原只想和宝钗说说话,打趣宝钗体丰怯热像杨妃,这对人是不尊重的。宝钗心中本就藏着一股醋妒之意,宝玉又这么说她,自然会很生气。宝玉后来也懊悔言语莽撞,惹怒了宝钗。

一个孩童也能说出伤人自尊的话,当然大部分玩笑是无意识的,只是为了取悦同伴,增加生活乐趣,然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矛盾就是因为一句玩笑。

玩笑要掌握好尺度,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造成的伤害都是所谓的无心之举。宝钗平时谨言慎行,当宝玉被贾政痛打之后,袭人随口说出可能是来自贾环的诬告,又无意提到薛蟠走路口风的事。

而宝钗不仅把宝玉规训一番,也不向着薛蟠,可谓堂皇正大。宝钗见宝玉被打时的一番心理独白,可见她对宝玉并非是假情假意,而是动了真情的。

宝钗暗想:“打的这个形像,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


其实宝玉上不上心关宝钗什么事,她如果对宝玉没有别的心思,也不会这么操心宝玉的前程。宝钗这番话也暗示了薛蟠的怪癖性,他对秦钟对柳湘莲的悲剧,要远比宝玉哭的伤心,呆霸王薛蟠虽然是个浑蛋,但他孝母悌妹,慷慨大方,并非是薄情寡义之人,他后文也许会幡然悔悟,会比宝玉担负起更多的重担。

《红楼梦》是个真实的世界,是用心用情创作而成,每个人的转变都在悄然发生,看似毫无预兆,其实已经做了很多铺垫。

后来宝钗又提醒袭人说:

"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宝钗劝袭人小心说话,不要授人以柄,即便客观有道理,也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引来口舌是非之害,麻烦迟早会找上门。生活中有太多断章取义的有心人了,他们容不得一丝瑕疵,容不下一点不同的观点,这不是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吗?

宝钗劝袭人的话,后来也得到验证,书里也提到王夫人喜欢笨笨的丫头,袭人于是故作憨厚,直言上谏,抓住了做准姨娘的机会。


王夫人就相当于大观园有限公司的老板,晴雯和袭人就是两位员工,晴雯精明强干做事妥帖从不想着教坏宝玉,但锋芒外露不好管理。而袭人善于藏愚,虽然才干不济,但懂得顺应世道迎合上司,最后获得了升迁。

《红楼梦》就像一面棱镜,它能折射出各种色彩,映照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

这本书充满了辩证思维,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百科全书。你从袭人角度考虑可以获得员工生存技巧,你从王夫人角度考虑,则会学得如何用人。

这本书也在教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自我。宝玉真情真性,向往着纯洁自由,藏着对黛玉矢志不渝的爱恋,然而他有时只想着自己,在处处险恶到处都是包打听的大观园里,他是否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尽力保护好身边的人呢?虽然他没有直接伤害到别人,但他的无心之举,却给他人带来莫大的苦难。

不说金钏的死,单说秦钟秦业一家的惨剧,你能说和宝玉没有一点关系吗?他如果行为不那么放纵,拘谨一些,秦钟那么害羞一个人,怎么会做下如此放浪的事?


再说尤三姐之死,第六十六回,那书里写道:

“又说起亲事一节,凡一应东西皆已妥当,只等择日。柳湘莲也感激不尽。次日又来见宝玉,二人相会,如鱼得水”。

柳湘莲成婚的嫁妆都准备好了,见过薛姨妈后,别人都没说什么。他见宝玉时还很高兴,说明他还不反感这门亲事。然而宝玉却不知轻重的什么话都往外说,当时就引起了柳湘莲的猜忌,激愤之下跑去退婚,倘若再给柳湘莲和尤三姐一点时间去了解对方,还会发生这等惨剧嘛?更不用说,晴雯袭人宝钗黛玉,她们的悲剧和宝玉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这不是怪谁不怪谁的问题,这本书带有自我批判精神。作者也想告诫世人,积极上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是所谓的消极虚无。曹公不仅没有贬讽宝钗的意味,反而用最后的悲剧衬托出宝钗心中慈悲仁爱的心怀。

人们喜欢猜忌,而曹雪芹又故意使用瞒人的笔法,有时我们会因为对宝玉的喜爱,爱屋及乌先入为主,把他的过错归结到别人身上,事实上宝玉对书中的许多悲剧有着推脱不了的责任。


第三回王夫人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后跟着一则甲戌批语。【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

我想书中一定隐藏了某些让作者难以忘却的事。但这之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真事,恕在下也不敢妄加揣测。这隐藏的深情饱含了曹公辛酸之泪,在家族衰亡之际,我想他的亲人对叛逆淘气不谙世事的曹雪芹也操碎了心,甚至有可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而提到孽根祸胎四字之后,才会血泪盈面,大声痛哭。宝玉这个无用的家伙有多么讨人厌,曹公就有多么怨恨曾经的自己。

补天顽石无材补天,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嚎惭愧,如果我们看不到曹雪芹在宝玉身上寄托的愧疚和悔恨,又怎能理解作者的辛酸眼泪?


人们习惯了主角是好人,反派是坏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故事,然而真相往往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成者为王败则贼。小心没有过逾的,在这残酷的现实世界,我想多一些思考,多一点辨析是非的能力是有益的。

认清楚什么是邪才能找到正,刻意否认逃避问题,反而会促进邪气的滋生蔓延,你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衍生罪恶,又怎能规避对他人带来的困苦呢?我们某些行为有可能无意中就对他人造成伤害,一件小事就有可能对别人造成深远的影响,被蒙在正义的鼓里,助纣为虐还不自知。

真相往往是复杂而难以判断的,而人们却喜欢将真相简单分成真假对错,很多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很多灰色地带。

人们习惯单向度的思考,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只接受简单且迎合自己的观点,只摄取单一种类的信息,而不喜欢去主动分析筛检信息,这样即便了解的再多也只是吊书袋,只会让偏见和别人的情绪侵扰占据自己的思想。长此以往,如何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站住脚跟呢?我们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审视自己,不要让偏见和情绪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力,也不要让固执狭隘阻碍了我们的进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道至简,很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漫长的人生去体会去理解。实践出真知,将自己所学所知,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才是真的学会。

《红楼梦》不同于一般作品,不能因为主人公的关系,就选择饶恕他所犯下的错误,也不能因为宝玉的痴情,就觉得宝钗应该受嘲笑。一个无心之举就能抹平对他人的伤害了嘛?作为看客可以选择原谅,但这决定权应交给他人。

这本书是一本具有辩证思想的伟大著作,我由衷的希望诸位看官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更多营养,而不仅局限于一些若有若无的隐寓。同时也不必刻意排斥索隐,索隐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本书。作书人反复交代要从反面去看,面对别人的奇谈怪论,一半可当是糟粕,一半可奉为圭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才能真正的进步。

从你的敌人身上你才能学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从你反感讨厌的人身上你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初中生都知道,可谁真的会践行其中的精神呢?


同读红楼梦|36 真正负责的逃之夭夭,真正做事的罪名累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