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机
住在同一屋檐下,归根到底还是共同相处的问题,而共同相处,总会有需要的妥协的地方。
至于到底谁安排,谁妥协,就是话语权的问题。
一个平凡朴素的道理就是,在很多情况下,钱,决定话语权。
但凡一个机器的价格对于你来说,对于家人来说,就像一杯水,一顿饭一样简单平常,轻松易得,那么他们大可不必竭力劝阻。
所以,当你觉得他们是你追求科技生活的阻碍,就会觉得苦闷。
而当你觉得他们是体谅你经济的苦楚,就会觉得欣慰。即便通常情况下,不会这么觉得。反而会觉得这是一种对自己经济实力的嘲讽,又因为自己受到了周遭的嘲讽而愤懑。
终究,还是引起了自己情绪的波澜。
而越是引起自己情绪波澜的内容,越是自己本身就不确定的内容。
比如,某著名人士是不会因为别人嘲笑他没有钱而苦闷的,因为他自己真的有钱并且不再需要向外界证明自己有钱。
所以,比起纠结如何让家人支持自己买高科技机器,不如想办法如何让家人看到自己各方面的成长。
先斩后奏,“买都买了。”一定程度上,的确是一种策略,可以潜移默化试图让家人接受并爱上。
但过程漫长并且有可能痛苦。
且不说家人对高科技产品的接受度和实际操作适应度,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种类的家人,如果后续用得十分顺手,承认自己十分喜爱,那反而在侧面烘托,自己之前的思维是错的。而一定程度上,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错,是很困难的。承认自己的错,是很没面子的。
另外,一个机器只是冰山一角。除了解放双手的便利性,还存在一个额外的消费隐患,就是采购机器时不以为意的电费,水费。这在某些家人眼里,是另一笔巨款。即便在年轻人心中,那不会对自己的财务造成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因此对于家人来说,还有可能造成了‘买得起,用不起“的局面。
有时候,年轻人心疼长辈弯着腰拖地累,把弯着腰洗碗累,但在另一角度说,也是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表现。如果今天买上了洗碗机,明天就会想买扫地机器人,后天就会想买洗衣机,而亲力亲为一辈子的长辈,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完全接受“技术解放双手,科技改变生活”的高档理念。
很有可能,即便有了先进产品,他们也不会一天到晚静静的坐着,看云卷云舒,听风声雨声。他们只会担心,你花这钱去买了一个华而不实的高档东西,钱没有用在刀刃上。他们只会忧愁,碗放在机器里,今天又多用了多少水,多少电。即便不用再弯着那突出的腰椎间盘,而很可能因为看到飙升的水费而高血压上升。
即便你觉得通过洗碗机省下来的时间,精力,产出的价值比洗两只碗来得多的多。
总的来说,你关爱家人的辛苦,他们体谅你的不易。你们爱着彼此,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这种方式,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属于自己的方式。
而还有一种玩法,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用对方喜爱的方式,爱他。
比如,某著名人士,小时由母亲捡马路边的瓶子,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现在自己发达了,母亲还是喜欢捡瓶子。于是他开着高档轿车,带母亲环游大街小巷,捡瓶子。